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几岁算成年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二十岁 在古代被称为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在古代各个年龄段怎么称呼
1、度:小儿初生之时。
2、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3、金钗之年:女孩12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及笄[jī]:指女子15岁。
6、志学之年:15岁。
7、舞象之年:少年15~20岁。
8、二八:16岁。
9、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10、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11、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12、桃李年华:女子20岁。
3、花信年华:女子24岁。
14、而立(而立之年):30岁。
15、半老徐娘:女子30岁。
16、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17、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8、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19、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20、耆[qí]:古称60岁的人为“耆”。
21、耄[mào]:古称80岁至90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22、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23、白寿: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24、期颐:百岁高寿。
古代几岁算成年
中国古代男子20岁成人礼叫“冠礼”,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成人礼前的准备活动:
1.筮日:即定日期。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但是春节、中秋,家人团聚的日子,不宜请人来参加;清明主祭祀,主题不相符,家庙无法两用。
2.筮宾、戒宾:即确定参礼人员,并以请帖或各种通讯方法邀请.对于正宾,宜由父母提前三日(最迟一日)登门邀请。
古代男子成年礼都有哪些内容
题主好!古代小孩长到二十岁就要加冠,《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字),意味着从此就是大人了,社会与家庭都将按成人来要求他。戴冠是成人的标志,该戴冠而不戴,是"非礼"的。这在先秦时期看的尤为重要,如《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记载:"(齐)景公……被(同披丿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宫门),刖跪(因罪被砍去脚的人,这儿的刖跪指守门人)击其马而返之,曰:'尔非吾君也'。景公惭(指羞愧的意思丿而不朝(上朝)"。刖跪批评景公的理由是他披发未冠。《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未做官时“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可见古人对戴冠的重视程度。
成人冠礼
冠跟帽子形制不同,帽子是将头全部罩住,这是汉代以后的事儿。戴冠是指用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复在头顶上,其作用是把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两旁有丝绳,在颌(下巴)下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叫做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颌下,称做緌(Wei),也起装饰作用。例如,《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述卫国内乱,子路(孔子学生)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放下武器"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了。因为丝绳断后冠会掉下的,子路为绾绳子而丢了性命,所以孔子感叹说:“君子死必正其衣冠。“
宗庙
既然戴冠对人是如此重要,那么古人的加冠仪式同样隆重。其过程在《礼仪.土冠礼》记载的很祥细:冠礼在宗庙举行,既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要用筮(古代占卜方法)决定行礼日期,并用筮占卜请哪一位宾来为青年加冠。确定后把日期通知宾家。到行礼那天,将加冠者立于房中,其父请宾进门,入庙就位。将加冠者出房入庙就位,然后行礼。宾把规定的服饰加于青年,共行三次,称为始加、再加、三加,于是以酒祝青年,青年由西阶下,去拜见其母亲。见母后,回到西阶以东,由宾给他起一个别号(名字的字),礼才算完成。
占卜
加冠行礼也就是戴冠过程,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在头顶上盘成髻,用緆(一种二尺二寸宽,六尺长的淄黑色〉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加冠(冠套),加上冠后还要用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加以固定,簪也叫笄(ji),女子无冠,但也用笄固定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指头发短而稀少,插簪就有了困难。
弱冠
古人把刚进入二十岁的男子称为“弱冠",《曲礼上》:“二十曰弱冠”,王勃《滕王阁序》“等终军之弱冠,无路请缨“就是指将要行成年礼的人。一般冠礼是在贵族中间进行,平民百姓的冠却简单的多,叫帻巾。古代男子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和异族人。而未行冠礼的黄毛小子头发任其下垂,称为髫(tiaO),《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厉志,白首不衰"。髫发一般指童子。平民不戴冠,发髻上复以巾,一直盖到前额,叫帻,应劭《汉官仪》上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可见古代并非人人都要举行加冠礼,实际上行成年礼是王公贵族的专有。
汉代冕冠
(图源自网络,不便当刪除)
古代男子,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直到百岁都怎么称呼
古代男子,二十叫及冠,三十叫而立,四十叫不惑,五十叫知天命,六十叫耳顺,七十叫古稀,八十到九十叫耄耋,九十叫鲐背,百岁叫期颐。
及冠,也叫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而立,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年至三十的时候,应该学有成就。
不惑,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是指男子在这个年龄段应该成熟了,遇事能明辨不疑。
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
耳顺,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认为男子在这时候要听得进逆耳之言,无所违碍于心。
古稀,原有古来稀少的意思,因为古代因为医疗、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缺陷,导致寿命达到七十的人很少,所以称为古稀。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指年纪很大的人。
鲐背,语出《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
期颐,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