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 冷知识 ,第4个非常考验反应力,都知道是历史通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历史冷知识典故7则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历史冷知识典故7则概括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10个历史典故故事简短
  2. 7个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3. 令人诧异的历史冷知识
  4. 每日一个冷知识之历史篇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帮人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3.三迁之教: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

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4.画蛇添足: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5.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东施效颦:美女西施因病而皱着眉头,邻居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就学西施也皱起眉头,结果显得更丑。后人称这个丑女为东施。

9.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自然再无所获!

10.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齐宣王去世。齐愍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一、“铁骨铮铮”指的是一般人。

“铁骨铮铮”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强不屈,被人用作赞赏之词,但它最初并非如此。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辈子。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不过如此……

二、“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言必信,行必果”常常被用来夸奖一个人说话算数,办事果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根本不是夸人的!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诗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时将士分为三个等级,而在回答第三流的士时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从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固执的小人行为。此处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普通人,或者说是指那些境界不高的人。

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歌颂爱情的。

许多人常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用来表达爱情的。原文释义是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原文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后来被人误用为“山盟海誓说”,并广为流传,误传下去。

四、“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是劝读书。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寒窗苦读,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这句话。但它的原意不是劝人读书,而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此语出自庄子之口,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然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为何他会如此积极?翻开《庄子?养生主》,发现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庄子随性自由,洒脱不羁,他认为人吃饭饱了就成,穿衣不冻着就行。同理,读书做学问也应如此,无用的学问学了意义也不大。

五、“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歧视女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带有明显的贬义,表达了对女人和小人的不满与怨恨。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阳货》。据载,鲁定公16年,孔子受邀来到卫国,南子(卫国公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便立即命人将孔子召入寝宫。孔子欣然前往,谁知到了之后,南子却摆起了谱,躲在帐后面不肯见人,只是礼节性的和他打了个招呼。孔子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她召见自己是假,利用自己的名声抬高她的身份是真。于是,孔子愤然离开卫国,并发出一声长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所说的女子并非代表全天下的女人,而是专指像南子那样得意忘形、胡作非为的宫廷女权者;小人也不是指一般的仆人或下人,而是指围绕在君王身边的那些只会溜须拍马却不学无术的人。可见孔子没有半分蔑视女性和下层人士的想法,完全是后人的误解。

六、“愚不可及”原意并非骂人。

“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

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了。

七、“炙手可热”原意是讽刺。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某某商品炙手可热,非常畅销。”等等,“炙手可热”常常被理解成“热门”“吃香”“抢手”和竞争激烈的意思,严格来说,这也是对“炙手可热”典故的误用。

“炙手可热”一次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逐渐不理朝政,整日忙于和杨贵妃纵情享乐,并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倾朝野。公元753年,杨贵妃在曲江踏青游宴,场面极尽铺张奢华。于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发出了“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感慨,以此来讽刺杨家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明史?董传策传》则有“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的记载;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里也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由此可见“炙手可热”都是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意思,而将其说成热门的事物显然是误读了。

八、“以德报怨”误解孔子的原意

人们经常用“以德报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不计别人的仇,反而给别人好处。然而,这个词却并非说者本意。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直报怨,以德报德。’”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或说:“别人欺负了我,我不怨他,还用恩惠去感化他,怎么样?”孔子说:“你不记仇这很好,可别人用什么来报答你的恩惠呢?别人欺负你时,你应该用正义去威慑他;别人对你好时,你也应该对别人好。”

历史上有一些非常令人诧异的冷知识:

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并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他只是改进了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的造纸术。不过这位蔡伦醉心于宫斗,最后死于宫斗。

康乾盛世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时间,这个时期东方和西方的差距被拉开、拉大、最后被远远地甩开。而所谓的康熙大帝、乾隆大帝正在如火如荼地炮制文字狱。

关于唐朝时期的一个历史冷知识:早在唐朝时候,熊猫就被当作国礼送给了日本。

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来华,为表示友好,武则天(当时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实际掌权者)送给了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熊猫,随同遣唐使一道返回了日本。(《旧唐书》)

OK,关于历史冷知识典故7则和历史冷知识典故7则概括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冷知识 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谁 勤政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