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和历史冷知识古代战争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以及历史冷知识古代战争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 中国古代,胡人和汉人常常发生战争,其根源是什么胡人和汉人的历史归宿又是什么
- 有人说远古时期的黄帝和蚩尤大战,其实是星际战争,这是真的吗
-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
中国古代,胡人和汉人常常发生战争,其根源是什么胡人和汉人的历史归宿又是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所谓的汉人,就是汉朝的国民,在唐朝,还称作唐人,一般是指的以农业种植为主的定居人群。其主要生活特点是:建筑房屋定居;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渔猎、养蚕、工业、开采冶炼、商业等;基本上是全面发展,国民生产体系完整。
所谓胡人,就是汉人以外的游牧人群,有时称作夷狄、匈奴等,一般指以游牧打猎为主的人群。其主要生活特点是:游牧、打猎为主,工农业、开采冶炼、商业等不发达;随水草、季节迁徙而居无定所;国民生产体系不完整。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人与胡人,不断发生战争,从宏观历史角度究其根源,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生活方式不同,产生矛盾。
汉人需要开荒种地;胡人需要保留草地放牧,为争夺肥美之地,产生纠纷,以至于产生战争。
二、生活习性不同,产生矛盾。
汉人建筑房屋而定居,需要稳定和安定的生活环境;胡人四处游牧,有时就会干扰汉人的安定生活环境,导致纠纷,以至于战争。
三、因货物交易,而产生矛盾。
胡人粮食,丝织品、工业品等比较缺乏,需要不断与汉人进行商业贸易,来取得必需品,因商品交易产生纠纷,进而发生战争。
四、依靠骑射优势,进行掠夺。
在商品交易满足不了需求,或者胡汉双方关系紧张的情况下,胡人物资缺乏,就会集结小股或大队人马到汉人地盘进行抢劫,从而引起战争。
胡人和汉人的历史归宿又是什么?
从历史来看,汉人与胡人经过历代不断融合,已经趋向于同化,差别越来越小。从近代史来看,地域划分将逐渐取代民族划分;畜牧业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有序发展,形成一个行业;商品经济发达,能满足不同行业人员的需求;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
有人说远古时期的黄帝和蚩尤大战,其实是星际战争,这是真的吗
远古时期,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史记》记载应该为涿鹿之战,地点在现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涿鹿是为数不多的几千年来名字不改的千年古县,涿鹿之战应该是一场陆战。这样的战争不可能是星际大战!理由有三条。
其一,如果是星际大战,交战双方都从以“光年”为单位计量距离的星球来到地球,应该有对等的航空技术,如果一方是外星来客,一方是地球土族,明显是不对等的,那就不可能发生惨烈战争。
所以,交战双方必定都来自外星,航天航空技术应该相当成熟,那么涿鹿之战就应该是一场空战,甚至是太空大战,不可能是陆地战,即就是描述的再光怪陆离,它也是陆地战,不可能符合星际战争的特点!
其二,从《史记》记载,从燧人氏与华胥氏生伏羲、女娲,再生少典,少典与附宝再生黄帝,这样生传有序,显然不是外星人。
虽然有人将附宝生黄帝时的闪电缠身,然后奔北斗而去,牵强为外星人使附宝怀孕,其实那都是远古时代,部落首领为了树立威信,故意渲染出身的神秘感,加大对部落的绝对领导!所以,黄帝不可能是外星人,当然,涿鹿之战也就不是星际大战了!
其三,把涿鹿之战想成星际大战,主要还是《山海经》、《史记》中的描述了,其实是理解错误,说黄帝驱熊、罴、貔、貅、貙、虎以战,其实并不是真的有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而是以熊、罴、貔、貅、貙、虎为图腾的部落参战,如黄帝本身就是有熊氏,是以熊为图腾的,所以六种猛兽,其实就是六个部落,其中熊就是黄帝本人领导的部落。
而蚩尤“铜头铁额,食沙吐火”,其实也就是战士穿着甲铠,戴着头盔而已,《山海经》中有大量的玉石矿藏的记录,说明到了黄帝、蚩尤时期,冶金技术已经很发达,而且蚩尤所处的东南沿海,冶金技术更优于中原的黄帝,像到了战国时越国治剑合金技术,已经十分厉害,到现在发现的越王勾践剑,仍然十分锋利!那样发达的采矿、冶炼技术,战士有铠甲那不是小事一件吗?
至于鼻孔吐雾就更简单了,想想现在人吸烟,不一样也鼻孔喷烟吗?蚩尤部落在东南方,虫蛇较多,平时出战,肯定战士都随身带有熏蛇虫的烟草,打的急了,大家一齐点燃烟草,造就气氛,也是一种手段,比起所谓星际大战,场面差远了!不知道大家以为呢?
《左传》是如何描写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转》是如何描述战争的?有哪些艺术特点?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注重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揭示战争胜负的内外因素。作者不仅仅把战争看做是刀光剑影的搏斗,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加以全面叙述,因而着重描写战争的起因,展示双方的战前准备、战略战术的运用、将帅的个人素质,突出战争的发展过程,揭示出战争胜败的原因,并带有明显的思想倾向性。
《左传》的战争描写,还注意刻画人物,表现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既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也展示了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而细节描写既刻画了人物,对战争的宏阔场景又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映衬。
艺术特点:
《左传》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该书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在叙述复杂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妙无比。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
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破坏有多大?这个还真不好量化。只好说“很大,巨大、非常大”,“要多大有多大”!
这个题目说的是“战争”和“文化遗产”的关系。提及文化遗产,一般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建筑、古墓、书画、瓷器、文学艺术作品等等。提及“古代战争”很容易想起个相关联的词来:叫做“城破之日、玉石俱焚”。为鼓舞士气长官许诺“放假三天”,实即“屠城三天”,就是任意的放火杀人,抢夺劫掠。
秦末,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有考据称: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
东汉末年,董卓一把火烧掉洛阳都城;而且这个命途多舛的名城多次被战火焚毁。又例如:商殷都(封神榜的结局,纣王一把火烧了)。太多了,古都基本都是被烧毁的,其中以五胡乱华和元兵入侵为甚。
国外无数著名的建筑毁于战火。例如,著名的文化灾难:亚历山大图书馆:建造于公元前三世纪,是当时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自古至今,战火焚城,或烧掉著名的无可替代的文化设施,案例数不胜数。
毁损古墓。这是历史上古代战争的另一个常见的场景。
比如说曹操曾经设置了专门的掘墓部队。任命专门的官员,什么“摸金校尉”、什么“发丘中郎将”。就是专门从事盗墓职业,劫取死人财物来弥补军饷不足。通过盗发汉梁孝王冢——刘武墓,曹操收集了数万金的宝贝,竟养活了全军将士三年。敢想象吗?专业的队伍、既定的目标……其破坏力有多大?能多大就多大呀!战争总是异常残酷的。几个势力集团征战不已,耗得个民穷财尽。为了撑下去,他们不惜损坏名声、丧尽人心;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比如印假钞,军用券;又比如贩毒。这种不怕以政治信用为代价、不怕丧尽人心,更何惧破坏古人的坟墓,破坏文化遗产呢?所以,以当时的手段必然是是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说古代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可以说有多大、能多大使多大!
如果题目局限在“古代战争”,那就是有别于“现代战争”,也就是当时的破坏手段,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这样高级。比如2001年3月,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被塔利班炸掉了。如果是在古代,没有炸药,可能毁坏的不至于如此彻底,这大概就是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的区别。
说起战争破坏文化遗产,不得不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也许不算作是古代战争,但绝对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破坏。(所以,文不对题也要说)。那可是中华文明集古今之大成的庞大建筑群,熔中西于一炉。又是古今中外最大的文物宝库。其损失之大无法估量。当时英法联军以劫掠为目的,焚烧是为了掩盖“文明人”干的“好事”。刚遭难后其实有许多的残存可以修复的。遗憾的是战争造成的另一后果就是国家衰落,没有能力修复。接踵而至的是盗窃份子进去、文物贩子过来……然后就是可用的建材被附近的人逐渐的拉走,慢慢散失……到最后,慢慢变成了一座座土丘。非常可惜,这就是战争对文物的破坏一个典型的例子。圆明园那可不只是“巨大的古建筑群”,而且是东方文明的巨大宝库。假如能够保存至今,其辉煌远超过现在的故宫、长城、天坛……等等。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文明发达如斯。搞笑的是,仍不能避免战争和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都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也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惜,拜那个最发达、最文明的国度所赐,毁于今天的战火。
我们并不生活在和平时代,而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国度!
关于古代战争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破坏有多大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