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的笔记丨微思客

大家好,关于《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明1566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
  2.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虽然是一部好剧,里面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3. 大明王朝1566深度解析全集结局
  4. 《大明王朝1566》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

该剧是比较烧脑的,因为每个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却总是包含某种深意。剧中看到一很小的细节:“权责分离”。嘉靖皇帝高居权力巅峰,巧妙的分化官僚体系为两派,又拿太监掣肘官僚,这样皇帝作为最后的仲裁者,权威就树了起来。嘉靖自己不需要提出任何实质的政策,提出政策的恰恰是官僚中的某一派。很显然,如果皇帝不喜欢这个政策,只要略表不满,清流就会立刻起而攻严,进而使政策流产。嘉靖皇帝肯定了这个政策,饱受批评的严党立刻抓住了这条“法理”上的准绳,清流也就不能说什么。如果清流反对皇帝支持过的政策,那么严党也可以用如上的办法攻击清流。总而言之,嘉靖皇帝作为最后的仲裁者,坐拥一切最高权威,他只需要甚至不需要授意,便可以由臣子代为提出政策。

比如剧中的严嵩提出了改稻为桑的政策,嘉靖表示了肯定,即使清流明知不可,但也无可奈何。政策已经制定,但执行者并非皇帝更非中央。内阁将政策下达浙江,具体负责执行的却是地方官员。中央所做的只是制定政策下达政策,却不需要实际执行政策。当地方执行政策时,发现政策本身出现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权力修改政策。于是地方官上报内阁,表示做不了,内阁渐渐也发现政策本身有问题,但是内阁却不能上报皇帝说政策不对,因为皇帝肯定了这项政策,如果执行不好,到时候清流肯定借机攻击,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干。即使如此,内阁也从来没有去过浙江,他们做的依然只是下达命令,即使命令本身依旧有问题。地方官接到有问题的命令,明知不可也被迫执行,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把矛盾继续往下压。巡抚给知府下命令,知府给知县下命令。到了知县,我们就看到田县丞被逼成什么样子。最后改稻为桑的政策果然还是出了问题,中央所做的不过是抓了几个小官杀了了事。

【拓展资料】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是由张黎执导,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主演的历史题材电视剧。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刚愎自用、练道修玄二十载,以一己之私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

该剧于2007年1月8日在湖南卫视首播,2017年2月13日于优酷视频网络独播。

参考资料来自于头条百科:https://www.baike.com/wiki/%E5%A4%A7%E6%98%8E%E7%8E%8B%E6%9C%9D1566?search_id=53uxn5u104o000&prd=search_sug&view_id=4wia8wda7rq000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虽然是一部好剧,里面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电视剧,尽管里面的改稻为桑有情节是虚构的,但我认为仍然是一部正史电视剧,电视剧毕竟不是纪录片,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和创作的,其情节是围绕整部剧的故事核心来发展的,改稻为桑事件的核心是明朝这个时候管理中枢出现问题了,财政状况堪忧,所以想出来的解决财政困难的其中的一个办法,事实上,到底是怎么个改法,具体的措施和条例根本不重要,只要知道这些封建社会都最终会走向这一天的必然结果就行,封建王朝的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君权至上,阶级固化的剥削制度,有钱有权的人在压榨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个个都是不劳而获,并且这种矛盾,无论用什么办法都是不可能改变其本质的,最多也就是能让这个社会暂时的苟延残喘。所以追究这部电视剧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意义不大

如果一定要说这部电视剧有什么不足之处,在我看来有三点

其一,节奏比较慢,这部电视剧的精华在台词,你必须听懂所有的台词才能搞清楚人物关系,阵营冲突,利益纠葛,而这些台词不象以往的电视剧那么直白,以这些人物的权谋水平,每句话都不是废话,所以,这剧有点象话剧,台词特别多,特别慢。

其二,战争场面太差,说了第一条,第二条其实也很大关系,一部以文戏为主的电视剧,在战争场面上就不那么注重,有几场海战的战斗场面,都拍得比较应付,同样的场景来来去去的播放,人员也很少气势也不到位,估计这场战斗戏也占了本剧不少预算了

其三,过于美化海瑞这个人物了,其实历史上真实的这个人物是有很多的负面评论的,但是剧中特意弱化了这个人身上不太好的一些东西,而把他塑造成一个相当于救世主的英雄的角色,一个人想要力挽狂澜,救整个帝国于水火,有点让我想到唐吉诃德。

这些都已经算是鸡蛋里挑骨头啦,暇不掩瑜,真的希望中国多出这样的精品电视剧。

大明王朝1566深度解析全集结局

大明王朝1566大结局

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朱厚熜去世。《明史·海瑞传》载“海瑞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临终前,嘉靖帝倾诉了自己的治国之道: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自己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也要治理,治国用人都是这个道理。嘉靖帝称海瑞是大明朝一把神剑,唯有德者方可执之,留给儿子裕王将来对付那些贪臣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并称海瑞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公元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裕王朱载垕继位,国号隆庆。奉先帝世宗皇帝遗诏,“存者召用,殁者恤录,见监者即先释放复职”。以海瑞为代表,赦免了所有谏言诸臣。从这一刻起,揭开了长达十八年隆庆大改革的序幕!

《大明王朝1566》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前面两个回答讲的很好,比如嘉靖帝眼中的百姓,死一百人或死一百万人,不过是一个数字……

比如“毁堤淹田”,比如“奉旨赈灾”,比如“以改兼赈”等等。

杨角风来捡一个点讲讲,胡宗宪为何不倒严,改稻为桑最后为何变成那样无法收场?

大明王朝胡宗宪跟谭纶的这段对话,也宣告了“改稻为桑”的破产!

一、

《大明王朝1566》讲到胡宗宪去抗倭这里,基本上开局就定下的“改稻为桑”国策,即将破产。

而此时异常清醒的胡宗宪,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时也清楚,“改稻为桑”如果破产,那么下一个破产的就是严嵩、严世藩。

虽然他明知这个道理,但是面对谭纶和李时珍的苦苦相劝,他仍然不愿意参与到倒严的阵营,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作为被严阁老一手提拔的胡宗宪,名义上就是严党的人,实际上这些年,他总是在做一些以功补过的事。这个所谓的“过”,就是指他的身份是严党。假如他听从了其他人的意见,大义灭了严嵩的“亲”,那么下一步他还能怎么走?

是不是说,他参与了倒严,就像谭纶说的那样,就加入了裕王阵营,还能继续当他的封疆大吏?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胡宗宪其实是王阳明心学的追随者,这个问题在他面对赵贞吉不借粮的时候就说过:

“当年跟我谈阳明心学的那个赵贞吉哪去了?”

可见,胡宗宪也是王阳明心学的践行者,王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而对于胡宗宪来讲,如果背叛了严嵩,就等于背叛了他苦苦坚守的这三个命题,当然,虽然只有区区十个字,要解释起来,很难很难,关键看个人的理解。

二、

关于王阳明心学,杨角风就不班门弄斧了,本身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等自己吃透了,再补上这个解释。

因为胡宗宪要的是名声,是他的牌坊,一旦举报严嵩,他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即使别人不讲,他自己的内心也过不去。这就是“心即理”,自己都过不了自己这关,只会让他下半生处于懊恼之中。

所以,胡宗宪从这时候开始,一方面不参与任何一方势力,另一方面也不再关心严党事宜,更不会再参与“改稻为桑”的破事,而一门心思扑到最“高大尚”的职业上,那就是抗倭。

其实不光他自己这样认为,嘉靖帝同样这样认为!

在“毁堤淹田”之后,其实就已经宣布了“改稻为桑”国策的失败。不甘心失败的严世藩,一门心思想把胡宗宪除掉,可惜嘉靖帝并不同意,等所有人都退下后,嘉靖帝对吕芳讲:

“剿倭要靠他,抚住百姓不造反也要靠他!”

一方面嘉靖帝把胡宗宪从“改稻为桑”这摊子烂事中拉了出来,以后不管“改稻为桑”搞成什么样子,都已经跟胡宗宪无关了。

另一方面也表明嘉靖帝的阴冷,明知道“改稻为桑”可能引起百姓造反,可是还是要搞,这就是他所谓的平衡之策。什么事都讲究平衡,让手下的官员搞对立,搞斗争,自己在中间做平衡。

只不过后来他玩脱了,也把一个国家给玩虚了……

也就是说,此时胡宗宪身上的担子有两个,一个是抗倭,一个是安抚百姓别造反!

三、

谭纶讲到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幌子去买田,胡宗宪想不通,他确实想不通,因为此举无异于自杀:

虽然大明朝从上到下也确实是掠之于民,可是这么明目张胆的打着皇帝的名号去掠民,就相当于往嘉靖帝脸上泼脏水。要知道封建王朝之所以能维系,就在于皇帝名义上是为民做主,是人民的救星,而不是仇人。

更重要的是大明朝开国就有制度,皇家庄园不能侵占民田,而织造局去买田,这是有违祖制的行为,这就是自杀!

以嘉靖帝这种从不表态,只会敲铜罄的主,太爱惜自己的名声了,有这种事发生,他不暴怒才怪呢!

这种行为的出现,连胡宗宪都感到不可思议:

“为什么要把皇上也扯进去呢?到底要干什么?”

谭纶给的解释是郑泌昌和何茂才这是狗急跳墙,急晕了头的表现,随后胡宗宪又反问,他俩狗急跳墙,那个沈一石为什么要跟他们搅合在一起呢?

其实讲到了这里,杨角风倒是有点理解沈一石这次的诡异表现了:

之前也没有想通,沈一石为什么后来又把织造局的灯笼变成“奉旨赈灾”,有了胡宗宪跟谭纶的这番对话,反而明白了一些。

谭纶和胡宗宪尚且能分析过打着织造局幌子买田是死棋,沈一石这么多年驰骋商场和政界,当然也能看出来。

不去“低价买田”,“改稻为桑”执行不下去,朝廷就不能补亏空,也就是说“掠之于民”策略失效,那么下一步只能是“掠之于商”了,沈一石死。

如果打着织造局幌子去买田,也是死,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

坐以待毙也是死,买田也是死,沈一石也想求生,于是采取了散尽家财的方法,免费赈灾,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虽然他此去已经心如死灰……

四、

事情到这里,谭纶继续分析了一步:

“眼下最要紧的是淳安,海瑞不杀人,肯定是冤案!”

胡宗宪若有所思的说了一句:

“郑泌昌、何茂才下一步要做什么?”

谭纶讲,那还用说啊,肯定“通倭”的案子是假的,下一步他们必然会杀人灭口,所以部堂得去淳安坐镇。

而胡宗宪前面也讲了,他不想参与“倒严”,这时候已经摊牌了,他去不去已经不重要了:

“不!马上下船,走陆路,即刻去戚继光的大营!”

胡宗宪等待的也是这一天的到来,因为这一天早晚会来,一旦来了,他的任务就只剩下抗倭了。至于严嵩倒不倒,国库欠不欠款,都与他无关!

而郑泌昌和何茂才也确实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彻底疯狂了,被逼上了绝路,也就只能对海瑞痛下杀手了。当然,他们心中也明白,这条路即使走完了,迎接他们的仍然会是囚车:

“老何,这可是最后一步棋了,你和我,就自己坐到囚车上去吧!”

其实郑泌昌口中的这步棋,并不单单指杀海瑞和“通倭”百姓,更是说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幌子去“低价买田”。他俩此时仍然抱希望于把宫里牵扯进来,把皇帝牵扯进来,以此保全自己性命。

岂不知,沈一石还留了一手,与其等待朝廷“掠之于商”,不如自己先散尽家财。

而郑泌昌和何茂才也绝对想不到,“掠之于民”、“掠之于商”都失效后,剩下的竟然是“掠之于官”……

恐怖不恐怖?

在这种体制下,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包括嘉靖帝自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关于《大明王朝1566》,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明王朝1566 里有哪些细思恐极却又颇有受益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