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师项橐的典故

投稿 为什么 2023-08-24 07:31:23 -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大家好,关于孔子师项橐的典故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孔子为什么拜项橐为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是什么
  2.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3. 孔子为什么说七岁项囊是他的老师
  4. 孔子师项橐的典故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是什么

孔子还曾经拜过七岁的神童为师,那就是项橐。

孔子认识项橐时,他七岁,他当时就是一位神童。孔子在路上看到有个农夫地里干活,孔子问那个农夫:“你每次这样干活,你知道每天要抬起来锄头几次吗?”农夫被问倒了,这时一个孩子过来了,名字就叫项橐,他说:“我爸爸每年都种地,当然知道锄头每天抬起来多少次。你出门都是坐马车的,那您的马每天抬起来马蹄多少次?”孔子子没有想到他会问到这个问题。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然后两个人就决定,两个人都出一道题,如果能够回答对方的问题就算谁赢了,谁输了就要拜对方为师。孔子没有想到项橐很快就回答了自己的问题,他很快就回答了孔子的问题,孔子为认为他的回答完全没有问题。然后项橐就问他是否知道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不知该如何回答,就认输了,孔子就这样拜项橐为师。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

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门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尝闻莒国之东南海边有纪障城,周围百姓淳厚且皆博学。一日孔子与弟子计议东游,博其民情,悟其智慧。待数乘车马风尘仆仆来到今碑廓地境,但见山川秀丽,地坦禾丰,这纪障地方果是富庶之邦。孔子尽兴观赏。

正当与弟子纵兴谈笑,策马东行时,见前边大道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躲于路边,唯有一玩童立于路中不动。此童正是7岁的项橐(音tuó)。子路见状,停车呵斥,小孩还是不动。

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孔子与弟子受此戏弄,怏怏不快。见路边一农夫锄地,子路便蓄意戏问道:“农家做何?”农夫答道:“锄地。”“看你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见农夫答不出,师徒正欲窃喜,项橐从后赶来答道:“我父年年锄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抬几度,先生行必乘车马,想必知马蹄日抬几度?”子路哑然。

孔子见小儿聪颖机敏,列国少见,非神童莫属,便下车细察。“观你孩童才智过人,今你我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如何?”项橐道:“不可戏我。”“童叟无欺。”孔子接着说:“人生于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项橐答道:“天高不可丈量,地广不能尺度,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稍一顿,项橐问:“人之体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无对,依适才君子之约,正要问如何拜师,项橐已纵身跳入旁边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项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后方可行礼,夫子也来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道:“不然,鸭子不曾学游,反而浮而无沉。”“鸭有离水之毛故而不沉。”“葫芦无离水之毛,也浮而不沉。”“葫芦圆而且内空,故而不沉。”“钟圆且内空,何又沉而不浮。”孔子面赤语塞。

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后来便有了“项橐三难孔夫子”、“昔仲尼,师项橐”的传说,“君子之约、童叟无欺”等词语均出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这小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

孔子为什么说七岁项囊是他的老师

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

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孔子师项橐的典故

孔子相师的故事

孔子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日,孔子带领着弟子们路过一处地方,孔子见到有一个孩子在路中间用沙土建造了一座“城池”把自己围在里面。孔子很好奇,于是询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在路中间玩耍,不躲开马车呢?”

那孩子则伶俐的反问道:“从来只有马车躲避城池的,哪有人说城池要给马车让路的。这个国家的人们都说孔老先生是个学识渊博,知天文,明地理,是整个天下最有学问的人。今天看来实在是名不副实,传言夸大啊。”

孔子被讽刺地不知言语,于是问其姓名,那孩子回答自己叫做项橐。之后,孔子晃过神来,决定为难一下那小孩,给自己挽回一点颜面,结果孔子提出了一堆难题都被项橐一一解答。

孔子冷静下来后,调整好心态对项橐俯下身子心服口服道:“有志不在年高,达者为先,我应该拜你为师。”孔子觉得项橐年纪小小就有渊博的知识,并且能言善辩,连自己也要甘拜下风。于是之后对弟子们训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矣,治学当不矜不傲,对自己不如的人应该不耻下问。”这就是孔子相师,感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宋代的应麟编写《三字经》记载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好了,关于孔子师项橐的典故和孔子为什么拜项橐为师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如何成为汉蒙藏文学合璧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