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盖过章的画为什么掉价

投稿 为什么 2023-08-24 05:56:01 -
9万元收的袈裟,拆开后却卖了7205万 原来此物竟出自裕陵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乾隆盖过章的画为什么掉价这个问题,为什么乾隆题字贬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乾隆盖过章的画为什么掉价
  2. 快雪时晴帖明明只有28个字,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卷轴给乾隆题字
  3. 谁认识乾隆这幅作品中的字请顺便鉴定一下真假。
  4. 凭良心讲,乾隆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

乾隆盖过章的画为什么掉价

乾隆是大清第四位皇帝,原名爱新觉罗弘历。雍正之子,24岁登基,在位60年,外加太上皇5年,乾隆在位时,国力强盛,乾隆皇帝酷爱古玩收藏,对每一幅收藏品都题字,盖章验证,这也间接破坏了收藏作品的品相及布局,后果是收藏品掉价。

快雪时晴帖明明只有28个字,为什么会有这么长的卷轴给乾隆题字

谢谢邀请!

答:《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山阴张侯”的一封信,信很简短只有28个字,大意是大雪过后,天气转晴,问候朋友是否安好。看来大雪初晴王羲之的心情还是非常好的,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清气爽,所以也问问朋友心情是否也很好呀!这是真正的朋友,好心情都要分享。

古代人写的信尤其是书法,叫信札,札就是随意写就的文字。虽然此时王羲之心情大好,但在书写时还是有所收敛的,不是太放,起笔与收笔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不疾不徐的,显现气定神闲。

小知识:书法书体的演变与古代人写信有非常大的关心,比如隶书到章草的演变,就是由于快速书写,就要省略一些笔画,隶书的解散就促使了书体发展质的飞跃,所以隶书就慢慢演变为章草。

笔者认为还有一点,就是王羲之非常尊重这位朋友,书信写的潦草是大忌,所以王羲之给朋友写这封信时,气定神闲,是对朋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也因此,这封简短的信札成了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代表,成为书法史上千古遗存,被乾隆确定为“三希”之首(三希另两件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并专门建了个收藏室取名“三希堂”,由此看乾隆有多么重视这件书法。

因为乾隆一生酷爱书法,极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自己写的也不错,既然喜欢那肯定是不定期拿出来欣赏,因为每次欣赏都有不同的心得,那就把它写下来了,所以是越写越多,越接越长,最后达到5米多,皇帝嘛可以随心所欲写。

不是这幅书法作品不是原来就这么长,是后来一块一块接的。

上面除了乾隆帝的题跋还有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题跋,足以说明流传有序。

再,《快雪时晴帖》全卷除了王羲之书法的价值,还有这些题跋已经有了巨大的书法文献价值!

补充一点,在古代但凡一件流传有序的书画作品,收藏者、欣赏者都会在题跋,就是把收藏心得、欣赏心得写下来,你接上一段我再接上一段,所以越接越长,价值就越来越大。

望有帮助。

《快雪时晴帖》全卷欣赏(请将手机横屏)

—完—

谁认识乾隆这幅作品中的字请顺便鉴定一下真假。

我不是搞书法的,只是喜欢,写了几十年,只算个爱好者而已吧。说一下我的看法。

这幅作品,猛地一看,很像乾隆皇帝的字,但只要和乾隆大多数作品仔细对照,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我个人认为,这八成是一幅赝品,而且作品出世时间大概四五十年。理由如下。

一,书法用纸不对

我们知道,乾隆皇帝无论是他继位之前,还是继位之后,他始终是满清皇家子弟,他的书法作品,不是用最好的宫廷御用宣纸,就是用当时最好的绢写出来的。这样的结果就是,作品华丽考究、贵族色彩浓郁。即使作者所写的字有些许欠缺,也会被作品华美的材质所掩盖。

然而,不管是用纸,还是用绢,从他于公元1799年88岁那年去世,距离现在最少也有222年了。但是,题主展示的这三幅图片所用宣纸,显然有两个致命的弱点,一是和乾隆皇帝身份不符,二是可以清楚地看出,年份不够。像是四五十年,最多不到一百年的样子。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在三十年前写过的一点东西,和题主展示的这些图片对照一下,纸张的陈旧度是否非常相似或者有点接近?

乾隆皇帝早期学习非常刻苦,他曾经在芭蕉叶上练字。但既然是他流传到现在的书法,显然不可能是胡乱用普通的纸张写的。从题主展示的三张照片看,作品保存的方式显然算不上妥善。200多年前的普通宣纸,又没有妥善保管,显然流传不到现在。

二,没有收藏章

题主展示的这几张图片,假如真是乾隆皇帝御笔所书流落民间,不管这些书法最先由谁获得,或者收藏,至少这些人首先是收藏爱好者,或者干脆就是极其酷爱字画的收藏家。不管这些字在这二百多年间曾经倒了几次手,有多少人收藏过,至少得有不少收藏章,但这几幅字没有看到一个收藏章。这是不合乎情理的。

三,和乾隆御笔书法对照不符

凡是在网上,或者专门印制的乾隆书法书籍,只要是看过的朋友,粗略一看题主这几张图片上的字,还真有点像乾隆皇帝的字。但仔细对照乾隆皇帝的许多御笔书法,就发现不对了。

(一)落款

乾隆皇帝书法落款处,一般是“御题”或者“御笔”,这个没问题。

不过,我看过很多乾隆皇帝的字,他落款处“御笔”的“笔”字中最后一笔竖钩,从来不会和随后的两个横笔紧挨着,或者碰到,而是多少有点距离。

(二)印鉴

乾隆皇帝书法的印鉴,一般有这么几种。一种是正方印:乾隆御笔;阴阳两种印鉴都有。还有一种圆形印鉴。

在作品右下角,他一般加盖两个印章,有时是两个方章,有时一方一圆。有时,脱离开整幅字,在整张纸右下角盖一个压角章。

当然,在现存的这些乾隆书法作品中,由于某些原因考虑,在照片上有些印章并不是十分清晰。加上现在制章术的发达,伪造几个乾隆皇帝的印章并不太难。从这个方面考证,不太容易证明乾隆作品的真伪。

(三)作品运笔

1,乾隆皇帝留下来的作品,有正楷,也有行草。但无论是哪一种字,都很少有连笔的字。但题主给出的第一幅图中,就有十几处是连着写的。似乎作者当时写得很着急,写完这幅东西以后,有别的事急需要去办。这显然不符合乾隆皇帝平时气定神闲、精益求精的作风。

当然,不仅是写字精益求精,乾隆皇帝做别的事,也是这样。比如他为了修建颐和园,曾七下江南,参考全国各地的园林景观,并亲自绘制图纸,监督实施修建工程。为了一座塔,他曾经非得要求拆了重建。

2,乾隆皇帝的作品,以“方正、圆润、饱满”为主。也就是说,他的作品不仅整体上非常讲究规矩,在每个字上,也力求做到上面这些要求。

但题主给出的这三幅图片上的字,有很多字显然没有做到“方正、圆润、饱满”三个要求。

(四)具体字的差异

用题主给出的三幅照片上的字,和乾隆皇帝的字仔细对照,就会发现很多不相同的写法。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偏旁部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一本正规出版社印制出版的乾隆作品仔细对照。

四,题主说的那四个字

至于题主说的那四个字,就是:“不逆不亿”。这个“逆”字的草书写法,出自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邓文原。

而“不逆不亿”的典故,则出自《论语·宪问》: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意思是:孔子说:“不预先把别人的行为当做欺诈来推测,也不凭空猜测别人不诚实。但是,如果能对别人的毛病事先有所察觉,这样的人就算得上是贤人了。”

邓文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寓浙江杭州,故此他也算是杭州人。

邓文原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他生前政绩卓著,是一代廉吏。文章也出众,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他的传记。

邓文原书法擅长行、草。传世真迹有《临急就章卷》,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号称“元初三大书法家”,尤以擅章草而闻名。而这个“逆”字草书的写法,最早就是出自于他的《临皇象急就章》。

以上就是我对题主图片上那些字的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凭良心讲,乾隆的书法水平到底怎么样

感觉上乾隆帝的书法功底很深厚,古朴圆润,使转流畅,有二王笔意和赵孟頫的媚丽。这应与喜欢舞墨整天写诗和批阅奏章不无关系。撇开帝王的特殊身份,作为并非专攻的书家,其书法小民看已登堂入室,说句戏言,拿到今天来进中书协应不是问题。其笔法的枝术含量到什么程度,或者比肩什么水平,这应是专家判定。

OK,关于乾隆盖过章的画为什么掉价和为什么乾隆题字贬值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乾隆皇帝所有儿子名字都有 永 字,为何唯独十五阿哥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