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古代军队出征方法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古代军人出征解决办法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军队出征方法和古代军人出征解决办法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古代打仗如果受伤骨折了怎么治疗
汉字的“疾'字中有“矢”,“矢”就是箭镞,可见古代的医学起源就与战争关系密切,古代军队是以肉搏战斗为主,每次战斗之后除了阵亡的士兵之外还会有大量士兵受伤,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兵器种类的日益增多和杀伤力日益增大,战争中伤病员日益大量涌现,一场战役下来会有几万几万的伤兵,就算到了现代,救治伤兵都是一件困难的事,何况在古代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治疗疾病尚且困难,更别说救治伤兵,古罗马军队只能以葡萄酒擦洗伤口,中世纪的西方治疗伤口的唯一办法是用烧红的烙铁或灼热的沸油直接对伤口烧灼,那古代中国如何处理伤兵的呢?,这要从三个方面说起,救人的医生,医治的方法,医治的体系。
古代军医的来源:
先秦时代的军医其实就是巫师兼任,在《墨子·迎敌桐》有“举巫师、卜,有所长,具药,官养之”的句子,就是讲巫师经常准备药以迎敌之用,外伤治疗往往多是采用刮、锯、凿、拔等比较简单而且痛苦较大的方式。在战国时的兵书《六韬·虎韬·王翼》也有“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百病”的记载,秦汉之后巫医才分开,三国时期的华佗是世界上最早用麻醉药做外科大手术的人,那时的军医都是临时客串,有战事就是军医,没战事就是民医,到了隋代军中才专门设置有“尚医军主”。携带外科手术器械(解剖刀等)、其它医药设备、药品、油、绷带或纱布等。还负责安排伤员的食物和饮水
唐代沿袭了隋军的做法,军中设置了专职军医“检校病儿官”,平时到军营巡行检查士兵饭食、劳累程度、医药和治疗生病士兵,而军队的医疗机构是太常寺的太医署,太医暑有令、丞、府、史、主药、药童等,外有医监、医正、药园师、药园生等二百余人,随同医药博士的实习生多达一百五六十人,为确保医疗质量,这些人经过考核后才能被录用,太医暑和现代医院一样还根据不同的病分科,每科都编有医博士、针灸博士、按摩博士、咒禁博士等。为确保药源供应及药师的培养,还特拔良田为药园,以十六人以上为药园生,通过实习,学成为师,而其他药材则来自全国各地,地方州府里也有一名负责采药的采药师,全国送来的药材都存太医署的生药库,以御医二员与大使一员辨别验收。
宋代之后的军医己成体系,军医的配备是和全军人数成比例,在宋金战争中在磁州(今河北磁县)设立了类似今天的医院式的机构“医药院”。可使伤病员能得到长时间的、稳定的治疗,磁州知州起将之还建议各州县都能设立这种野战医院似的“医药院”,使伤员“逐州医治,俟平愈日,逐施结队发遣”,明代的国家医疗每年都要轮流派出医师到边关担任军医的任务,
古代军医的医术:
古代军队伤员中箭伤最多,如果箭头断在骨内,常用内服药加外敷药,据说可以使箭头自行离骨而出。如《虎钤经》卷十中就列有“出骨中箭头方”,《武备志》卷一三中,讲到了古代军队医治的重点及医治方法:“军中之疾,莫过于金疮,故首之;次则其中毒者也,又次则坠马、马咬者也,此四者,非军不伤,故先之。古代军队救治注重止血、去瘀、复位等,南北朝时就发明了用桑树皮捻成线缝合伤的技术,很快在军中得到推广。《虎钤经》就记载若皮肉断裂,取新桑白皮作缝线缝之
在治疗骨折方面,晋代已经会使用竹片做夹板固定断骨,如《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就记载一种治疗骨折的“擦血在腹内方”,而《肘后方》记载,对怀疑骨折的地方用竹片夹住,要用柔软旧布包好,不能太松不能太紧,这样可以不妨碍血液运行,军医已能用绳带对战伤止血,切开肌肉取出箭头,能使刀伤、箭伤昏厥的人立即苏醒。其医疗法简言之就是服用止血药,洗涤伤口,必要时缝合,涂上药膏,骨折接骨,肠脱送回腹内等。应当说是相当科学的了。
针对士兵作战和百姓乱离时期又不容易找到药物,或买不起药,军医还创建针灸以节省药物,除了刀,枪、箭之类的创伤之外,还有冻伤、烧伤等外伤,以及其他内科疾病,古代军队中都有众多的治疗办法,各少数民族也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治疗法,如《元史·布智儿传》就记载了元太祖命人把身中数箭,已经昏迷的布智儿整个放入刚杀的牛肚子里,布智儿浸在热牛血中,很快苏醒,转危为安,不过是否真有效,难以确定
古代军队对伤兵治疗体系:
古代军队出征时,军医也会随队出征,遇有战士受伤有病,便通过军医巡营予以治疗,如果有几万几万的这种大量伤员的情况,则在后方设立伤员收容营,征调民工负责将伤员运往后方,如果伤员无法行走,会配给一头牲畜,如果是重伤员会配给两头牲畜,缚在一齐运载伤员,通常给的是驴,在伤员后送路线上设接力及茶水站,伤员随到随送,每隔一段时间换药,食宿炊事人员负责供应伤员饮食及住宿,战事频繁时在各交通要地设立了类似医院的“安乐堂”,这种为过往军人设置的“安乐堂”的职能是医治伤病者,救治饥饿者,掩埋牺性者,其费用由政府负责,
不过由于古代房屋狭窄,所以只有重伤士兵才准送入,不是本队军人是概不准收治的,住院士兵的食米由本营送过来,伤员养病补充营养的肉菜则由医院负责供给,通常数名伤兵配一个劳役服侍,伤兵治病的款项由上级按月拨给。
在刑罚上,如果军医遗弃伤病员要受到处罚,如果有未死的伤病人员被活埋,有关军医要受到死刑的制裁,如果属下的士兵受伤或有病,其上司没有为他请医生救治的话其上司会被打四十大板,
总的来说虽然这些时期有了军队医疗保障,但医学理论不够系统,技术水平比较低下,机构的设置尚没有制度化,医护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古代还是有很多伤兵因救冶不力死亡的
古代路程那么远怎么打仗
古代打仗是一个非常费力的事情。万人出征千里,几乎就要举国之力。万人部队,至少需要两万左右的辅兵负责运输随军粮草,搬运作战物质,其次沿途都要设立补给点,补充粮草军械,这些需要国家至少征招数万民夫劳役,加上民夫马匹的吃穿用度,运一千斤粮食至少要花费一万斤粮食,所以才有穷兵黩武的说法。
古代军队出征方法
皇上和大臣亲自到城门外为出征将士送行,并亲自为将军赐御酒壮行。
古代军营中如何过年有没有趁此机会出兵偷袭对手的案例
春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这个节日放在中国古代,年味更浓,讲究更多,也更看重。所以在古代一般朝野上下,民间市井,乃至保境安民的军队都有许多庆祝活动。
在过年期间,军队守卫着和平,当然更要提高警惕不能放假,但也有许多庆祝活动。部队都是青壮劳力,满满的荷尔蒙,因此,如兵器对决,骑马,射箭,蹴鞠,相扑等比武竞技等活动自然少不了。《辽史·礼志》中就有记载,春节期间,军队举行射柳祈福大赛,“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负的一方还要向胜者进酒。
另外,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春节期间,地方州县都送来肉粮来军队慰问,军队杀猪宰羊,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犒劳军卒,改善伙食,大伙一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好喝好不想家。
有记载,在唐代,戌边军队的标准莱谱,人平2升酒,2斤牛肉,1张蒸饼,3合食羹,5合白米,2张薄饼,1个馒头,3两葱,5两蔬菜,1两姜,1合醋,等等。几十人绕桌一坐,行酒令,荤段子,胡吃海塞,其乐融融,不亦乐乎。
当然也有利用春节期间,放松警惕挑起战事,谋反夺权的。例如,隋朝灭陈之战,就是名将韩擒虎利用大年初一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夜渡长江,直捣陈国都城。
在这里,再讲一件利用春节,发动政变的著名故事。
话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后周世宗柴荣只有七岁的恭帝,迎来了继位后的第一个春节,正在朝堂接受群臣拜贺的时候,有大臣奏报,北方辽国联合北汉发兵攻打,皇帝年幼,主政符太后慌了手脚,病急乱投医,与宰相范质一合计,决定派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带兵出征。
赵匡胤调动全国精锐兵马,于初三发兵抵达距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休整一晚上。晚上喝了点酒的赵匡胤一觉醒来,被弟弟赵光义,部下赵普等人来个“黄袍加身”,赵匡胤一副被迫无奈,无辜不知情的样子,半推半就中就从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于是初四,赵匡胤率领兵变队伍回师开封,当时京城上下都还沉浸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孤儿寡母符太后和小恭帝,也正在亲祭天拜地过新年。赵匡胤队伍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初五,后周就被改朝换代,点检真的做了天子。
初一确定出兵,初三发兵,初四兵变回京,初五恭帝禅位,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仅仅五天时间,实现了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改朝换代。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古代军队出征方法和古代军人出征解决办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