为什么大部分陕西 甘肃 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专家建议陕西人不要吃面这个问题,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2. 陕西是中国面食大省,为什么没有一样面食入选中国10大面食
  3. 我陕西人酷爱吃面,目前在重庆工作,在重庆开家陕西面馆怎么样
  4. 吃陕西臊子面,为什么一定要把汤留着为什么不能喝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甘肃、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

我是老陕,我爱咥面,吃面时很少加菜。

1.面粉来源于小麦,小麦分为冬小麦与春小麦,北方是其主要产区。其中,春小麦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春节后播种,8、9月收获,生长期为5~6个月,面粉为中筋、低筋粉,口感欠佳;冬小麦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当然,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种植,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复种指数或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较小),10月播种,来年6月收割,生长期长达8个月,面粉为中筋、高筋粉,口感好。陕西及山西、甘肃南部为冬小麦主产区,面粉质量好,人们习惯吃面食。

2.面食可塑性强,北方人能将其加工成手擀面、扯面、拉面、刀削面、猫耳朵、揪面片等等,拌上佐料、酱料、稍子、或少许蔬菜,便可食用;而且,在北方人眼中,面食不仅仅指面条,其花样繁多,还包括包子、饺子、蒸馍、锅盔、煎饼、凉皮等等,可以几十天不重样,并且各具特色,百吃不厌。在这一点上,米饭实难望其项背。

3.古代交通不便,商贸欠发达,人们习惯自给自足,产什么、吃什么。北方缺水,灌溉不便,蔬菜品类少;加之冬季寒冷,缺少蔬菜、副食,变换面食花样,辅以肉类、油盐酱醋、油泼辣子,以弥补副食之不足;而且面食絡口、实在、抗饥耐饿,吃一顿饱一天,养成了北方汉子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陕西是中国面食大省,为什么没有一样面食入选中国10大面食

问得好!十大面中的大部分可能在陕西人(特别是关中人)眼中都不很喜欢,但会充分尊重十大面的评比结果。

陕西的面食为什么在十大面中没有身影?宣传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陕西无法推选出一个能让陕西人都信服的代表面食,因为太多了!下面以中部的关中地区为例。

臊子面应该比较广为周知,可你知道陕西有多少种臊子面?各地的臊子都指什么?

最有名的应该是岐山臊子面,岐山所在的宝鸡市县县都有臊子面,县与县之间从吃法到做法都存在差异。宝鸡地区的臊子是专指特制的肉,由于做法独特可以久储不坏。岐山臊子面的汤中有辣面,扶凤臊子面油大却没有辣面等等不一而论,岐山臊子面要用当地特有的轧面,其它多以手擀面为主,以手工挂面和机制面为辅。类似的做法包括咸阳市的部分地区。

西安市的灞桥区和长安区的臊子面截然不同,这里的臊子是指肉菜合炒的菜,灞桥区调制的汤需要勾芡,长安区却不需要。户邑区的臊子面口味偏西府口味。

被称为最有历史的方便面是礼泉县的烙面和合阳县的踅面,礼泉的以浇汤吃为主,合阳以干拌吃为主。

陕西的很多面食加工工艺繁琐复杂,如岐山的轧面、擀面皮、烙面皮,礼泉的烙面,彬州市的御面,合阳的踅面,很多需要经过和面、洗面、沉淀、发酵、熬制、擀制、蒸制等工序,过程冗长,个别工序要求极高。

诸如手擀面、扯面等家庭日常面食就不再赘述。

陕西的面食多而精,但都很筋道,口感极好。首先得益于优质的关中小麦磨出的面粉,其次是从和面到揉面的过程,面食的制作过程注重和面和揉面。好吃的面是揉出来的,而不是醒出来的。

今天仅从一个臊子面就可以看出,陕西的面食太丰富、太复杂,仅制做就是一个工序繁多的过程,一种面又难以“统治”一个地区,更不要说向全国推广。

我陕西人酷爱吃面,目前在重庆工作,在重庆开家陕西面馆怎么样

可以开,但行情咋样?都说不来的。

你可以尝试,重庆面馆在陕西开的也有,生意如何?谁知道。

吃陕西臊子面,为什么一定要把汤留着为什么不能喝

有人将陕西的岐山臊子面、山西的刀削面与兰州牛肉拉面,合称“中华面食三绝”。

作为陕西面食代表之一的臊子面,素有只吃面不喝汤的传统吃法,主要来自上古的“馂余”风俗,其实说成大白话就是“循环吃剩饭”。

在古代吃臊子面的时候,把汤留着是因为要继续倒回锅里加工,给后面的食客煮面吃,当然,发展到如今,只是一种风俗,现在自然不可能这样。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关中的农村地区,新年第一天早晨几乎都是要吃臊子面,岐山遍地都是提供臊子面的饭店。

据说,一碗合格的岐山臊子面,要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

也就是说臊子面要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要做得鲜香可口,表面红油浮起,汤味酸辣香气扑鼻,吃起来也非常筋道有嚼劲。

如今的臊子面,主要形成于清朝时期,陕西地区开始吃辣椒,最早的地方志记载出现在清雍正年间,在此之前,辣椒在国内都很少用来食用,早前的臊子面并没有红油。

臊子面在煮的时候要求宽汤,也就是水要比较多,并突出酸辣风味。

关中地区,臊子面是人们婚丧嫁娶、逢年过节必备的食物,几乎遇到点什么事情,臊子面都是首选,即便早上也吃臊子面。

尽管岐山臊子面起源于岐山、扶风,但在西安等关中大城市也非常盛行。

扶风的臊子面被称作“一口香”,其制作非常精致,以漂亮的小碗盛放面条,每份只有一点面条只够一口,汤倒是不少,让人越吃越想吃。

在岐山与扶风等地,待客必有臊子面,这也是衡量当地人待客是否隆重的标准,会不会做臊子面和做得好不好,也是衡量当地媳妇儿的标准。

只吃面不喝汤的习俗

臊子面除了好吃,还有个很出名的传统吃法,那就是只吃面不喝汤。

吃面不喝汤,那面汤倒掉么?当然不是,面汤需要重新倒回锅里继续加工,也就是传统上的所谓“馂汤”习俗。

现代的当地人大多都知道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但大多不知道这个风俗到底是怎么来的。

事实上,古代的臊子面需要将剩汤倒回锅里,而非作为废汤处理掉,倒回原汤锅里,继续加热加工与补充,再循环利用。

传统宴席之上,贵客与老人们在上座就席,表示格外尊重,而他们不动筷子,其他人就要耐心等待着,贵客与老人们的剩汤,称作“福巴子”,要人们反复受用。

来源于“福巴子”的馂余风俗

馂余之礼,是上古时代的一种祭祀礼。

古人们祭祀天地鬼神祖宗之后,人们按照长幼与身份高低享用食物,所谓的“馂”,就是吃上一波的剩饭,祭祀有馂,表示让身份低的人不要忘记天地祖宗与君王等恩惠。

长辈与贵客在动筷子之前,神灵已经受用过了。

岐山之地,无论什么原因举办的宴席,第一碗臊子面绝对不能上席,要去举行“泼汤”仪式,也就是泼洒天地,敬献天地诸神与祖先,而泼汤这件事,是很多小辈争着做的事情。

在大门外泼洒两次面汤,表示天地诸神都受用过了,回头将剩下的汤端到上房,在祖宗牌位前泼汤,将天地的“福巴子”进献给祖宗,仪式结束了,宴席才能正式开始。

在《礼记》之中,对于馂余习俗有诸多的记载描述。

祭有馂,这是周代祭礼的一个组成部分,用意是让人们不要忘记天地祖宗的恩惠,这种礼仪在数千年岁月中逐渐淡化消失,倒是在关中地区保存了下来。

也许正因为臊子面的吃法起源于周礼,其制作也相当隆重讲究,无论是面条的制作还是臊子的制作,即便是面汤也有诸多的要求,并没那么容易。

当然,也不是古人什么风俗我们都要完全继承。

上古时代吃面不喝汤,是为了让后人们享用长辈贵客的“福巴子”,本意或许是好的,但这的确有点不讲卫生。

现代去陕西吃臊子面,不喝汤可以,喝汤也没人拦你,即便你不喝汤,面汤也不会像古代那样重新倒回汤锅里。

人们已经知道饮食文明与饮食安全卫生的重要,与此同时,保留着臊子面的所有优点。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为什么大部分陕西 甘肃 山西人天天吃面条且很少炒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