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全集 高清350张

今天给各位分享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学梵高画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央美等美院的美术鉴赏,美术史论建议自学吗
  2. 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
  3. 梵高的自画像的赏析
  4. 著名画家梵高,为什么割掉自己一只耳朵

央美等美院的美术鉴赏,美术史论建议自学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来说一下当年我是如何学习的。很多人总是想自学,觉得有些课程没有用。其实当你毕业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在大学里玩的时间太多,学的太少了。

我来说说我是如何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的。我当时是每节课都去听课的,我觉得老师的水平都很高的,课本上的知识只是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会通过课本引出来一些观点,并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对我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欣赏到了许多东西方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绘画风格,对东西方美术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到了东西方艺术的特点与异同。

西方是以人作为艺术表现对象的主体,主体是人物,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因此,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的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点也不一样。

比方从希腊、罗马时代到拉斐尔、提香、达?芬奇,这些人表现的人体是很古典的,很完整的。那么波提切利则不同了,他表现人体的韵律感、线、节奏,多方面地表现人体。因为时代不同,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同:比方画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与凡高的《自画像》,都是肖像画,但两者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样的肖像,他们画得都很像,都达到了艺术的高峰,但是,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差异很大很大。

另外,西方古代绘画都是以人为主题,树木、风景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作为一种背景,是次要的,到后来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才有了风景画、花卉等独立的画种。西方的大师画人物,也画风景、静物、肖像,对象只是作为启发他感受的一个材料,什么东西都可以感受,都可以入画,都可以进入到他的感情。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有很大的区别。西方早期的风景画,也不是实际的写生,而是在室内闭门造车,画一个大概,因而不是太生动。

西方真正的风景画,是印象派油画,真正是对景写生,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每一种风景里面,早上、中午、晚上,即使同一个对象也不一样,这是很写实的。

中国画的构图以山水风景为主,一般都是立幅的,山从下面开始,一层一层往上。它的构图比较雷同,可以归纳为四个字:起、承、转、合。“起”,往往都是从几棵树,或者一个沙坡,或者石头、水、亭子开始。“起”之后,另外一个山来接过去,叫做“承”。“承”之后,因为很长,要适应这个画面,那么要变化,叫“转”,扭曲一下。转到最后,要“合”。这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四个字。

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

达芬奇画了个蛋,很逼真,大家都说好;莫奈画了个蛋,有点魔幻,一半人叫好一半人蒙圈;梵高画了个蛋,100年后大家才知道它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这就是佛罗伦萨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简单区别。当然小编只是打个比方娱乐下。

理性艺术容易懂,它有默认的社会审美标准(比如形象);感性艺术可以懂,大众有某些感性共鸣(比如音乐和色彩);主观表现艺术则很晦涩,你很难随时了解画家的精神世界。梵高是19世纪最孤独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懂?

梵高的作品太超前,梵高的世界太孤独。

梵高作品《夜晚露天咖啡座》,于1888年9月,法国小镇。开阔的小景,柔和的鹅卵石,橘黄的暖调,浅蓝的夜空,即便远景黑暗的弄巷,梵高也加上了窗户和灯光,还有悠然的顾客们(不是一两个)……此时的小景,让梵高觉得静好、温馨。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此酒吧依然维持梵高画中原貌,以纪念和致敬大师。

梵高,理性宗教人文下的异类

西方文化本质是宗教,宗教文化控制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早期艺术遵循现实宗教人文主义,以理性塑造为主导,以宗教题材为主旋律,作品严肃、理性、写实。比如,达芬奇做过军事工程师,更是如虎添翼。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三位大师代表了写实艺术最高水平。

再好的艺术也要观众欣赏。写实艺术严谨形象,很容易理解;宗教人文则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因此,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早期艺术,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自然成为主流。

对比荷兰三大顶级画家,一看便知:

《吃土豆的人》淳朴憨厚的穷人。梵高先生心怀怜悯,土豆作品可成系列

①伦勃朗丨地位不输文艺复兴三杰,当时就是王者的存在。伦勃朗属现实主义画家,宗教题材是主旋律之一,也代表他最高艺术水平。

②梵高丨"小我表现主义"在当时根本不入流!梵高一生就卖出一幅画,还是走朋友的后门。梵高100年后才蜚声世界,即便放在今天的荷兰,梵高地位依然压不住伦勃朗。主流文化统治力有多强大,可见一斑。

③维米尔丨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专注荷兰民俗小情景,尤擅女性肖像题材。维米尔是一位从宁静生活缓缓走来的诗人画家,画风静谧、淳朴、恬淡、温馨,满满的和煦与宁静的气息。维米尔更惨,200年后才蜚声世界。

现实主义画风,宗教题材旋律,所以伦勃朗混的风生水起。梵高画着自己无人能懂的世界;维米尔画着小镇的烟火。时人看来不过民间小手艺,大众无共鸣,所以他俩最后都穷死了。

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明暗对比不再像早期那么尖锐,多了朦胧,大美视野前所未有

既生莫奈,何生梵高

19世纪70年代,莫奈印象派横空出世,人文情感开始作为绘画重要元素,绘画艺术也被引向色彩世界。印象派打破西方原始的直觉感观,强烈色彩冲击让人兴奋,当然也有迷惘。

印象派把世人目光从幽暗肃静的教堂一隅,引向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色彩朦胧和冷暖处理,增强了绘画艺术效果和神秘气息,更刷新了西方人对绘画艺术的认知。绘画艺术走向更开放、更丰富、更包容的多元世界……

莫奈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色彩可以如此美妙!大气、明快、绚烂……印象派打开了西方艺术眼界,很快被接受。莫奈成为印象派创始人。

人类某些感性有共鸣,比如对音乐和色彩的感受。印象派色彩的感染力能够抓住大众感官。然而,到了梵高"天下唯我"的境界,就没那么容易读懂了,他的色彩和线条人们都读不懂……

梵高作品《收获》?远景开阔则豁然,天空浅绿则轻松,画面内容非常丰富,笔触细致,色彩繁多,一片温馨家园之貌。此时的梵高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莫奈代表印象派巅峰,无人超越。梵高早期也学习印象派,但一度迷茫,最终决定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就是后来的"后印象派"。毫无疑问,当时梵高再次避开新的主流艺术。

人生短暂而坎坷的梵高,步伐太超前,也足够勇敢。梵高和莫奈同处一个时代,却要在如日中天的印象派主流外另辟蹊径。梵高最后走向了疯狂,走向了覆灭,最终走向了巅峰。

梵高名作《麦田上空的乌鸦》?天空的蓝色,比"露天咖啡馆"的夜空色调还沉重;小路没有画出尽头,青草失去了绿色;近景大路只画了几笔;满天乌鸦袭来,吞噬着寓意梵高热情的麦田;天空太低,占据一半布局。整幅画面镜头突兀,直逼视觉,没有空间感,很压抑。

这是梵高人生最后一幅画。

梵高,画布上的孤独人生

莫奈把西方绘画带向色彩和感性,梵高则把色彩和感性推向极致,极致到只有他自己懂。

梵高把莫奈笔下的客观感性变成自己的主观感性,用自己的感性世界去创作外面的客观世界。西方艺术,最终成了梵高的一个人的世界,问题在于,梵高的世界没有人懂。这一步,梵高是迈的太大,还是收的太狠?

梵高是运用色彩的顶级大师,每一根或夸张或扭曲的线条都代表了自己情绪,所以就连梵高的色彩也不是大众能理解的……

当时大众会觉得梵高画的蛋有点奇怪。梵高:我特么画的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梵高作品《播种》?光芒万丈的金色阳光,好像从天堂照出,近景播种者步伐夸张,胳膊摆动幅度很大,整个人物张力十足。播种什么呢?大概是希望吧。

远景,梵高没忘画上一个小房子,旁边还有几棵小树。是不是有点小可爱?

梵高据自己情绪选择不同色彩和线条,作品独树一帜。一块块画布都是梵高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色彩和线条可看出他作画时的脉动。

天空丨天空越低、比例越大,代表越压抑;蓝色越重,代表越忧郁;天空高远,蓝中泛绿,代表平和愉悦。梵高麦田系列很多,情绪却不同。

人物丨大凡人物较多,色彩多黄色(热情),说明梵高精神不错;只有一个人物,肢体动作张力十足,说明梵高情绪激烈。

线条丨笔触越粗略、夸张、扭曲、急转,梵高心境越不平静,细致柔和线条则代表安宁。

远近镜头丨空间开阔则情绪平和;画面如特写直逼眼球,说明梵高内心波澜起伏。

《麦田与收割者》?详见后面备注

梵高选择什么色彩,不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色,在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用最能表达主观情感的颜色来完成绘画。比如《麦田与收割者》:

近景热烈浓郁的麦田,却只画了一个收割者;天空泛绿;远处山坡紫色。你见过紫色的山头?你见过绿色的天空?梵高才会这么做。

天空和麦田寓意希望,但梵高多少还是有些孤独,所以远处画了一抹紫色,它代表一点忧郁,但没有蓝色那么沉重压抑。或许梵高此时心境平和,希望中也带着一丝忧虑。

此画作于1989年梵高疗养期间。梵高自觉精神好转,对生活重燃希望。很遗憾,次年梵高崩溃,永远埋在了被他赋予无限热情的麦田。

梵高的画布,就是他的一生。

温暖色调的黄房子,占据画面中心,多栋而不孤立;前面和右侧空间开阔,后面蓝色天空笔触细腻均匀;人物丰富,有大人和孩子,有行人,有嬉戏,有咖啡小坐;近景门窗使用了鲜亮的绿色,远处有炊烟袅袅……

整幅画面以热烈暖色为主,多么温馨静好。梵高画如此耐心,可见梵高情绪很好。

此时梵高正满怀欣喜等待好友高更到来。

小编结语

梵高看似无章的色彩和线条,每一笔都有序、有因。当你了解梵高作画时的内心,你会发现,色彩和线条所有秩序,最完美地演绎了梵高先生的世界。天空绿色、浅蓝、深蓝……一点都不可以改变,换一个色彩,少一笔线条,拉近镜头,推个广角,都会是缺憾。

正因这些原因,梵高是天才,也难懂。

普通人不懂技法,体会不到诸多微妙所隐藏的细腻情感。欣赏梵高的画,最好懂点绘画艺术,还需要点感性和细腻,再加上一点人文恻悯,耐心琢磨,感受他内心世界。如此,梵高作品就没有传说那么难懂。

梵高这张自画像是很多网友的头像

梵高对生活无限热情和忠诚,梵高的世界简单、质朴而美好,就像他画笔下的黄色麦浪。

可是,他无法让第二个人明白自己有多热爱这个世界,希望和痛苦交互流转,反复碾压着他那颗坚强又脆弱、热情又绝望的内心,直到死去……母亲,不过是摧毁梵高的第一人,应该觉得儿子死的还是太晚了。

世界那么大,终究没容下一个简单的梵高……

梵高的自画像的赏析

梵高的自画像是他生活与创作、人生与艺术旅程的真实记录。他一生画过无数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属较前期作品。

这幅自画像是1889年创作的,尺寸为40x31cm,现收藏于私人手中。

著名画家梵高,为什么割掉自己一只耳朵

首先给大家看一幅画。

侧卧的裸女/梵高/阿尔勒/1888年

1888年,梵高来到了南法阿尔勒,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自己最高峰的绘画生涯。

但是梵高作为一个奇怪的外乡人,非常的孤独。

在柯莱特巷的妓院里,渴望着女性肉体温存的梵高遇到了拉舍尔——一个被他称作“鸽子”的年轻妓女。

这个调皮而丰满的姑娘带给了孤独的梵高些许温存,她总是抱怨梵高,为什么不常来看她,在听说梵高没有钱付嫖资时,总是戏谑的对梵高说:“你可以割下你可爱的耳朵送给我啊!”

就是这样一句玩笑话,造就了梵高和他左耳的故事。

黄房子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客人——高更

梵高的卧室/阿尔勒/1889年

大家都知道,梵高在阿尔勒租下了一座黄房子,这也是他最终爱的颜色。

黄房子让梵高的生活又充满了希望。他梦想着在这套公寓里建立“南方画室”,而第一重要的事就是尽快邀请同样生活窘迫、身体欠佳的老友高更,来担任这个画室的“指导者”。

整个冬天,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梵高几乎将弟弟提奥寄来的全部生活费都用在了粉刷房子、添置家具上。

没有钱雇佣模特的梵高又开始频繁的自画像。

他将布置后的房屋画成画寄给提奥,希望通过这幅画让弟弟看到他的房间多么宁静,好让他说服高更快些过来。

高更的椅子/阿尔勒/1888年

冬去春来,在梵高的弟弟用一小笔继承遗产搞定了高更昂贵的路费后,这位梵高一生中最看重的画家朋友从遥远的大溪地远渡重洋来到阿尔勒梵高的黄房子。

梵高为这位自己翘首以盼的朋友准备了几件像样的家具,其中包括这把专门为高更准备的椅子。

梵高的椅子/阿尔勒/1888年

比起自己这个在法国乡村再普通不过的木藤椅,已经是极其奢华了。

寂寞而拮据的画家以为自己离梦想中的绘画梦更近了一步,而事实上,两位极具艺术个性的印象派画家没有一天不在激烈的争斗和互相中伤。

每当梵高对高更高谈阔论自己积郁在心中的绘画理念,高更总是回应以冷冷的嘲讽,梵高则抑制不住的失望和狂怒。然而只要高更扬言要离开阿尔勒,梵高瞬间就又变成一只温顺的绵羊,反复央求挽留,直到得逞为止。

一天,梵高在高更的要求下带他到附近的妓院,那天晚上,两人不欢而散,高更再也没有回到黄色房子。恼羞成怒的梵高脑中回荡着妓女拉舍尔的戏言:“你什么时候把你可爱的耳朵送给我啊?”,他拿起剃刀搁下了自己的耳朵,将它包裹好,作为礼物送给了拉舍尔,当场就把姑娘吓傻了。

第二天,人们将黄房子中血流成河的梵高送进医院,高更与梵高的友谊,就这样彻底结束了。

说到底,梵高的孤独最大限度激发了他的绘画天赋,但也将他逼向疯狂的绝境。整个世界的不认同,和他自己对绘画的自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才有了这样一个极端事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梵高 我更喜欢画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灵魂,对我来说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