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以及白朴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
秋天已到,写这样的问答正当时。
元曲以“天净沙”曲牌名写景,成为千古绝唱者莫过于元曲大师马致远的“秋思”与白朴的“秋”了。王国维先生分析认为:“白曲属于‘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马曲由于构图简洁,意境幽深,语言明白如画,言外有无穷之意。‘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成为散曲中的绝唱”。
1.《秋思》与《秋》的艺术手法先原汁原味欣赏一下两个小曲的内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马致远的《秋思》,把秋天苍凉迟暮的九种自然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巧妙地传达出天涯游子寂寞孤苦的情思,简捷的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感怀悲秋夕照图,立体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白朴的《秋》,把秋天12种自然景物: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铺陈给读者一幅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画卷,达到一种无我之境。
两位元曲大家都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写出了秋景的苍凉和丰富多彩的深刻内涵。他们以不同的心境写出了大自然的秋色、秋景和秋意,把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水彩泼墨般地飨现给了读者。
如果说白朴的小令宛若一幅山水风景画,人物隐而不见;那么,马致远的小令就如同一幅山水人物画,人物跃然纸上。如果说白朴的小令是工笔艺术,充满了情趣;那么,马致远的则是水墨技法,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两首元曲都是采用白描艺术手法,不事雕饰,自然纯朴,雅俗共赏,虽都是写秋,但情致却不相同:一个是心灰意冷的悲愁,一个是充满清新和明朗;一个是悲秋,一个是赏秋;一个是借景抒情、思绪万千、情景交融,一个是以景为由、置身景中、自然天成;一个落笔“断肠”,一个突出“情趣”。虽都是秋天的傍晚,一个是冷色调,以深秋的苍凉为基调,表达了人生不尽如人意的沧桑之感;一个是暖色调,在秋日残霞的苍凉之下,写出了秋色的多彩、清新和生气,表达了人生的希望、光明和未来。
2.《秋思》与《秋》的表达意境《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暗点深秋,昏鸦说明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枯藤攀缠着老树,树上栖息着乌鸦,眼前景物一片昏暗,令人黯然神伤。“小桥流水人家”,流水虽动而不息,小桥却止而不动,依着流水、傍着小桥的人家,更加透出谧馨宁逸。“古道西风瘦马”,西风即秋风,秋风吹拂之下,疲惫的瘦马踽踽独行于古道之上,更加衬托了游子的孤独寂寞。“夕阳西下”,撷出在深秋的傍晚,鸟归巢、人回家,才引起了诗人浪迹天涯、无家可归的乡愁之情。诗人将天涯游子孤寂无依的情怀与心境,通过一组蒙太奇图像灌注到读者意识之中,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一种共鸣,充分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贯穿的一条红线,一切景物都是透过在天涯的断肠人感受到的。
《秋》中把“孤村落日残霞”这一人们并不罕见的景色,很自然地跃然纸上。太阳就要落山了,云彩在残阳的映照下现出片片红云,孤独的一个村落在夕阳下时隐时现。一边是孤独的村落,一边是暗淡的天空,作者伫立在这幅画卷前静静地欣赏着。紧接着“轻烟老树寒鸦”,袅袅的炊烟升起,一群乌鸦在树枝上鸣叫,打破了沉静的画面,给这静静的场景带来一点波澜。一静一动,波澜起伏。落日残霞、老树寒鸦,不仅点名了时间为秋日傍晚,而且与孤村轻烟相融,使读者不经意中置身于一片萧瑟中,给人以静道与远离尘世的超逸纯洁、幽静纯朴之感,它是“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再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由衷的喜爱。“一点飞鸿影下”,似是要把这种沉静唤醒,给这暗淡的场景带来了生机。随着雁群的流动,作者眼帘映现出了一片片绚丽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远山葱绿,流水清澈,青草变白,枫叶变红,金黄的菊花盛开。由远景而为近景,描摹由朦胧变为清晰,色彩由清淡变为艳丽,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深深热爱。此时此刻,作者不再为寂寞的村落烦恼,反而心胸开阔、意气风发。虽然这首小令很短,但作者却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静到动,从动到静,使这首小令余味无穷。整首作品,从着色用墨到格调韵致非常和谐,浓淡相宜,远近有序。白朴的小令,恰恰出于同一种审美意境。
3.马曲和白曲的和而不同之处王国维在《元剧之文章》中评曰:“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从小令中可窥其风流文采。二人有许多词语相似,白朴的《秋》本为《春、夏、秋、冬》四题中的一首,其中《春》里还有“小桥流水飞红”一句,而马致远《秋思》里又恰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相似句子,但艺术上都各有独到之处。
赏读这两首小令,马致远和白朴的最大共同之处是,他们不但是元曲大家,似乎在美术创艺上也比较精通,善于将水彩和成景色,极善于用发现美的眼光观察事物;他们都是借景抒情的大家,很自然地把周围景致铺陈到心间,借“秋”的意境直抒胸臆。正如元代文人画很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如果说白朴的小曲色彩鲜明、冷暖相间,如青绿山水写出秋光的流丽可爱,那么马致远的小曲却暮色黯淡,水墨点染,一片苍茫萧瑟。白曲心平气和,闲适安谧,俊爽秀美,清丽逸人,情调开朗,只见得秋日景致赏心悦目;马曲却孤寂凄苦,情调低沉,见景突增乡思,赏秋更添离愁。白曲只是以自己独到的观察体验写出秋景的新意来,别无深意,而马曲的着眼点却在一个“思”字上,虽然写得含而不露,却巧妙地道出了天涯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感谢马致远和白朴给后人留下了这两首经典的写秋小曲,两首小曲水墨画般的情境已深深刻在了人们心头。庚子年的深秋,再回味这两首经典的写秋名曲,怎不让人情思满怀,温怡恬静。
山西人文地理的有关知识
山西省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山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以黄河与内蒙、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山西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矿产有煤、铝土矿、耐火粘土等7种;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4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分布广泛,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浅,易开采,累计探明储量2500多亿吨,占全国探明保有储量的26%,素有“煤海”之称。?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著称中外。?山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存宋、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有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等。?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亲自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华北抗战乃至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在2006年,山西省实现GDP4746.5亿元,同比增长11.8%。人均GDP为1.41万元,合180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8.01亿元,同比增长38.20%,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列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27.7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自然地理】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座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大部分为山区和丘陵。五台山主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东部太行山、西部吕梁山纵贯南北,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临汾、长治和运城等盆地。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岳山和中条山散列其间。受地势影响,全省100多条河流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气候】山西地形复杂,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较大。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历史】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境内有大量的古寺庙、壁画、石窟等,山西还有五岳之首恒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等丰富的自然景观。到这里旅行,可以朝五台、攀北岳、游云冈,到壶口瀑布边,倾听黄河的咆哮声!也可去平遥访古,到洪洞寻根,或者登雁门关看金戈铁马。【交通】山西省地处南北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等重要干线交会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公路建设成绩显著,实现了速度与结构、质量的协调发展。2003年,我省公路共完成投资130.7亿元。到2003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3122公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达到11399公里,占总里程的18%;高速公路达到1210公里,除长治、晋城、吕梁3市外,省会到7个市实现了“三小时高速通达”;全省94.4%的乡镇通了油路,96.2%的行政村通了公路,61.5%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省内太原、大同、五台山、长治都有机场,其中太原机场有航班直达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海口等30多个城市,大同至北京、西安等几个大城市也有航班直达。省内有从大同到风陵渡的同蒲线纵贯南北,另外还有石太线、京包线、京原线、太焦线、邯长线等铁路线从省内通过,可以通达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资源】山西省现有耕地553876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高粱、豆类和薯类;经济作物有棉花、烟叶、甜菜、胡麻、油菜籽等。大同、太原、忻州、临汾和运城等盆地是山西省的主要农作区。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以煤、铝土、铁等为最。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分布在全省90多个县(市、区)内。工业以能源、冶金为主,轻工业相对薄弱。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古迹、风景名胜较多。较著名的有云岗石窟、五台山寺群、晋祠、应县木塔、永乐宫、悬空寺、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洪洞大槐树等。山西省土特产繁多,较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山西老陈醋、清徐葡萄、平遥牛肉、晋祠大米、沁州黄小米、代县辣椒、恒山黄芪、长治党参等。【行政区划】地级: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运城市忻州市临汾市吕梁市侯马市县级(按拼音为序):安泽县保德县长治县城区(长治)城区(大同)城区(晋城)城区(阳泉)大同县大宁县代县定襄县繁峙县方山县汾阳市汾西县浮山县高平市古县古交市广灵县河津市河曲县和顺县洪洞县壶关县怀仁县浑源县霍州市吉县稷山县尖草坪区交城县交口县郊区(长治)郊区(阳泉)绛县介休市晋源区静乐县岢岚县矿区(大同)矿区(阳泉)岚县黎城县离石区临县临猗县灵丘县灵石县陵川县柳林县娄烦县潞城市南郊区宁武县偏关县平定县平鲁区平陆县平顺县平遥县蒲县祁县沁县沁水县沁源县清徐县曲沃县芮城县山阴县神池县石楼县寿阳县朔城区太谷县天镇县屯留县万柏林区万荣县文水县闻喜县五台县五寨县武乡县隰县夏县乡宁县襄汾县襄垣县昔阳县忻府区新绛县新荣区兴县杏花岭区小店区孝义市盐湖区阳城县阳高县阳曲县尧都区翼城县应县迎泽区永和县永济市右玉县盂县榆次区榆社县原平市垣曲县泽州县长子县中阳县左权县左云县ShanxiisChina'sbiggestcoalproducerbutlacksthetransporttodistributeit.Itisadepressed,landlockedareadominatedbyplateaualmost4,000feetabovesealevel.Thickdepositsofyellowloessinplaces300feetdeepcharacterizethelandscape.Theonlysignificantagriculturalproductsaremilkandbeef.Coal,ironore,andcalciumcarbidearetheprovince'smineralcontributions.Unemploymentishigh.山西的特产有:杏花汾酒,竹叶青酒,清徐老陈醋,晋祠大米,平遥牛肉工艺品有:太原玉雕,大同铜火锅,美术陶瓷
古时候对文人的统称
在古代中国,对文人的统称主要为“士子”或“文人”,这两个称呼都是指具备读书、写作、修辞等技能的人,通常属于传统的文化阶层。在宋代及以前的历史上,士子指的是掌握儒家经典、具有较高学识和修养的人,是士人阶层的典型代表。随着历史的变迁,文人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阶层,不仅包括儒家学者、诗人、书画家,还包括了小说家、戏剧家等各种文学艺术家。
丹书文化常识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斐豹,隶也,著於丹书。”杜预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魏曹操《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
《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李周翰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
《吕氏春秋·应同》:“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周社。”
《史记·周本纪》“生昌,有圣瑞”张守节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庾信《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弦绛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夏禹治水时,洛水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
《淮南子·俶真训》:“洛出丹书,河出绿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王恽《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荀悦《汉纪·昭帝纪》:“汉使至匈奴,常惠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上林中,得白雁,足有系帛丹书,言武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武元衡《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骢。”
明李东阳《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仲长统《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
《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河南有麴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
见《云笈七签》卷七。明屠隆《彩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骖鸾。”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请赏析一下和白朴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