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 寺 庙 观 祠 庵 有什么区别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以及大理寺为什么叫寺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
  2. 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为什么
  3. 寺和庙的区别在什么时候
  4. 寺庙起源

“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可见,古代庙是指朝廷。中央部门以寺为名就顺理成章了。

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为什么

是的,“古代政府机构很多都叫‘寺’”。

这大约起于秦,或曰始自汉。

《左传.隐七年》之《疏》曰:“自汉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汉书.元帝纪》:“地震于陇西郡,……坏败豲(huan)道县城郭官寺及民室屋。”《注》:“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

古代官府何以称“寺”?

《说文》云:“寺,廷也。有法度者也。从寸,之声。”

插上一句,小篆的“寺”,上面是“之”字,隶变之后,才改为“土”。

(小篆“寺”字)

徐锴解曰:“寸,法度也,守也。”

段玉裁注:“言法度字,多从寸。”

许慎这是说,“寺”,是形声字;本义为朝廷或官廷,从寸表示遵从法度。

这是一种说法。

《释名》云:“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这是说,“寺”的含义是“嗣”,表示历代官员均在此治事。

这又是一种说法。

还有第三种说法,与前述“寺”起于秦有关。

《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毛传》:“寺人,内小臣也。”《集疏》:“寺、侍古字通。……寺人即侍臣,盖近侍之通称”。

《周礼.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令。”郑玄《注》:“寺之言侍也。”

按《毛传》《集疏》和《郑注》的说法,“寺人”即宫廷内的官员,“寺”义为“侍”。

康熙“谕令”陈廷敬、张玉书等所编《康熙字典》,不赞成这种说法,认为“以侍释寺义,非”。

归结起来看,许慎《说文》关于“寺”之解释,可能更靠谱一些。

从这个本义上,后来引申有“恭敬承奉”的“近臣”之义,再孳乳出“侍”字,这比较符合逻辑。

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则认为,先秦之“寺人”,就是东汉开始所称的“宦官”云云。

“寺”指“宦官”,也是一种说法。

但无论如何,九卿官邸称“寺”自汉始,这是有据可查的。

《唐书.百官表》曰:“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僕、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

要说的是,“寺”,最初与佛教无关。

东汉明帝年间,天竺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东来,初驻于东汉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后以“寺”为名,在洛阳雍关西移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称浮屠所居为“寺”。

梵语,称“寺”为“伽(qie)蓝”。

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改所有僧寺为“伽蓝”。

隋炀帝大业中,改“伽蓝”为“道场”。

至唐,又将“道场”改回到“寺”。一直至今。

寺和庙的区别在什么时候

早期,“寺”指的是直接归皇帝管的国家机关,如大理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庙”指的是祖庙。如太庙,是指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还有“庙堂”二字,指的是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来就成了朝廷和帝王的代称。

两汉以后,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于是,“寺”和“庙”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寺”便成了佛教建筑的专称,“庙”则指的是供奉鬼神的庙宇。

寺庙起源

寺庙的来历:

“寺庙”,实际上寺和庙是两个概念;而且“寺”和“庙”最早也并非宗教建筑场所。

寺,原意是官署。《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是古代朝廷里的一个办事机构,直属皇帝管辖,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讲的一级单位,寺的长官称卿。寺是永久设立的,不能更改(宰相底下的一级单位称为部,部有时候可以改)。

从秦朝起,以宦者任外廷之职,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属中央机构,分掌刑狱、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汉代郡国官署也称府寺。后来佛教传入我国,寺的职能也起了变化。据说汉明帝时,有天竺国僧人用白马驮《佛经》来我国,最初在鸿胪寺居住,于是,鸿胪寺便成了众僧供佛之所。从此,寺也指供佛的寺院,如白马寺、相国寺、慈恩寺等。寺院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教育;二是翻译《佛经》。晋代之后,佛教盛行,大兴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杜牧《江南春绝句》),僧人众多。

关于“大理寺”是一个审判机构,为什么被称为“寺”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大明,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刑部尚书各是几品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