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80万人逃到此地建立国家,300多年后仍说汉语用人民币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以及为什么要吃袁崇焕的肉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明末百姓要分食袁崇焕,为什么魏忠贤能有长生牌
  2. 袁崇焕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大汉奸,是不是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追捧
  3. 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
  4. 乾隆皇帝为什么夸赞袁崇焕是“民族英雄”

为什么明末百姓要分食袁崇焕,为什么魏忠贤能有长生牌

说起袁崇焕的事情,真的是感到十分的气愤,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享受凌迟处死极刑,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从没有一个人享受过袁崇焕曾受过的那种痛苦,全身被凌迟3000多刀。袁督师死的好惨。

当时人以吃袁崇焕的肉为荣,一两银子一块肉,当场割下就着烧酒喝下去,你现在看看非常残忍,当时他们觉得吃汉奸的肉,那是很正义的,很光荣的,因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的借口是袁崇焕勾结后金导致北京城被攻破,擅自主张残害毛文龙,毁掉大明的边疆防卫,所以是标准的汉奸。事实是这样的?当然不是真正的事,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塑造自己永远不会犯错的形象。

八个月是头猪都能够确定袁崇焕到底有没有勾结。崇祯皇帝当然很清楚,袁崇焕是被冤枉的,但是必须要杀,因为这关系他自己的面子,崇祯这一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理念,把大明最终推向了灭亡。

魏忠贤当时没有被杀的时候,权力熏天,被称为9千岁,所以一些吹嘘拍马的人给他长生牌位,给他找生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最后魏忠贤倒台什么都没了。

这就是历史,历史会给人一个公道,袁崇焕这平板居然是清朝还给他公道,这有些搞笑。魏忠贤当时被认为正确的,现在确认他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太监。生前评价为假,死后评价才真,中国是主张盖棺定论。

袁崇焕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就是一个标准的大汉奸,是不是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追捧

首先,现代很多人不了解历史,都是沿用着老的传统观念,偏听偏信,没有认真研究史料。其次,袁崇焕后来的所作所为等于枉杀忠良、祸国乱政的奸臣,但不是汉奸,他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五年平辽,为了建功立业,但他私心过重,权欲熏心,胆大心狠,肆意妄为,不择手段,最终害了国家害了自己。

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

袁崇焕其人,后世一直争议不断。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勾结大清的汉奸,一直没有定论。

在豹眼看来,说他是汉奸,似乎不妥,毕竟需要证据说话。但后金入关直逼京城,袁崇焕是负有责任的,脱不了干系,老百姓想吃他的肉,也可以理解。

毕竟他是守卫辽东、把守国门的第一大臣,没有顶住后金军队的入侵,让后金军队轻易逼近京师,袁崇焕咋能没有责任呢?

老百姓可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只知道后金军队威胁了京师,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由于明史的相关史料自相矛盾,清朝入关以后,也含糊其辞,没有把这事说清楚,至今也不能还原历史真相。仅据一些史料,说一下豹眼的看法吧。

01

经营辽东,威震塞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三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不好好的做知县,却喜欢研究边塞的事情,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攻陷,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毛遂自荐,上疏言道: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这话说得有些半吊子,足够的兵马钱粮是个啥概念呢?守住了山海关就是兵马钱粮足够;守不住就是兵马钱粮不足吗?这岂不是把后路都想好了哦。

但朝中大臣却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可见也没有人才可用哦。于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大学士孙承宗镇守宁远,十分赏识袁崇焕,并委以重任。

天启六年(1626年),孙承宗被罢免,但袁崇焕却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得到朝廷褒奖,升任右佥都御史。

明朝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这让袁崇焕很不爽,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为了安慰袁崇焕,朝廷加其为兵部右侍郎。

但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后,就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于是朝廷将满桂召回朝廷,经略王之臣请求挽留满桂,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

朝廷只得让王之臣守关内,让袁崇焕守关外。

本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其八子皇太极继位。袁崇焕为了刺探虚实,前往吊唁,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再次写书派遣使者前往。

有时候,妥协也是必要的策略,但没有朝廷旨意,擅自与敌军议和,这不能说没有猫腻。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

朝廷认为袁崇焕解除了后金的威胁,就把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皇太极从朝鲜撤兵后,就来进攻锦州,进而进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在城楼内用大炮猛轰,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博战,死伤众多,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从宁远撤退,增加了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最后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如果没有刘应坤、满桂等人的死命协作对抗,袁崇焕能否顶住皇太极的进攻就很难说。锦州防御战与袁崇焕关系不大,但却让后金损失惨重。反而袁崇焕防御的宁远,让满桂等人损失惨重。

由此看见,袁崇焕是有些军事才能,但过于专横跋扈,跟谁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就很难与人合作,一致对外,想成就大事,恐怕很难。

看一下努尔哈赤对袁崇焕的评价吧:

"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把袁崇焕放在眼里,其继任者皇太极更是个狠角色。之所以同意袁崇焕的请和,那是权宜之计,为得是腾出手来进攻朝鲜,为得是将来与大明朝决战,解除后顾之忧。

这一点,袁崇焕居然看不出来,后来的事就足以看出,皇太极是如何戏耍袁崇焕的。

02

大权在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宁锦之战后,满桂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其不救援锦州,只加官一级。袁崇焕对此并不满足,于是愤而辞官回乡。可见袁崇焕的气度、境界也就一般。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除掉了魏忠贤。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朝廷把整个东北及附近地区的防务全部交给了袁崇焕。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袁崇焕就吹牛逼,说五年内就可以收复辽东。朱由检很开心,大加赞赏。

给事中许誉卿询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这是安慰皇帝的话,这岂不是扯淡哦,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许誉卿说当今皇上可不是好糊弄的,袁崇焕害怕了,就提出了许多要求。不曾想朱由检、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崇祯帝一一满足,要啥给啥,连尚方宝剑都给了。

袁崇焕只得硬着头皮去辽东驻守。

崇祯二年(1629年),由于东江镇大将毛文龙对袁崇焕不很谦让,袁崇焕就以毛文龙耗费钱粮太大等罪名将其斩杀。但袁崇焕却上书朝廷说:

"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

朱由检对于兵员减少、军饷却增加一事,感到疑虑,但一看是袁崇焕所奏请,也就答应了。由此可见,崇祯帝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和器重,也或许是出于无奈,实在没人可以担当重任哦。

此时,后金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大军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率领大军入关守卫,一路分兵留守。朱由检得知后,还下令嘉奖,并令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但不久,遵化、三屯营被后金攻破,赵率教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直逼京城。

袁崇焕急忙率军回援京师,并要求进入京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一个带领重兵的大将,却想率领大军进入京城休整,袁崇焕这要求也太离谱啦。

于是,袁崇焕在城外与后金军对战,最终击溃后金军,解了京城之围。

但后金撤军后,袁崇焕就被治罪下狱。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等人,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等人定袁崇焕死罪。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作为兵部尚书,袁崇焕主掌明朝军事,在防御战略上乏善可陈,让后金军直逼京师,他罪责难逃。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恐怕是名不副实。但其目的也值得质疑,后金大军压境,袁崇焕却要进入京师,是要里应外合吗?

你来是为了与后金作战,却想跑到城里去享清闲,岂能容忍?

后金军被击败,有没有主动撤离的意图呢?说不清楚哦。

03

后金入关,袁崇焕不能推卸责任

由于明史史料自相矛盾,难以确信,很难准确判断当时的情况。

当初,后金进入的关口属于蓟辽总督刘策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入关,千里驰援,自以为有功无罪。但朝中大臣却有许多人认为袁崇焕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纷纷诽谤其与后金勾结,本性多疑的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此时,后金也采纳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

这事就复杂啦。

不管袁崇焕是否与后金有约定,也不管后金军从哪个方向入关。但作为兵部尚书、驻守边塞的首要责任人,不能阻止后金军入关,就要承担责任。何况后金如此轻易绕过袁崇焕大军入关,能说没有责任吗?

因为袁崇焕不是镇守一方的将领,而是负责整个大明朝的军事防御。后金军不管从哪里入关,都是威胁大明朝的安危,都是袁崇焕疏于防范。

如果后金就此攻入京城、灭掉了大明朝,崇祯帝去哪里说理去?

崇祯帝把整个明朝的安危系于袁崇焕一人身上,袁崇焕却这么去玩,换了谁也不会放心啊。联想到袁崇焕还没有上任就吹出的牛皮,不仅没有收复辽东,差点还把京城给丢了。袁崇焕早年就跟后金眉来眼去,不经过朝廷授意,就与其勾勾搭搭,这岂不令人生疑。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袁崇焕的做法都不能令人信服。加之他与群僚相处不好,落井下石也就是必然的事。

最要命的是,袁崇焕并没有表现出杰出的军事能力。宁远大捷也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宁锦大捷也仅是惨胜,而且是他一直排挤的将领们苦战所得。

从袁崇焕气度上看,就因为封赏不能满足,愤而辞官,可见其境界并不高。尽管他被凌迟之后,抄没全家,家无余财,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图谋虚名却不是真正做事的人,不聚敛钱财,更令人质疑,也许存在更大的阴谋。

袁崇焕被杀后,崇祯帝最终也在煤山,吊死在歪脖子树下。但如果袁崇焕不死,就其军事能力来说,能不能抵挡住后金军的入侵,也是难以确定的事情。

后金军直逼京城,朝野怨声载道,纷纷指责袁崇焕。袁崇焕已经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价值。后金趁机将袁崇焕抛弃也是可能的,并不能以此证明袁崇焕就是“民族英雄”。但没有证据,也不能就此说明他是汉奸。

但无论如何,后金直逼京城,袁崇焕是有责任的。经此惊吓,老百姓迁怒于他,想吃他的肉也是应该的。不具备那个能力,还想独霸大权,赖在那个高位上,让朝野上下心惊胆战,岂能无过?

谁能保证下一次后金从哪里再来,袁崇焕能不能再次击败后金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无论袁崇焕是否通敌,得到这个结局也算公允,崇祯帝也并没有以汉奸之罪凌迟他。袁崇焕被杀,根本而言,还是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怨不得他人。

至于他的死,对大明朝导致的后果,那是另一个话题。在此,就不啰嗦啦。

乾隆皇帝为什么夸赞袁崇焕是“民族英雄”

袁崇焕被乾隆定义为民族英雄,这也许是某些人对史料揣测后的引申。在憎恶满清统治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对之做了一些引申,也是人之常情。比如敌人所肯定的,一定属于敌人阵营的人;比如敌人曾同情过,估计一定是汉奸大拿等等。

袁崇焕身为明末的抗清将领。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不仅遭受了崇祯帝的猜忌,生前领受寸磔酷刑,被观刑百姓啖肉饮血,家族流放的流放,为奴的为奴;身后近四百年了,还要招致民间猜忌无数,连厘清清白的机会都没有,到现在还是个备受争议的将领。可怜!

据史料,乾隆曾对其因主昏政暗,却未能一展报国忠君之遇,深表同情。也仅赞扬袁氏忠君体国。并无追认其为民族英雄。想必乾隆不傻吧?如果追认袁氏为民族英雄,满清岂不是自认异族入侵撍权,坐实了大清沽名为大明驱贼且篡朝么。

先看史料,乾隆曾记,“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作为满清的皇帝,乾隆实在不怎么样。但能作上述的评语,即便是为巩固满清的政权,偏向曾经的敌人大明袁氏,实属大度与难能可贵。

乾隆对前朝将领的同情评价,昭示着满清国运已稳。完全不必担心,有能威胁满清朝廷的反清运动的存在。正是基于此,作为曾经的对手,如今同情对手中反清较为激烈的明督师袁崇焕,再给予其比较公正、宽容的评价,甚至还曾自认,先祖曾使反间计离间大明君臣。已显其超然洒脱的姿态。

宽容无疑来自于自信,尤其是对于曾经的敌人。

先从满清的封建统治历程说起吧,满清自后金扰明边,至入关,再至雍正朝设下军机处始,其对国家的统御力,从氏族部落的松散无为,至达到2千年来封建社会皇权制国的顶峰。显然说明了清虽承袭明制,但比大明的控国能力要更为强悍。

同时也证明,满清权贵对中原文化的参悟力极为惊人,运用得也是相当成功。这一点,做为今天的我们,既无庸避讳也没法无视。才入关多少年?直接从奴隶社会跳到封建社会的巅峰。当然,这与满清站在2千年来中原文化的肩膀上,也不无关系。

满清通过军机处的行政架构,来消弱士绅阶层的实力外,愚民政策及培养官僚阶层的忠君的价值观,当属其在治国中不可或缺的两大保证。

对于百姓的治理(其实很残酷),满清怎么做,这里暂时不作讨论。而对于汉人主力的士绅阶层,故意让“文字狱”盛行和树立忠君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成功的威权政府,两个互为背书、刚柔兼济的脸谱。

冶国层面上的刚柔兼济,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康熙王朝的开疆拓土,和雍正王朝的励精图治,反映在国力上的提升,为乾隆朝提供了雍容优裕的经济和政治环境,然后,乾隆帝才出于施政的自信,方开始了柔性治吏的阶段。

自古以来,“治统”和“道统”,一个掌控在皇权手中,一个擎举在士绅手中,远的不说,大明的文官,曾以“道统”为武器与各代皇权周旋良久,逼得各位皇帝在深宫中炼丹、开豹房、做木工。为啥?皇上上朝太生气了,动不动言官就劝谏,动不动内阁就封驳,动不动诤臣就以“道统”对峙“治统”。一个人,怎么摆得平一大堆的大臣呢?索性就不管了。

距离既产生了美,也产生了格局。

大明皇权虽说对士绅退避三舍,但对国家控制力还是不错的。开国的几个强帝不说,象后来的嘉靖、万历、天启帝都还可以。并无因远离了朝政,而失去对国家控制。靠得还是借助宦官和皇家间谍兼警察,来远距离控制朝政的格局。

到了末帝崇祯就不行了,崇祯帝一改远距控朝的大明成制。登基才17岁,执政经验不足,一上来就先铲除魏阉宦党(不是魏忠贤不能铲除,而应先削弱一下魏阉,要彻底扳倒魏阉,等到先把王承恩培养成强力宦党时再说),等于变相地去扶持东林臣党。而大明文官既有下克上的传统,又有下克上的实力,更惨的是,大明又历来重文抑武,遇到皇权有事,武官也帮不上忙了。

“冶统”亲自入场与“道统”肉搏,距离和由距离产生的从容观察对手时间的优势就全没了,崇祯帝这不是找死么?偏偏又遇上小冰河期,农作物欠收、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内忧外患。经济和政冶的环境的护佑全没了。贴身肉搏,没一个帮手,你一个高中生,怎么会是老油条们的对手呢?不偏听偏信、乱杀无辜才怪呢。

而满清的政权架构,因为军机处的设立,从运行方式来看,与大明政权的架构已全然不同。军机处是绕过内阁的。而大明的内阁,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起,虽已无中书省(宰相衙门)之力,但仍易与六部及地方官结党,结党后,文官力量以内阁为支点与皇权博弈,它的力臂就是大明整个的文官系统,相当的长而有力。皇权非借助于宦官系统或锦衣卫及各厂卫,不足与之抗衡。

而满清的军机处是皇帝私人班子,虽为实质上的中枢,却是个临时机构,随设随撤。不仅人员由皇帝从内阁中亲选,后临时入值,连机构都是临时的,面对双临时,文官谁敢造次?这样一来,内阁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就被半架空了。一旦失去了内阁的支点,以临时的军机处来作文官系统的支点,显然又不行,那是会被皇权随时抽去支点的。所以,满清就无东林党的现象,也就无需宦官制衡的存在,当然也再无宦官干政的现象发生。

乾隆朝正是凭着临时军机处的缓冲,加上经济自信和政冶自信,皇权不需什么帮手,就敢入场与文官系统博弈,文官系统因找不到合适的支点,无法对皇权发力,而皇权却可以随随便便通过军机处和内阁发力于文官系统。

另外,乾隆朝还有个八旗兵的亲兵军事集团,在文官旁边虎视眈眈。即使处于这样的优势状态,乾隆帝仍不忘用”文字狱”和忠君价值观,来刚柔兼济、双管齐下文官系统。以取得皇权的绝对优势。所以,他用宽容和看似公正的态度,来评价袁崇焕的忠君体国,并不是随性而为的,而是有深刻的体制原因的。即便猖狂地自认了皇太极曾用过反间计,那又怎么了?又不会重蹈大明朝政的覆辙。因为文官系统早在雍正朝军机处的成立伊始,就毫无机会了。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OK,关于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和为什么要吃袁崇焕的肉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 被杀时,京师老百姓为什么 食其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