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我不让怎么就有理了 你怎么看

大家好,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冷知识孔融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和冷知识孔融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 孔融哥哥为什么为他偿命
  3. 孔融让梨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4. 孔融四岁让梨贯口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问题

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从小听到大,作为教育孩子懂得谦让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连三字经里都有“融四岁,能让梨”这样的句子。可见影响之深远。

我个人觉得孔融让梨不一定是出于谦让,孔融在家排行老六,上有兄长,下有幼弟,既不是长子又不是幼子,以他这样的处境,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可是他早早表现出过人的才华,倍受宠爱,说明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小小年纪,很懂的讨好父母兄长,是个妥妥的心机少年。从他让梨这个举动来看,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谦逊,又在兄弟面前表现出了尊重,同时打压了弟弟。一个谦逊有礼尊重兄长的好孩子,正是父母想看到的,在父母兄弟面前赚足了好感。这样一比较,弟弟就不懂事了吧!真是一石三鸟。

我不喜欢吃梨,而且为人低调,从小不喜欢被人关注,所以我即不会挑最大的也不会挑最小的。不会刻意做引人注目的事,我会挑个最普通的。

孔融哥哥为什么为他偿命

孔融是三国时代的大名士,孔子的后人,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华。在三国天下大乱的时候,曾经为北海相,手下有猛将太史慈。后来他入朝为官,因为对曹操傲慢无礼,被曹操找了个借口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的罪名处死,并株连全家。

孔融作为一代名儒,文章写的好,也擅长诗歌,但是在三国乱世这个时代却不是给他们这些文人墨客的时代,是属于英雄的刘备、奸雄的曹操、枭雄的袁绍董卓的。

孔融最出名的事情,还是写进了小学课文的“孔融让梨”。是说孔融小的时候,和几个哥哥们一起吃梨,他都拿最小的吃。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孔融说:我年龄最小,自然应该吃最小的梨。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了下来。

然而,人们却不知道的是,孔融给哥哥让过梨,而他的哥哥却为孔融让了一条命!

这是怎么回事呢?还得从东汉末年说起。东汉末年的是,朝廷腐败,宦官专权,宦官与士人们的斗争十分尖锐。有一个叫侯览的中常侍,仗着自己被汉桓帝重新,在乡里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这时有一个名士叫做张俭,他是八及之一,跟刘表等人齐名,他检举结发了侯览的不法行为,请求朝廷处死侯览。结构奏折先到了侯览手中,他销毁了奏折,导致桓帝没有看到。然后又反过来诬陷张俭,以朝廷的名义下令捉拿张俭,这也是第一次党锢之祸的爆发。

张俭狼狈的逃命,天黑了就去哪家住宿,天下人都敬重他的品行,哪怕会家破人亡也愿意收留他。张俭是孔融的哥哥孔褒的好友,急迫之中,他逃到孔家,请求保护。

不巧的是,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出来接待了他。张俭见孔融还是个孩子,就没有说明来意。孔融却看出了张俭神情紧张、欲言又止,知道一定是有了难事,就对张俭说:“我哥哥虽然不在家,但您是他的好友,难道我就不能做主收留您吗?”

听了孔融的话,张俭心里踏实下来,他在孔融家里躲藏了好几天,找了个机会,终于安全地逃走了。最后一路跑到塞外,才逃的毒手。

但有人向官府告发了孔家曾经窝藏逃犯的事,于是把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抓了起来。

主审官对孔融和孔褒说:“你们兄弟是谁放走了张俭?你们难道不知道,张俭是朝廷要犯,放走他是杀头之罪!”

孔褒为了保护弟弟,就把罪责一力承当,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要杀就杀我吧!”

孔融也说是自己主张放的,结果兄弟两人在堂上争了起来,都说是自己放走了张俭。主审官见兄弟俩

孔融让梨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是一个懂事谦让的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

孔融四岁让梨贯口

孔融让梨是在孔融四岁的时候。

【孔融让梨】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礼让。

【故事梗概】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关于如何看待孔融让梨这件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融让梨 在中国成经典,为何在西方人眼中却成了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