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实行变法,为何欧阳修 苏轼 苏辙 韩琦等人都要反对呢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王安石和欧阳修的根本分歧是什么的问题,以及和不建议王安石为相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2. 一代名相王安石被《宋史》列入“奸臣传”,是真的吗为什么
  3. 王安石再度被启用为相是什么意思
  4. 前人对王安石诗作特点的评论

王安石和欧阳修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欧阳修和王安石都是北宋不同时期的改革派,但他们改革的内容和力度是不一样的,不存在根本分歧。

欧阳修(1007~1072),庐陵(江西吉安)人。24岁(1031)时中进士,开始进入政坛。他坚定地站在范仲淹改革派一边,反对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势力,主张轻赋税、除积弊、实行“宽简"政治。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他比欧阳修小14岁,22岁(1043)中进士时,欧阳修已从政12年。欧阳修支持改革时,王安石尚未从政。待王安石提出“变法"的主张,提倡“新法"时,欧阳修在政治上已倾向保守,反过来又反对王安石实行“新法"。

不过,王安石等人的诗文名重一时,与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文改新运动,应该是有着直接关系的。

一代名相王安石被《宋史》列入“奸臣传”,是真的吗为什么

谢友邀

漫谈新政

元人在《宋史》中以宋人的评议修十五奸臣传,没有老王的一席之地。就如如今的TT优答没有为为国钓鱼留下一席之地是一模一样的

这十五位中,个人认为只有章惇、赵良嗣的入传资格有待评估,其他以秦相公为代表的十三位的确可以算得上合情合理,众望所归

关于变法已经写过几次答案,此次从简

1.王安石与过山车

对王安石的评价曾经很高,高到配飨孔庙。从北宋末年钦宗朝便开始一路走低,其原因无非是钦宗面临的灭亡危机来自他爹徽宗,他爹又特别喜欢祸国秧民的蔡京等六贼,而蔡京是王安石提拔上来的貌似新党的自利党

高宗赵构更把北宋灭亡的锅一股脑扣在王安石头上,原因有二

1.宋朝要延续就要扔北宋灭亡的锅,赵构不方便直接指着蔡京等人骂得太狠,蔡京这么坏却得到徽宗宠信,跟直接骂他爹是昏君没两样。骂提拔了蔡京的王安石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又不伤与徽宗、钦宗的脸面

2.最开始支持赵构上台的有份量的宗室人物是元祐孟皇后。元祐七年,宣仁高太后把孟氏塞给哲宗做皇后,高太后反对新法,孟皇后对有知遇之恩的高太后言听计从,自然也支持旧党。新党章惇很巧妙地使孟皇后在宫斗中失败被废,好不容易在哲宗临死前复了后位,又在徽宗崇宁初年被蔡京撸下了课。孟皇后支持赵构,赵构在法理上必须承认旧党一贯正确。旧党正确了,老王自然被踩到沟沟里

2.北宋与新政

自真宗朝澶渊之盟到仁宗宝元年间,天下虽无大事,却募兵益众,广施恩荫,文恬武嬉

“国家用度素广,储蓄不厚,民力颇困,是则可忧……边陲虽宁而兵备不省,徭役虽简而农务不笃,外厚币聘而内丰廪给,至于虚用冗费,难以悉数……故田税不足,重以禁榷,凡山泽、市井之利,靡有厚薄,悉入于公上,而民不得售……天下太平已久,而财不藏于国,又不在于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三.宝元二年五月癸卯.贾昌朝上疏

冗兵、冗官、给契丹的岁币(此时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滥赏等开支已经掏空了大宋看似强壮的身体。宋夏大战在即,曾掌管过京师财务工作的贾昌朝不担心战事,却担心宋朝财力无法支撑。事实证明,他想少了

经过庆历(重熙)增币,宋朝向契丹岁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西夏战争以元昊称臣告一段落,宋朝给西夏岁赐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北宋官员队伍进一步扩编,军队规模勇破一百二十万大关

庆历三年,就连仁宗都感到这样下去会出事的,数次命范仲淹、韩琦等人拿出解决办法

上既擢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每进见,必以太平责之,数令条奏当世务……

宋朝的弊端大伙都看在眼里,但谁都不敢去随意动别人的蛋糕。见诸位名臣不给力,仁宗火了

既又开天章阁,召对赐坐,给笔札使书于前。仲淹、弼皆惶恐避席,退而列奏

具体内容太长,只摘总要部分如下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疆场不靖,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范仲淹提出十条意见,1.明黜陟;2.抑侥幸;3.精贡举;4.择官长;5.均公田;6.厚农桑;7.修武备;8.减徭役;9.覃恩信;10.重命令

其中1、2、3、4、9、10条都与官员有直接关系,另外四条需要官员去具体落实。很明显,范仲淹认为:

要解决我大宋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官员的管理工作,要在官员队伍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立树六个代表,培养全心全意为草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以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为纲,北宋开始了第一场变革。可惜,蛋糕真的不能乱动,一年后范老爷子被便支走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无疾而终

3.王安石与跷跷板

如果以范仲淹的标准,王安石变法无疑是舍本求末,他跳过了统一官员思想、建设执行者水平这个环节,直接领着一帮人甩开膀子冲着孔方兄干了起来

老王变法大刀阔斧,凡是支持变法的都是自己人,凡是对任意一项新法持反对意见的都被老王逼成了敌人。在王安石的敌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王安石曾经的朋友、在仁宗朝就吵吵着要变法的司马光,当着神宗的面都忍不住要和王安石吵架

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甚于加赋”

~《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

私下里司马光曾几次以朋友的身份写信给王安石提出自己的建议

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朝廷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的事也因为王安石的缘故作废。然而大家都知道,司马光原本对王安石和变法都没有恶意

4.王安石..盖棺与定论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早就对变法不爽的太皇太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旧党,以母改子,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元年四月,王安石死后,司马光给吕公著写了一封信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致于此。今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覆之徒必诋毁百端……”

在司马光的建议下,王安石死后的待遇是:

诏再辍视朝,赠太傅,推遗表恩七人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四

即便如司马光等旧党,也给予了王安石应有的待遇和相对公允的评价~个人才干突出,品行端正,但变法急于求成,个性狷直,用人不当

司马光提议朝廷厚待王安石的原因在于他早就料到,后世必有反覆小人会拼命诋毁王安石

赵构看到这段,老脸微微一红

朱熹在谈起王安石和司马光时说

(王安石)渠初来,只是要做事。到后面为人所攻,便无就去……

(司马光)渠亦只见荆公不是,便倒一边。如东坡当初议论,亦要变法,后来皆改了。

~《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

王安石因变法而受攻讦,走了极端;司马光和苏轼因王安石很极端,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以上诸公都是一代人杰,奈何我大宋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

王安石再度被启用为相是什么意思

王安石再度被启用为相的意思是:王安石再一次被任命为宰相。

前人对王安石诗作特点的评论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

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志在中兴唐朝的唐德宗,为何成为王安石欧阳修眼中的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