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的一些知识点,和朱棣为什么不建议登基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朱棣可以当皇帝而朱标不可以当皇
朱棣可以当皇帝而朱标不可以当皇帝。朱标和朱棣都是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册封朱标为皇太子,朱标在百官和兄弟中很有威望,可以说朱标不死,朱棣不反,可惜的是英年早逝,没有当上皇帝。
朱棣在打下应天后,为何所有人都拥立朱棣为皇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留下遗诏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大刀阔斧削除藩王,本来进展还挺顺利,谁知踫上了燕王朱棣这块硬骨头,不但啃不动,还遭到了朱棣的强烈反抗。
1402年6月13日,燕王朱棣兵锋直逼南京城北金川门,受命驻守的谷王朱橞和曹国公李景隆选择了打开了城门投降,迎接燕王朱棣进入京城,大势已去的朱允炆疑似自焚身亡(另一说法为不知所踪),朱棣取而代之登基为帝,是为明成祖。
(朱棣剧照)
为何所有人都拥立朱棣为皇帝?朱棣占领应天府时,以曹国公李景隆、谷王朱穗、兵部尚书茹瑺为代表的大部分朝臣,都选择了见风使舵,拋弃了朱允炆,拥立朱棣登上皇位。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拥立朱棣,朱棣的登基之路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温柔”,而且还充满了血腥。
朱棣登基之初内心是有些发虚的。
早在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夺权,赐予了藩王当“内有奸逆,必举兵讨伐清君侧。”的权利,这给朱棣钻了空子,指责提出削藩的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京师是为了‘清君侧,靖国难’,听起来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但朱元璋的‘遗训’里面还有这一条规定:藩王必须要有皇帝召唤才能起兵。所以朱棣起兵京师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是妥妥的乱臣贼子。
所以建文朝的一些骨干大臣,自然不会拥立朱棣这个‘逆贼’登基了。
但在皇权争夺中,根据‘胜王败寇’法则来说,输者就算多占理,反对也是无效的。
那么接下来便是‘顺者昌逆者亡’的戏码了,内心发虚的朱棣为了正‘视听’巩固皇权,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朱棣共清洗了建文帝共五十多位旧臣,整理其中一些比较典型的:
“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明史·方孝孺列传》载。“主张削藩的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自然首当其冲,被朱棣下令凌迟处死,两家亲属亦牵连被害”。
“明朝第一大儒、文学博士、朱允炆的启蒙老师方孝孺,因拒绝帮朱棣起草登基诏书,被朱棣处以车裂之刑,其家人亦受株连”。
(方孝孺剧照)
“吏部侍郎练子宁,讽刺朱棣的“效仿周公旦辅助周成王”的义举之说,说朱棣实际上是狼子野心、大逆不道谋朝篡位,被朱棣割舌戮尸,并诛杀练氏族人151人,流放371人”。
朱棣处理了一些反对的顽固派后,剩下的自然是一些“拥立”他登基的人了。
朱棣得以这么顺利登基,离不开“灵魂人物”李景隆的助攻从1339年朱棣起兵开始,朱文炆便委派长兴侯耿炳文为伐燕大将军。
(耿炳文剧照)
耿炳文何许人也?
耿炳文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能力虽比不上徐达、常遇春等猛将,但也是经验丰富的兵将之一,而耿炳文擅长的是防守而不是攻坚,吃了一次败仗后,太常卿黄子澄就认为耿炳文年事已高(60多岁),已经不适合作为伐燕主帅,并向朱允炆举荐了曹国公李景隆。
而这李景隆只是练过兵,并没真正的上过战场,实战经验为零。
不过好在李景隆有一些能力还不错的手下,比如都督瞿能。
1339年9月,朱棣率兵奔袭大宁,李景隆知道后,便下令攻打朱棣老巢北平。在都督瞿能奋勇率领下,明政府军几乎攻破了张掖门,这时侯李景隆开始了他的骚操作。
为了不让瞿能抢去首功,就在差点攻破北平的时侯,李景隆居然下令瞿能撤退,这是明政府军离击败朱棣最近的一次。
之后李景隆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了,明政府军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被燕军击败,损失了数十万兵马,几乎将朱允炆的老本败了个一干二净,此后明政府军再也没有什么实力对燕军进行讨伐围剿。
李景隆因为一己私利,硬生生扭转了双方的对陈形势,明政府军由进攻进入了战略防守。
最奇葩的还是朱允炆。朝中大臣一致都认为李景隆是明政府军失利的罪魁祸首,应被诛杀,但朱允炆不听。
(朱允炆剧照)
1442年,燕军跨过了长江剑指南京应天府,这时朱允炆重新起用李景隆,派他和谷王朱橞率3000兵马镇守南京城北金川门。
当李景隆在城墙上看见朱棣的旌旗时,他选择了再次辜负朱允炆的信任,打开了城门,让朱棣兵不泣血就进入了南京城。
所以说,朱棣最终得以顺利登上皇位,李景隆的“汗马功劳”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并不是所有人都拥立朱棣登基。而正是由于朱允炆的昏庸,盲目地信任李景隆,李景隆才能有机会“大力助攻”朱棣,朱允炆政府军三倍于朱棣的军力才会失败,朱棣的起兵造反之路才能如此顺畅,占领南京应天府才能如此不费吹灰之力。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不能称为千古一帝
给朱棣泼点冷水,他南征北战不假,但也昏招不断,为明朝灭亡挖了大坑。
从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来看,朱棣最有争议性的一个政策是迁都北京。
明朝的大儒黄宗羲就说,明朝迁都后整个天下的形式就变了。迁都前主要考虑的是“治天下”的问题,迁都后考虑的是“失天下”的问题。自从迁都后,明朝就陷入战略被动中。
把首都推到与蒙古对峙的前线,失去战略纵深,首都时刻处于军事危险中。
朱元璋虽然把蒙古人赶回了蒙古草原,但并没有彻底消灭元朝政权,更没有消灭蒙古铁骑。纵横在草原深处的骑兵,依然对新生的明朝政权保持着强大的压力,朱元璋不得不派大军数次北伐,而燕王朱棣当时驻守边疆的作用,也是为了抵抗蒙古骑兵的入侵。
永乐皇帝把明朝的都城迁往北京,正是为了战略中心北移,调动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资源来强化与北方蒙古骑兵的抗衡。但这事如果能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打垮蒙古还好,事实上永乐皇帝有生之年,都不能消灭蒙古的有生力量。
比如永乐22年的第五次北伐,“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辄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无奈之下,朱棣只好“班师”。明朝的主力军队,根本没遇见蒙古的主力,北伐无功而返
永乐一死,形势直转而下。永乐那些不肖子孙,哪里有朱元璋、朱棣那样的雄才大胸,守成之君都未必能做好,何谈进行军事对决?
于是,我们看到永乐死后不过25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遭遇惨败,自己还当了俘虏皇帝。瓦剌人的军队直逼北京城下,如果不是于谦挺身而出,整个大明王朝可能就完蛋了。到了崇祯年间,满洲的骑兵也是冲破山海关之后,一路南下占领北京,进而剿灭各地的南明势力。
就冲这一点,就不能说永乐皇帝是千古一帝。
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由于明朝侍奉的太庙牌位已满,嘉靖帝为了满足私欲,确实是差一点就把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不过不是因为嫌弃,而是因为其他原因。
如果朱元璋在地下看到自己大明朝的历代皇帝,恐怕第一个抽的就是朱棣,原因无他,在他去世没多久朱棣就南下造反了。
不过有一说一,朱棣的功绩还是非常厉害的,先是多次攻打蒙古让蒙古各部落对明朝心服口服,再接着就是开启大航海时代,让明朝的经济彻底登上一个高峰。
所以不管是在明朝,就是在历史上,朱棣的功绩都觉得是靠前的,但就是这样一位皇帝,他的牌坊差点被后世的嘉靖帝给请出太庙,这是遭到嫌弃了吗?
其实这件事还要从嘉靖帝前面的明武宗朱厚照说起,朱厚照可以说是明朝最会玩也是最爱玩的皇帝了,为了玩甚至连朝都不上了。
朝中的大臣刚开始还有意见,但后来是只字不提,因为知道提了也没用,索性不浪费口舌,至于朱厚照三十多岁还没有子嗣,大臣们也都是懒得操心。有一次宁王谋杀朝廷命官骑兵造反,朱厚照看这是一个外出游玩的好机会,立马决定御驾亲征。
只是没想到势头十足的宁王很快就被王阳明给抓住了等待朱厚照的审判,朱厚照一看宁王被抓住就只能班师回朝,玩心大发的他就决定放了宁王,这样就可以继续南下游玩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这一玩就玩出事了,有一天在水上捕鱼,朱厚照不幸落入水中,不会游泳的他自然是多喝了几口水,但最后还是被救上来了。
虽说性命暂时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病根,由于肺部太多积水从而导致引发肺炎,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朱厚照就这样丢了性命。
朱厚照撒手人寰还好,真正为难住的是这些大臣,朱厚照玩了这么多年连个子嗣都没有,皇位该让谁继承都是一个问题。
最终大臣们将目光锁定到了朱厚照堂弟,兴献王的儿子朱厚熜,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修仙皇帝嘉靖皇帝。
嘉靖帝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他觉得自己既然当上了皇帝,那自己的父亲就要做太上皇,自己的母亲就要做太后,不过这在当时是不可以的。
可怜当时的大臣,刚送走了一个朱厚照,现在又来了一个更难对付的朱厚熜,于是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仪礼之争就开始了。
在将兴献王定为皇帝这件事上,大臣们是极力反对的,因为朱厚熜本人就是继承朱厚照的皇位,朱厚照上面还有一个明孝宗朱佑樘,这哪里还有兴献王的位置。
但嘉靖帝就是一直不妥协,认为自己的父亲兴献王理应追封为皇帝,这样也就没有人质疑他得国不正了。
在嘉靖和大臣僵持不下的时候,嘉靖就拿出了杀手锏令锦衣卫杖打那些反对的大臣,其他大臣看到这一幕后也都不敢说话了只好认同。
就这样嘉靖帝把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尊为明睿宗,将自己的母亲蒋氏定为太后,此事就这样告一段落。
要么怎么说人的贪心都是无限的,给你一块糖那就会想要第二颗,嘉靖帝就是这一类型,既然能把父亲追封为皇帝,那能不能将父亲的牌位给立到太庙里面呢?
当时太庙里面有七个位置到了朱厚照这里已经满了,意思就是如果嘉靖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放到里面,那必须从原有的牌位中请出来一个。
当时里面的七个牌位分别是朱元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佑樘这七人。
开国皇帝朱元璋自然是不能动,后面的皇帝跟嘉靖的血缘也都比较近,唯一一个远一点的就是明太宗朱棣了。
当嘉靖说出准备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就差直接撞柱明鉴了,追封自己父亲为皇帝已经是不可能之可能了,现在又要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去,这如何能同意?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嘉靖的决心和手段,一不小心可能命就没了,于是大臣们就想到一个万全之策,就是将明太宗朱棣的庙号改成明成祖。
因为自古都有一个规定,凡是庙号里面带有祖的,那就一定不能请出太庙,这个办法也成功保住了朱棣的牌位。
最终嘉靖帝看无法从朱棣下手,那就从明仁宗朱高炽下手,就这样朱高炽的牌位就被请了出来,接着太庙里面就放了明睿宗也就是兴献王的牌位。
这让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少了很多,毕竟相比较朱棣来说,朱高炽虽说也有能力,但论影响来说还是差了一些。
这就是嘉靖帝差点将朱棣的牌位给请出太庙的来龙去脉,不得不说嘉靖帝不像是在做皇帝,而是在做自己,什么事情都愿遵从本心并进行实践。
不过虽说这段仪礼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但不可否认的是嘉靖帝在其他方面还是做得挺好的,只是不知道如果朱棣泉下有知会怎么看待这个差点将他牌位给请出太庙的后代。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好了,关于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和朱棣为什么不建议登基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