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蒙古帝国怎么灭亡的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蒙古帝国怎么灭亡的的知识,包括历史冷知识蒙古视频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蒙古帝国怎么灭亡的
蒙古帝国的灭亡
虽然达延汗的长期统治稳定了蒙古帝国汗位传承,但并没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点——实行瓜分家族遗产的习惯法。当帝国的创建者死后,帝国便成了一种类似联邦式的家族国家,国内的各级首领,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们虽然承认察哈尔部的最高权利,但处于相当的独立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察哈尔部的汗位继承者们逐渐失去了足以统治整个蒙古的力量,西方的卫拉特人和东方兴起的通古斯人(满人)都是他们可怕的敌人。但这个时候,卫拉特人正在对付哈萨克汗国、沙皇俄国以及内部的绰罗斯家族与和硕特家族的权力争夺,因此,结束蒙古帝国历史的,只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后金帝国了。
1604年,林丹继承汗位,接受黄教沙尔巴呼图克图的灌顶戒教,称林丹库图克图汗。林丹汗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后金帝国对于蒙古的野心,因此上从继位始,便开始从新统一各部,自称“统领四十万众蒙古国巴图鲁青吉斯汗”。
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尔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与喀尔喀部却图汗结为联盟,声威大振,所辖地域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但是,次年,朵颜兀良哈的苏布台、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图汗、额尔多斯的额仁沁济农以及永谢布、阿苏惕、阿巴嘎、喀尔喀等部联合组成大军十万,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战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锐兵力四万余人,这使得林丹汗的实力大为削弱,而他的敌人是综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汉人的谋略的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这就注定只有勇猛而少计谋的他只能失败。
努尔哈赤时,科尔沁部、扎鲁特部便在联姻之下归附了后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为了避免林丹汗的报复,也投奔了后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尔沁部。后金出兵援助科尔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极即位后,把林丹汗做为主要的敌人。
1628年,派遣贝勒阿济格与老哈河上游受林丹汗统治的喀喇沁部会盟,共击林丹汗。9月,皇太极亲率大兵至绰洛郭尔,宴会察哈尔部控制下的敖汉、奈曼、喀尔喀、札鲁特和喀喇沁等部领兵前来的诸首领。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经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伦河流域,至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极再率大军西进,多尔衮从征。至西拉木伦河畔,会集蒙古诸部兵,共击林丹汗。面对势力远胜自己的敌军,林丹汗无奈自归化城驱人畜十万渡黄河西逃。但面对已经大势已去的大汗,部众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
林丹汗逃奔青海,两年后在青海打草滩病死,他临死前,也许会和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一样,哀叹“朕不是亡国之君!”,他们都努力过了,但是他们的才能都无法使他们重现祖上的荣耀。明帝国和蒙古帝国争斗了两百多年,谁也没能消灭对方,最后,在相差不到10年时间内,先后被满清所灭。
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入了后金帝国的版图,蒙古帝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
藏族人和蒙古族到底有哪些历史关系
在蒙古铁骑扫荡欧亚大陆过程中,第一次将西藏纳入古代中国的版图。
并且确立的西藏的宗教统治地位。
清初,蒙古部落先后实际控制西藏,但被康熙击溃!
元代建立,汉人、藏人和其他民族,都在蒙古人的统治下,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促成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内蒙古最早是什么国
内蒙古在古代的时候名字叫“内札萨克蒙古”。
清代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不设札萨克的察哈尔、唐努乌梁海等部称为内属蒙古。“内札萨克蒙古”后来演变出“内蒙古”一词。
蒙古人怎样看待狼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因此,蒙古人在对其子女进行家庭道德教育时,遵循了自然法则,他们有意无意强化了孩子们的环境意识。道理十分简单,大草原是我们的衣食之母,这是蒙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拿烧火取暖来讲,蒙古人首先烧的柴禾是牛、羊、马粪,而不是去砍伐森林,即使烧柴也是能拾一些干枝,他们决不因烧柴而砍掉活生生的林木。烧牛、羊、马粪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净化了草原,使草原生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水是生命之源,因此,蒙古人从来都不会污染江河,湖泊、山泉,他们把污染水源的行为,视为大逆不道。蒙古人在游牧生活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倒场、轮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逐水草而居。倒场、轮牧的优越性在于给草场提供了一个休养生息,恢复植被的机会,也防止了草原的沙化。因此,蒙古人的牧场分为春季牧场、夏季牧场、秋季牧场,冬季牧场。蒙古人在来回迁徙游牧的过程中,对那些生活垃圾是要进行简要处理的,其处理的方法是就地埋掉,然后拿来草坪覆盖在上面,以求植被的恢复。另外,蒙古人游牧的生产方式决定其生产周期较长,因而在他们的头脑中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当一头牛产下牛犊的时候,在蒙古人的头脑中决不会产生立即杀吃牛犊的想法,相反,他们所想到的是几年后,让牛再产仔,然后吃其奶,用其畜产品。我们认为,蒙古人的这种思想意识,对于保护大自然,求得生态平衡十分有利。与这种思想意识相适应,蒙古人对野生动物也采取了保护措施,即"地有禁、取有时","怀卵时节勿捕","怀羔时节勿捕"。蒙古人把围措的时间,严格限制在冬季,其余时间里让野生动物进行繁育发展。蒙古人在家庭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其子孙后代进行着环境道德教育。
蒙古人在家庭传统道德教育方面,比较注重教育者--父母自身的形象。对于这一点,蒙古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六畜的前两只脚踩过的地方,其后两脚一定能够踩到"。这句直译过来的谚语听起来有点费解,其实她恰恰反映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深刻内涵。六畜的前两只脚,好比是父母、教育者,后两只脚好比是子女、受教育者,前两只脚和后两只脚是协调一致的,如果前者发生了错误,后者也会跟着出现错误。因此,父母本身的道德行为,对孩子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其父必有其子,同理,有其母必有其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在蒙古谚语中,还有一句教育哲理,讲得非常生动形象,即"取媳妇先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蒙古帝国怎么灭亡的和历史冷知识蒙古视频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