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马骑射是满洲贵族的根本,为何入关后很快就被汉化了

其实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不建议骑射,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2.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3. 铁甲雄兵骑射选哪个好
  4.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雄霸世界500年的唐直刀

建立在先进技术上的汉刀,辉煌了至少700年之久,直到隋唐时期出现更为先进的唐直刀为止。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代,中国的刀的制造再上了第二个顶峰。

南北朝时期的西魏时代,中国人终于发明了马镫,这个小小的马镫让骑兵由此称霸世界军事舞台长达1000多年。

有了马镫以后,马上的近距离格斗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一个臂力平平的骑兵战士,使用马镫,借助马的力量,可以轻松将一个步兵砍成两断。一个这样的骑兵在马上,前劈后砍,左突右撞,完全可以对付好几个精锐的步兵。

就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红军时代,西路军远征新疆的时候,非常擅长拼刺的红军战士,往往要好几个人联手,才能对付一个军阀马步芳的穆斯林骑兵。

骑兵技术再次迅速发展,成为一股可以决定国家兴亡的重要作战力量,刀也就更重要了。

到了强大的唐代,受北方号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突厥人的威胁,唐代以骑兵成为作战重要力量。

突厥的力量极为强大,他们骑兵总数高达40万,甚至比后来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还要多的多。蒙古骑兵鼎盛时期,不过25万左右。

突厥骑兵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他们可以纵横世界,甚至找不到对手。

隋朝历史中,有明确记载的突厥大规模入侵和抢掠,就有67次之多。当时是隋朝末年,汉人几乎无力抵抗,连隋炀帝也险些完蛋。

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趁中原内乱之机脱离隋朝,并于615年率10万骑兵攻隋,围困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忻州代县)一月余,后撤围退兵。

鉴于突厥如此强大的威胁,依靠传统的汉族步兵很难有效对抗。

在隋唐期间,汉族统治者都采用大量骑兵对付突厥人。

其中以唐朝时期骑兵,发展到达顶峰!

唐朝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明,就是一个极为重视骑兵的皇帝。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的时候,他们麾下就有5000骑兵,其中2000匹马是购买的突厥马。

李世民学习能力很强,他学习突厥骑兵的特点,编组了机动性强,攻击力惊人,又非常灵活的轻骑兵。他最喜欢的战术就是分析敌人布阵的薄弱处,然后亲自率领骑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将其冲垮。

如李世民率骑兵进围薛仁杲,李靖以3000骑夜袭定襄等。此种出奇制胜的战法,一直沿用至后唐及五代,甚至步兵也用此法,如李靖平萧铣之战。

---------------威风八面的大唐铁骑和他们的唐直刀。唐直刀是后代无法突破的一个顶峰了!

这支轻骑兵也是唐统一战争中的主力!在唐军中,骑兵和步兵比率高达1:3,这可谓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次了。

唐朝建立以后,更是极为重视骑兵发展,养殖的官马就高达70多万匹。

唐朝统治者认为:突厥骑兵从小长于马上,骑术和使用武器的能力应该强于唐军,这是唐军天生的劣势。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劣势,必须从战术和武器上取得领先,完全压倒敌人。

这个结论同汉朝统治者完全一致!

唐军骑兵近战武器已经是清一色的刀,只有少量指挥官使用仪仗剑,刀也成为主要的骑兵武器之一,自然是发展的重点。

而刀的工艺已经登峰造极,成为一种兼实战兵器和艺术品为一体的东西,它的代表作就是唐直刀。

唐朝直刀的制作工艺基本和日本倭刀相同。当年日本人,就是从中国学走了这些技术,简单的加以仿制和日本化的改良而已。

唐直刀是自汉代环首刀一脉相承而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对环首刀的改良。

唐直刀维持了环首刀的单面开锋、厚脊薄刃与直脊直刃的特色,取消了过去环首刀柄首的圆环(对双手握刀有一定影响),延长刀柄更适合双手持用,作工、装饰亦更精良华丽,并出现各种长短尺寸的刀身以对应各种战况

唐直刀使用的技术让人极为惊叹,包括:复合钢铁,切刃造和镐造的刀形状,用烧土来淬刃,造刃文,反复锻打钢铁--名为百炼钢技术。这些都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兵器制造技术,甚至在其后保持了几百年之久的领先优势。

唐直刀的制造工序为:以纯铁渗碳后对折,多层迭打。刀锋淬火而刀脊不淬火。并将其工艺分为“三十炼”、“五十炼”、“百炼”等铸冶技法,不断冶炼、锻打、淬火,分步脱碳净化,颇似揉面,使铁百炼成钢,更为坚硬锋利。

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最大的特点是包钢刀、灌钢技术、折叠打造技术。

这些技术让唐直刀相比环首刀,性能上又有大幅度的跃进。

包钢技术也就是后来倭刀使用的技术,刀的内部是硬度较软的钢铁,而表面则是硬度较高的钢铁。

外层钢铁采用百炼法反复打制,非常费时费力,但由于全刀外硬内软,制造出来的钢铁硬度好,更为锋利,杀伤力更大。

一般认为,包钢的武器和夹钢武器相比,除了性价比,保养和坚固程度以外,其他的所有属性,都比夹钢刀和全钢刀要好。

而灌钢技术也为宿铁,是比炒钢技术更先进的冶炼技术。历史记载最早的宿铁造刀者,是侍奉过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道士綦母怀文。

根据古书记载: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也就是说把生熟铁交替夹杂,以泥封闭放入炉中加热,利用生铁熔点较低的特性,将生铁液熔渗到熟铁中,然后再加以锻打,即可得到品质精纯的钢材。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钢中含碳量的多少,可以得到制作刀刃的高碳钢材。

一般认为,炒钢技术是古代中国冶金最高峰,之后就很难有大的突破了。

注解:炒钢技术,即将炼出的优质生铁在空气中加热,使之熔化或半熔化,并不断进行搅拌,增加氧气和铁的接触面积,使铁液中的碳氧化,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纯净的钢或熟铁。

折叠打造技术在环首刀上也很常见,主要是增加刀身的强度和韧度,让其不易折断,但唐直刀更为厉害。

工匠需要将钢铁反复捶打折叠,使得钢层层叠叠,多则可以达到数千层。这样的钢材更为坚固,极难折断。自然,代价是较为费时!

唐直刀威力极大,无论砍杀还是直刺,都可以轻松刺穿重装的铠甲,是款极为可怕的武器。

在当时,唐直刀是整个冷兵器时代最强大的刀,直到火器时代开始,也没有一种其他的刀可以超越它,连衍生出来的倭刀也不行。

唐和突厥进行了30多年的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突厥大败。

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

西突厥的一部被迫西迁到中亚,他们和当地民族融合,后来又继续进攻欧洲,消灭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人。

如果唐朝是一个仅此于汉朝的第二个顶峰,那面下面的中国刀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上图唐直刀和下图的唐陌刀,都是堪称艺术品的佳作。

宋朝的朴刀

之后的宋朝,刀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分裂长达70多年之久,唐朝传统的战马产地,都被北方的辽国,金国,蒙古控制。

没有马,何谈骑兵呢?

宋朝骑兵由此一落千丈,被迫成为以大量步兵为主,少量骑兵为辅助的一支军队。

很多人认为:宋之所以在几百年间,都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压制,还曾经被攻破首都,被迫南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大量骑兵,无力在北方平原和敌人铁骑抗衡。

宋朝的步兵,很难抵抗强悍异族骑兵的大规模冲击。

宋时刻处于优势敌人的压迫下,王朝也就成为一个中国历史上比较弱的朝代。

骑兵既然成为配角,那么刀也就自然黯然失色了。

这一时代,刀开始从骑兵转为大量装备步兵。

唐朝时期就出现了步兵使用的陌刀,陌刀主要是对付骑兵的。它长击短接皆可适用,刀形似剑,双开刃,前锋略宽,连柄可长一丈,重15斤,兼有近战刀和枪的功能,为古代特有的斩马剑。

陌刀的制造工艺不亚于唐直刀,相当珍贵,是作为军队重要的战争物资装备的,严禁民间私造和私藏。

唐代陌刀兵号称唐朝最富攻击性的独特兵种,因要求的苛刻和挑剔,训练和配备一个陌刀兵的成本和周期,不会比一名骑兵少。

以唐朝举国之力,也只在天下四大都护府之一安西大都护府,才有军级的编制。唐军中的步兵的陌刀如墙推进战术,创造了盛唐时期辉煌的战争历史,也创造了陌刀的神话,特别是在对抗安息、大食等国的那些轻甲甚至无甲的沙漠轻骑兵的战斗中,特别有特效。一刀斩去,基本是人断马断。陌刀军的参战,在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都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陌刀军作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力量,在唐军的征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代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大量装备陌刀和斩马刀。

轻便的朴刀和红缨枪成为宋朝步兵的制式装备,小说《水浒》里面梁山泊好汉几乎人人都会使朴刀。

鲁智深曾经和史进联手对付,伪装成僧道的两个歹徒。除了鲁智深以外,九纹龙史进、生铁佛崔道成、飞天蜈蚣邱小乙他们三个,都是用朴刀。李逵回家接母亲去梁山,意外遇到老虎。李逵杀死几只老虎,用的也是朴刀。

至于梁山上武功最强的林冲和杨志第一次见面,也斗过一场朴刀,双方不分胜负。

这并非小说夸大,而是宋军的特点。

唐直刀和陌刀都极好的武器,也有着造价过高,制造周期太长,容易损坏,不易于保养的缺点。

唐直刀由于使用多种制造技术,又要花费铁匠极长时间打造,售价是很贵的。传入日本的一些唐直刀都被当做艺术品收藏,不作为实际战斗的武器,因为舍不得用。

而唐直刀和倭刀都的表面一层都是低碳钢,刀在复杂条件下很容易生锈,必须经常的维护。

我们在很多电影中看到日本武士擦刀,这并非他们在耍酷,而是不这样不行。养护这些刀还要用专门的植物油、刀鞘等等,费时且要花费很多心血。

造价很高的唐直刀,全部是整体制造,又是包钢技术,还有个致命缺陷,就是一旦损坏无法修补。

日本武士自己也说过,真正大规模作战还是要用长枪;用倭刀的话,可能一次格斗就会损坏刀刃,下面就没法用了。

唐直刀也是这样,如果经过一次猛烈的磕碰,刀刃损坏,刀的锋利程度也就大打折扣,这把刀也就废了,因为无法修补。

这种昂贵的武器适合作为决斗武器,并不适合大量作为军队制式武器。除非这支军队规模很小,或者国家极为强盛,非常财大气粗。

日本战国时代初期,两个普通大名作战规模通常很小,很多大名麾下的职业武士不过几十人,最多百来人。这点兵力,让他们可以从容装备唐直刀这类昂贵武器。对于高达几十万规模的中国军队,这就是不可能的。

唐朝时期军队数量很多,消灭了宿敌突厥以后,周围再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和唐对抗,军队也就大幅度削减,所以安禄山出动10万大军就可以一路杀到长安。

唐军百分之三十的骑兵,佩戴唐直刀。

唐朝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富裕程度可谓第一,有大量资金用来装备部队。

所以唐直刀有以上的缺点,装备财大气粗的唐军骑兵还是完全可以。

可是,这对于宋军就不太合适。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自从机枪被发明出来之后,昔日彪悍无匹的游牧民族,就突然变得载歌载舞、爱好和平了。

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热兵器时代之前,能完全克制骑兵的兵种和武器,确实不多。

在古代战场之上,大规模骑兵军团自高地横冲而下,挟着移山填海般的气势,动地的蹄声确实让对面的军队感到胆寒,那么为何古代军队对骑兵会这么忌惮呢?

不得不说,人家确实很强。

骑军的伊始,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

中原王朝最先开始重视骑兵建制的国家,是赵国,赵国地接塞外,面对西面的强秦,只能向北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匈奴游牧民族。在中原武卒与游牧骑兵的交锋之中,赵武灵王清楚地看出了,优势巨大的骑兵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流趋势。

其长兵则弓失,短兵则刀郔。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战国时期的中原王朝,已经摒弃了春秋时期的大兵车作战方式,能够适应各种地形的武卒成为作战主流。

因此赵武灵王初期的赵军,刚开始仍以步卒为主,然而当这些在中原表现勇猛的士兵踏入草原之时,却发现遇到的对手,是风一般的敌人。

来如风,去无踪,对方打得赢就追杀到最后一人,打不赢,就立即策马而去,追都追不上。

这种全新的打仗方式,让当时的赵武灵王顿时大开眼界,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

于是胡服骑射便拉开了改革序幕,骑军建制也使得在七国之内一直表现平平的赵军,迅速成为了能够抗衡强秦的精锐。

秦国第一次惊奇地发现,赵国最近有点儿惹不起。

骑军的优势

中古时期的骑兵,在没有马镫、没有优质钢刀的情况下,还不足以承担战场上的攻坚作战任务。而骑军令人胆寒的方面,在于极佳的机动性。

玩过《全面战争》或《骑马与砍杀》的小伙伴们,一定对骑兵作战记忆深刻,古代时期,骑兵作战最常用的便是锤砧战术。

简单来讲,就是正面步兵先上,与敌接战,然后侧翼骑兵等候机会,看准时机进行包抄背冲,也也是兵法所谓的“以正合,以奇胜”。

在这种战术当中,先上阵接战的步兵就是“正”,而后出击的骑兵便是“奇”。脑补就能产生这样的画面,双方正你一刀我一枪打得正嗨,突然旁边冲来一队骑兵,一惊一乍,吓死个人,即便没砍着人,也打扰了专注力,对方的战力自然大打折扣。

中期武器配套跟上来了

西汉中期,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炒钢技术出现,使得大量原本不能制造兵器的生铁变成了低碳钢和熟铁,铁制兵器大量投入战场的同时,也使得适用于马上近战的环柄长铁刀应运而生。

厚实的刀背、锋利的刃口,既利于劈刺,又不容易折断,即便长度增加,也不会有像长柄武器那样,太重的感觉,于是背弩、持刀,这种攻击力十足的装备,大量运用起来。

随着马镫、马刀的普及,冲击战术就使得骑军军团成为了陆地之上,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借着高地俯冲下来的气势,直接冲飞排在前列的步兵士卒,刘秀时期的骑兵往往需要敌军松懈之时,才能发起冲击进攻,而到了三国时期,哪怕对方步兵军团严阵以待,骑兵军团也能发起强行冲击,这个时候的骑兵已经接近bug状态。

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骋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骑兵冲击战术起初是汉朝为了对抗匈奴骑射优势而发展出来的战术,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建立,民族大融合的同时,也使得骑军战术发生了优势互补,后来骑兵在冷兵器战场上逐渐无敌。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宋朝时期,因为骑兵短缺,即便年年征战,宋朝依然给人以羸弱不堪的印象。随着蒙古的崛起,骑兵优势也达到了顶峰,在宋人的笔记之中,蒙古骑兵的战术是骑射和冲击并重,骑射骚扰敌军,而最后的冲击则是击溃敌军的主要手段。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黑鞑事略》

成吉思汗之时的改良骑军战术,最终使得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暴揍四方,向西一直打到欧洲,所向披靡。

在热兵器没有登上战争舞台之时,古代战场之上,骑兵作为一支机动性十足的兵种,确实也让其他军队对之忌惮非常。

铁甲雄兵骑射选哪个好

小乔:

小乔使用中型弓,伤害中等,射速中等,弹道抛物线中,近程容易被连弩压制,远程容易被长弓压制,利用射程压制连弩,利用射速靠近长弓压制长弓

定位:善于中距离缠斗,更灵活适应各种情况,适合混战地形

主武器:中型弓

携带兵种:汉翎羽弓手

孙尚香:

孙尚香使用长弓,伤害高,弹速快,弹道抛物线最小,拉弓时间长,拉弓时移动速度慢,利用射程远,伤害大的优势,尽量保持最远距离对射。

定位:长弓的武器和弹道特性决定其最适合超远狙击。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满清的绿营兵的火器装备率还是可以的。

尤其是广东的绿营,火绳枪的装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但是,清军在1840年装备的火绳枪,同明末大明军队的鸟铳没有什么区别,是非常落后的。

满清火绳枪不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阴雨和大风天气无法作战;射速非常慢,几分钟一发;装填困难;击发成功率低;射程近,大约100米等等缺点。

相反,当时英军装备的为伯克式燧发枪,射程近200米,射速每分钟2~3发,火枪击发成功率很高,可以在大风情况下使用。

大体来说,英军的燧发枪,比满清火绳枪先进一个时代。

双方如果对战,火绳枪只有被压制的结果,哪怕其中数倍兵力的清军也难以占上风。

更夸张的是,满清军人还没有斗志。

火绳枪不能装备刺刀,而燧发枪可以装备刺刀。

实战中,英军往往果断持刺刀冲锋。

满清火绳枪手没有刺刀,不能抵抗,纷纷逃走,这也许尚且有情可原。

但满清火绳枪手只有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是弓箭手或者持刀枪的士兵,完全可以肉搏。

但英军一冲锋,这些家伙往往也逃得无影无踪,谁敢肉搏。

最终就是满清惨败。

是满清没有能力造出先进燧发枪吗?

当然不是。

今天我们去看故宫满清皇帝的武器库,惊讶的发现有大量燧发火枪。

道光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面对冲入紫禁城的天理教徒,他果断用燧发火枪射击,当场击毙2人。

而早在康熙时期,他就有早期的钢轮打火燧发枪,都是工匠自己制造。

除了自研以外,满清也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先进火枪。

比如康熙时代,第二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就使用了大量燧发枪,给清军造成很大麻烦。826名俄军拥有火绳枪100支,先进的燧发枪850支。

乾隆时期,蒙古和硕特部就进攻过一支先进燧发枪,注明为“霍硕特贝勒德勒克悟巴什恭进鸟枪一杆”。这杆火枪发火装置与当时西方燧发枪一样,推测是从沙俄商人手中搞来的。

以中国当时的水平,仿制这些火枪还是完全可能的,但事实上是没有。

你说满清是完全不重视火枪?

如果不重视就不会在绿营大量装备了。

说白了,满清没有危机意识,认为火绳枪已经够用,没有必要大量装备燧发枪。

同时,欧洲的火枪技术很多是大量在民间实用,最终推动社会。

但满清民间禁枪,怕民众用火枪造反。

《大清律令》:“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驱逐猛兽,并甘肃、兰州等府属与番回错处毗连各居民,及滨海地方应需鸟枪守御者,务需报明该地方官,详查明确,实在必需,准其仍照营兵鸟枪尺寸制造,上刻姓名、编号,立册按季查点。”

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清朝对于枪支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只有山民和边境居民,才允许配枪。枪械不仅要登记,而且还会按季度进行审查,以防枪支滥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满清很明白欧洲的先例。

当时满清垄断了弓箭和火器,这就形成了对民众起义军的绝对优势。

因为弓箭手无法速成,最起码需要几年时间的训练,所以民间不可能出现大量弓箭手。

但火枪则可以速成,一个农民用火枪打1个月的鸟,枪法自然就练出来了。

一旦满清民间火器泛滥,满清军队就不享有远程武器的优势。

而远程武器的优势,正是满清镇压人民的撒手锏。

所以最终就是,满清官方不重视火枪,民间不给用火枪,那么火枪发展自然不堪入目了。

需要说明的是,汉人比满人聪明得多。太平军自起兵开始,不惜代价大量装备新式火枪和火炮,使用大量白银向洋人购买武器。

就是因为武器比较先进,太平军这群兵力弱小的乌合之众,才能盘踞中国12年之久,一度杀得清军落花流水。

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不建议骑射、乾隆为什么不用火器武装军队,还是坚持弓马骑射的所谓满洲传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与此小国一战,清军已经吃了火器的亏,为啥乾隆还是固执于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