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台湾节日习俗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台湾为什么喜欢在喜事的时候送红色花圈
台湾为什幺在喜事的时候送花圈?这个问题答案其实不是全部的喜事都会送花圈的,只是说,在台湾,不是只有丧事才送花圈。
大陆多数地方的习俗,只有丧事送花圈,尤其是白、黄色花朵装饰的花圈,代表的是致哀。
但是,在台湾的花圈,却可能出现在不同的场合。首先,丧礼现场、或是台湾一直保有的在马路边、广场等临时设置的追悼会场外,摆着一整排的花圈,有的花圈墙还能延绵几公里长,当然,这种花圈与大陆的一样,是以白色、黄色为主。花圈中间是白纸书写的奠字或其他追悼逝者的字样。
另外,在台湾的非丧礼中,主要是:公司开幕、或周年庆、或是庙会、神明过生日、考试上榜,或是选举当选等,也会送花圈,这是以红色等热闹的颜色为主,花圈中间的也是以红纸书写的庆贺字样。这样的庆贺为主的花圈,也会摆在公司、政治人物的办公室、竞选办事处附近、或是庙宇的沿街。彰显的是气势、人气。
台湾几乎没有婚礼、寿宴送花圈的,无论是室内或室外场合,这两项喜事,还是没有人会傻到送花圈,即使是送大红花圈。结婚、寿宴等,一般送的还是花篮、花束、花架。
至于,为什幺台湾与大陆不同,部分非丧事也会送红色花圈的由来,基本没有标准答案。一般推断,就是因为沿袭自日本,因日本把「花圈」写作「花轮」,用于喜庆活动的叫「祝花轮」;用于丧事的花圈叫「祭花轮」。而日本统治台湾50年,因为日本人而把「祭花轮」、「祝花轮」留在了台湾变成送花圈。
但多年来,送花圈无论是喜事、丧事,都变成一种只是摆设的东西。因为,与其说这些花圈是花圈,倒不如说这些花圈是「塑胶圈」,它们不是花做的,而是道道地地的低劣塑胶花,完全丑到不行。唯一的优点,只能说这种塑胶花圈环保,可以重复的一再使用,只要换个中间的字,以及落款的布条就得了。
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扩展资料: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
台湾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台湾农历三月三日称“三月节”或“三日节”,漳州人于今日祀祖祭墓,而清明节不另祭之。
农历三月初三原是玄天上帝生日,台湾此日称为“古清明”或“三月节”,需祭祀祖先。玄天上帝指北极星而言,古人信仰北极星,认为是统治天界的帝王,所以在台湾信众甚多。
虎爷咬碗是什么风俗
虎爷咬碗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风俗。因为在南方,农民经常使用瓷碗饮食,久而久之,瓷碗表面容易削薄,因此人们就将碗口缩小,以免洒漏,但是这样喝汤很不方便,于是就有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方式——虎爷咬碗,即用牙齿咬碗口,进行饮食。虎爷咬碗已经成为南方特有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南方人的一种骄傲。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