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 三妻四妾 是什么 三妻 是啥 四妾 又是啥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他们真实的婚姻生活到底什么样这个问题,古代婚姻的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他们真实的婚姻生活到底什么样
  2. 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
  3. 古代“婚姻六礼”是什么意思
  4. 解读中国古代宫廷“对食”史,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他们真实的婚姻生活到底什么样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且听大狮来答题。

题主问: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

这个问题答案是:“这个可以有”!

但是!请记住“但是”二字。

但是也只限于王孙贵族、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

穷根子也想三妻四妾,做梦去吧。连吃饭都成问题,还想着多娶几个老婆,这不是做梦这是什么?

如今常听某某青年,张口闭口要是我能穿越到古代多好,到时候三妻四妾、左拥右抱,我每天换一个,多好。

好当然好,我也觉得好。你现在都为自己生计发愁,混的快要三餐不继,当下是穷人,你以为到了古代你就是富人了么?

富人不是随便长个脑袋都能当得,赶紧打消这个念头,快些去你的送快递吧。

漫说是古代,就算是近代,以民国举例,当时尽管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但大户人家仍是三妻四妾,除了正式大夫人,还有偏房小夫人(又叫填房夫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老婆”。

我就认识一位民国大人物的后人,他如今已近90高龄,是褚玉璞四姨太所生的小儿子。他很喜欢跟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只因我祖上跟他家有些交情,因此关系走的比较近,故事没少听。

他声言自己的父亲明面上有四房姨太太,外面还不止有多少外宅夫人。在当时,夫人越多,面子越大,这不算嘛,太正常了。

再说我认识的几位津门文坛老者,名字不便提及。这几位老者的父辈当年都是有妻有妾,他们都是大夫人所生,极其看不起父亲妾室生下的孩子。在天津卫,老少爷们儿骂人顶难听的一句话就是“小老婆养的”,这比“泛走狗”,还要恶毒十倍。

若再往上,追溯至明清两朝,这种现象完全属于稀松平常,地位越高,身边的女子也就越多。就连著名的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便是妻妾成群之人,不但如此,他还豢养家妓,多达十余人之多。

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被抄家时,除了妻妾之外,光是家妓就多达二十四人,这还不包括那些婢女和女童子,这些婢女和女童子,在身份上尽管是奴才,但往往也充当主人的工具。至于什么工具,自己猜。

往上再追溯,不管是隋唐两宋,还是东西两汉,都以一个样子,没有太大分别,有区别的就是名字换了一下罢了。

我还从那位老者口中得知,当时的大户人家,除了妻妾和外宅之外,还有包养小相公,傍坤角的爱好,这些都是病态之恋,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古代为什么“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是由来已久的一种婚姻制度,在大部分时候是有律法明文规定的,它是外婚制的一种体现,不过到了现在变成另一种范围相对较小的禁止近亲结婚制度。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大部分人都知道,即最大程度的保证后代的健康,减少遗传病等的发病率,这是医学范畴的一种有效预防。

但在古代历史上,同姓不婚的原因和遗传基因并没有关系,它更多的是考虑的政治因素,即氏族的发展,而随着这种制度的不断发展,这逐渐就成为一种礼仪,一种在律法上做了相关规定的礼仪,是伦理层次上的,要求强制执行。

周朝之前是没有同姓不婚一说的,当时的婚姻制度是多种多样的,但到了周朝,就开始实行同姓不婚制度。先秦时期的姓氏和现在的姓氏相差很大,当时的姓和氏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先有的姓,用以别婚姻;后有的氏,用以别贵贱。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同姓不婚。

在最开始,是只有姓的,一般一个氏族或者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主要存在于母系氏族时期,实行外婚制,即氏族内部不允许通婚,而实行氏族联姻制。到了后来随着氏族的扩张和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单纯的一个姓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出现了氏,氏的命名是多种多样的,居住地可以成为氏,官职可以成为氏,地名可以成为氏,职业也可以成为氏等等。比如周朝王族的姓是姬,后面周天子将自己的叔叔、兄弟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则有了不同的氏。

那时候贵族男子的名字是称氏的,比如秦始皇,他是嬴姓赵氏名政,因此叫赵政。但是女子则称姓,比如齐国是姜姓吕氏,齐国走出来的宗室女的称呼中都有一个姜字:齐姜、宣姜、文姜、庄姜等等。那时候是严格按照同姓不婚的制度来婚配的,因此诸侯国贵族之间基本都是联姻,比如齐(姜)鲁(姬)联姻、秦(嬴)晋(姬)联姻、秦(嬴)楚(芈)联姻等等。

这个时期实行同姓不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发展和壮大氏族,只有氏族与氏族联姻才能获得更好发展,如果只是在氏族内部通婚的话,是不可能获得长远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对同姓结婚有这样的评价:“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或者“同姓不婚,恶不殖也。”也就是说对后代不好。但是很显然,当时的人们是不太可能知道遗传基因在其中的作用的,即便会出现大量的夭折儿或者遗传病儿,但是他们也不会想到近亲结婚上,因为古代本身生育率就是很低的,成活率也很低,因此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同姓不婚的要求实际上只是对父系这一支的要求,对母系却没有要求,因此表兄妹成亲历来都是亲上加亲的一件事。

所以同姓不婚的原因最可能的就是氏族要向前发展,部落要向前发展,要扩大圈子,要走出去,这样才有更多的可能。当然随着历史的向前推进,礼仪逐渐完善,伦理制度开始形成,同姓不婚更有了道德上的支持以及律法上的规范。

不过到了秦汉时期,或者说从战国时期开始,姓和氏开始逐渐合二为一,即姓就是氏,氏成为姓氏,这样一来,实际上同姓不婚受到了一个很大的冲击,因为姓氏制度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过去的姓代表的是一种血缘关系,但是氏因为在当时很多都是赏赐来的,或者取自官名、地名、职业等等,这一混合,过去属于同姓不婚的情况突然可以通婚了,比如姬姓是一个大姓,姓氏分离的时候,姬姓下面有很多氏,同姓同氏和同姓异氏都不可以通婚,但是姓氏合二为一之后,原先的同姓异氏就变成了异姓,这个时候实际上同宗可能不同姓。

所以在秦汉时期,因为这种姓氏的转变,索性对同姓不婚的要求也不那么高了,甚至同姓之间也是可以结婚的,毕竟同姓也未必代表祖上有血缘关系,因此只能说同姓同宗之间不能通婚。但随着历史的进一步推进,一个姓开始稳定下来,血缘关系就形成了。到了唐朝时期,同姓不婚再次被要求形成定律,倘若出现同姓结婚的情况,就会被判刑。

《唐律疏议》中规定:同宗共姓者不可通婚,否则两人都判刑两年;如果是同宗五服以内通婚,则以奸罪论,轻则判刑三年,重则处以绞刑。这个时期的同姓不婚实际上就是道德伦理上的一种礼仪,一旦破坏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唐朝之后的唐朝对同姓不婚制度也有各自的律法规定,到了近代,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影响,为了降低遗传病的发病率,保证后代的健康,将同姓不婚制度改为禁止近亲结婚制度,它同时也否定了古代的表兄妹之间的婚姻。

古代“婚姻六礼”是什么意思

婚姻的原意,有黄昏的昏的意思。古人认为,男女成亲,有阴来阳往之意,而黄昏是一天中阴阳交替的时刻,婚礼便一般安排在黄昏进行,所以古代称男人娶妻的行动为昏,后称结婚,或婚礼。

《仪礼?士昏礼》记载,古代“婚姻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主要礼仪,便称六礼。古人结婚之前,男方都要向女方下聘礼,在古礼中,这叫“纳征”。据《礼记·内则》记载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意思是,明媒正娶的才是合法妻子,相约私奔的,只能算作妾。

《礼·曲礼》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可见,妾是要花真金白银去“购买”的,是买卖婚姻;但明媒正娶妻子,却反而不用昂贵的金银,而只是束帛之类象征性的彩礼,不管东西的贵贱,无论数量的多少,形式大于内容。古人对婚姻的尊重,可见一斑。

古代男子在行过成年礼(冠礼)后,便可以娶妻了,于是开始进行六礼。

1、纳采:就是男方家庭派人到女方家去示意,提亲。纳采这天,男方使者身着礼服,到达女家门外后,女家的摈者(佐礼的有司)会出大门询问来由,然后入内禀告主人。主人也着礼服,到门外迎接,依礼进入家庙,举行仪式,纳采一般会带一只雁,作为礼,女方家长如果在家庙中接受了男方使者送来的雁,便表示接受男方的提亲;

2、问名:女方同意这桩婚事后,再询问女方的名。因为纳采只是表达向对方联姻提亲的想法,并未指明具体哪个,问名,就是明确对象的程序;

3、纳吉:男方问到女子的名,与女方家庭取得一致意见后,便回来到自己家里,在家庙中占卜,如果占卜为吉卦,再使人告之女方;

4、纳征:纳征即纳币,即后人所说彩礼,男方所送彩礼,为玄纁束帛(浅红色的帛)、俪皮(成双的鹿皮);

5、请期:择定吉日,由男方先确定,三次向女方请示日期,如果女方不愿意定,便将自己确定的日期告之女方,求得同意;

6、亲迎:之前的五项,均由男方派出使者与女方交涉,到了亲迎,则由新郎到女方家,执雁而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此时,由女方父亲携女出来,交给新郎,新郎携新娘出门,上车,新郎亲自驾车,车轮三转之后,再交御者,新郎下车,先回家,在门口等待。新娘车到,新郎揖而入门。六礼初成。

亲迎的当晚,夫妻还要“共牢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古人宴会,独牛羊都是分食,一人一份,夫妻则合吃一份,谓之“合牢”。把一个瓢,破开为二,各用一半,作为酒器喝酒。这是“合体,同尊卑”的意思,表示此后夫妻一心,同甘共苦。

古人结婚,礼性纷纷,但在礼仪上,一般所费不多,尤其是彩礼显得简单,不过象征。今天的彩礼似乎远超古代,有的地方送彩礼甚至出现了所谓“万紫千红一片绿”,堆金砌银,钞票满天飞。然而,钱多了,礼反而少了,没有几对夫妻是因为彩礼多而婚姻牢固、爱情幸福的。

解读中国古代宫廷“对食”史,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明史》有详细的“对食”记载,意为宫女和宫女同性恋爱结为“夫妻”,也就是现在的女同性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宫女11、2岁就入宫,地位最低下,长到青春期时,情窦初开,整日的无聊与寂寞的宫女们为了弥补内心世界的空虚,在宫女之间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性爱关系,称为“对食”。

宫女与宫女之间叫“对食”,宫女与太监之间叫“菜户”。

最早的“对食”记载于汉武帝时期,刘彻的第一任陈皇后,膝下无子而受冷落,长期苦闷中的陈皇后想解乏,就让随身宫女扮成男装,然后媾和于室,刘彻发现后大怒,废黜了陈氏的皇后封号,打入长门宫幽禁起来。《汉书》也有“房与宫对食”的记载,可见汉朝时宫女之间“对食”不在少数。

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中,捧壶端盘的宫女。

后来“对食”范围逐渐发展为异性,北齐的胡太后养了男宠不满足,还与太监“对食”,被儿子高纬发现后,斥责其淫乱行为;五代的南汉,大家都知道,是个禽兽王朝,想当官必须自宫,于是南汉朝廷臣子们都是太监,正好成了宫女们的“对食”对象,《南汉宫词》有“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的句子。

图为北京恭俭胡同,左边几个大烟筒就是当年的净身房。

到了明朝时,宫女和太监对食现象达到鼎盛,还出现了新名词叫“菜户”,不但有中间人作媒,还要举行婚礼拜天地,在宫内各司其职,出宫后夫唱夫随,双方互相接济亲属,养老送终,宫女和太监们都以找到“菜户”为荣,如果有宫女或太监找不到“菜户”会被耻笑,受人欺负,其中会厨艺的宫女最吃香,位高权重的太监最吃香。

图为明朝内宫监太监腰牌。

最出名的要数大太监魏忠贤和明熹宗乳母客氏了,就是那个木匠皇帝的奶妈客氏受宠信,太监们都巴结她,想组成“菜户”,客氏本来就有相好的,是掌印太监王国臣,但这老家伙年龄大了弄不动了,而魏忠贤以前在社会上就是个混混,会来事儿,把客氏搞得五迷三道的,于是客氏和魏忠贤厮混在一起。

一次被王国臣撞上了,被戴绿帽子的王国臣不敢找客氏闹,于是去找魏忠贤麻烦,两国三言两语就打起来了,惊到了正在赶木工活的明熹宗,这傻皇帝知道宫中有“菜户”现象,这是不公开的秘密,所以就当成一件平常事在一旁看热闹,而这时的客氏请皇帝做主,明熹宗就让客氏自己选跟谁,于是选了魏忠贤,从此小魏子一步登天,王国臣不久被杀。

张嫣,明熹宗的皇后,21岁开始守寡,长得年轻貌美,受到宫内太监觊觎,想与其对食,被张嫣严厉拒绝。

还有件事,明熹宗23岁就死了,留下了年轻的张皇后守寡,当时后宫“菜户”现象极为普遍,便有胆大的太监想靠上年轻貌美的张皇后,成为其“菜户”那还不但抱得美人,还能飞黄腾达,当时内侍太监总管陈德润自恃优秀,收买张皇后身边宫女,帮忙美言几句,旁敲侧击,但被张皇后严厉拒绝,气到不得的陈德润决定硬闯张皇后寝宫,结果强上未遂,被贬到孝陵守墓,此事说明,对食和菜户在明朝是一种公开的普遍现象,也说明了明朝的太监胆儿有点肥。

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他们真实的婚姻生活到底什么样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代婚姻的冷知识、古代人真的是三妻四妾吗他们真实的婚姻生活到底什么样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哪 三妻 哪 四妾 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