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蒲松龄的文学常识和蒲松龄有多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蒲松龄的罗刹国故事
《聊斋志异》中的《罗刹国》故事讲述了一个神奇的国度,这个国家的人们都是罗刹,即妖怪。这些罗刹人祖祖辈辈从来没有见过人类,对于人的模样和习惯一无所知。
有一天,一名普通人类在海上漂泊时不慎被风浪吹到了罗刹国,他被罗刹王所赐,成为了这个国家中唯一的人类。可是,这个普通人却展现了无比的勇气和聪明,与罗刹王进行斗智斗勇,最终在一次智慧测试中取得了胜利。
这个普通人为罗刹国的人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同时也被他们视为神明,成为了罗刹国的守护者。整个故事中穿插了很多奇幻和惊险的情节,让读者感受到了蒲松龄的文学魅力。
蒲松龄故事
1.蒲松龄故事很丰富多彩,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包含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文学艺术的精华。2.以《聊斋志异》为例,蒲松龄通过生动而具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传达了众多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这些故事既能启迪人们深刻思考,也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是一种既有文化认同感又有知识价值的文化资源。3.同时,蒲松龄的作品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状态和思想情感,可以从中了解到历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借助数字化技术,人们更容易地获取和传播这些作品,带来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认知提升。
蒲松龄的文学常识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蒲松龄的祖上是谁,写书的缘由是什么
大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十六日黄昏,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城东蒲家庄故宅北屋。蒲家庄原名满井,庄东有井,蓄水常满,溢为溪流,遂有此名,杨柳依依,环合笼盖,随溪逶迤。蒲松龄祖上名叫蒲寿庚,南宋末年,蒲寿庚占据泉州,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前去投奔,蒲寿庚闭门不纳,投降元庭,导致南宋十万军民崖山投海。
元鼎倾覆,大明立国,朱元璋下令尽屠蒲氏后人,男子世代为奴,女子世代为娼。蒲松龄这支始祖名叫蒲鲁浑,被杀的只遗一孤,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洪武中期,始复蒲姓;至明末,子姓日繁,所居满井庄遂易名蒲家庄。
蒲松龄父亲名叫蒲槃,少肯研读,手不释卷,器识超远,虽然毕生没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识渊博,开始做点小买卖,后来回家种了地,处事中和,喜怒不形于色。蒲松龄母亲生他时,梦见一个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进来,肚脐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药膏。等到蒲松龄生下来,果然肚脐上有一颗铜钱大小的黑痣。
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蒲松龄十一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不忘,父亲非常喜欢他。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娶妻刘氏。刘氏温柔贤惠,朴实寡言,被妯娌们联手欺负,蒲槃眼看弟兄几个过不下去,便给他们分了家,蒲松龄分得薄田二十亩,破旧农具若干,老房一间。蒲松龄攻读为业,家里生活全靠刘氏一力操持。刘氏安贫守旧,把衣服缝缝补补不至于冻着,每天喝粥不至于饿着。量入为出,织机不辍,即使丰收年景,也出去挑野菜补贴生活,蒲松龄动情的说她“惜福”。
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考中童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栖霞于乐吉举兵抗清,清廷派兵镇压,牵连甚众,数百人被诛戮于演武场,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蒲松龄亲眼目睹惨状,后来写入《聊斋志异》的《野狗》和《公孙九娘》中。这一年,苏州哭庙案发,大才子金圣叹被杀,临死说了两个字,好疼。
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龄在好友李尧臣家读书。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有成”。还制定学习计划,“日诵一文书之,日读一经书之,每晨起而为之标日也。庶使一日无功,且愧且惊,汗涔涔下矣”。
为啥读书要两人一起读?一来互相探讨,二来相互鼓励。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没人督促,就会什么都不想干。我们身边很多人,最开始雄心勃勃,考研,考公,考证,但是鲜有成功者,主要原因便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学习氛围,自己定力不足。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蒲松龄的文学常识和蒲松龄有多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