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中国核聚变之父,清华专家建议自毁核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当年江西为什么没把清华北大留住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留住”,只是当时的大环境特殊。
江西教育最高光的时刻就是清北开分校,1969年,上面下发了这样一则通知《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
其中关于下放到江西的就有这么三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注:不仅是没有留住清北,人大也没有“留住”)。
这个没留住,需要打个引号,大家看时间点,就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些东西不能随便讲!
于是在1969年5月到11月,清华、北大相隔一个月陆续落户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五星垦殖场,清华大学建在红井村,北京大学建在梅池村;哦,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是在江西省鹰潭市的余江县落户。
1969年,随着清华、北大、人大的下放,清华大学就在鲤鱼洲开创了实验农场(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江西分校)。
鲤鱼洲靠近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清北分校建立起来之后,师生以及教师家属4000余人有千里迢迢的从北京赶到江西五星垦殖场,开始了学习!只不过说这个学习的内容有些许特殊“一边参与劳动,另一边开办分校上课”。
这三所大学落户到江西,其实真正的只有北京大学在1970年招收了418名工农兵学员。其他的两所分校都没有招生,学生都是之前跟着教师的一同过来的学子们。
环境恶劣开办的分校就更有意思了,教室就是草棚搭建而成,遇上下雨天,教室里面没有一处干的地方,教学环境极其简陋,因此,这些分校有了一个别称,名叫“草棚大学”。
鲤鱼洲是靠近湖泊的,而且是有名的“血吸虫病疫区”。堂堂大学的教授、教师及其他的教职工和学生们都得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在这一方面来说,师生们就不得不忍受着血吸虫病的威胁,心里面自然是越来越抗拒。
表达过多次意见之后,江西省并没有吐露出过多的意愿,想要将这三所大学留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分校刚建成的第二年,1971年,恰好国家的整体情况有了好转,师生们就撤离,回到北京。
与此同时,先前北京大学在江西地区招收的400多名学生,也跟随着去往了北京。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高校下放的过程来看,就能明白这些高校下放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真正的办学前去,文章刚开始的时候就说明了时代背景,可以细细体会一番!
所以对于江西省整体的教育环境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当时的清北、人大师生来说,的确是留下了一段难以忘却的“艰苦奋斗”回忆,因为他们在那两年的时间里面,整天基本都在接受干体力活,他们对于江西的回忆也只是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上,后来有的学生说“那是一段特别劳累的回忆……”
如今,这些分校已经被当地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感兴趣的还可以去参观看看。
为什么没有留住?总体就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很简单就能概括:“江西方面对这三所高校的重视度不够、诚意不够、再加上对方也不愿意”,就是这么简单!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江西省的近代教育起点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就落后的太多。
清末年代之后,各省市都在陆续的兴办新式学堂,可江西省却还在原地踏步走,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被彻底的废除之后,江西省才开始按照其他省份新建新式学堂,差距就是这么展开的。
以至于说现在很多人一想到江西的教育就直接的吐槽说:“这是一个专科院校比本科院校还多的省份……”
江西的环境再好,肯定也比不过北京吧!就算江西省当时能够拿出更多的诚意,估计这些师生都不愿意留下来。
就比如说北京大学,其实不仅仅是在江西办了分校,在1969年10月份的时候,北京大学还在陕西汉中地区创办了一所名叫“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学校,最后过了快十年之久,不也是迁回北京了嘛!
但陕西相对于江西来说还好一点,总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现在的陕西理工大学,他建立的地址和教学资源,其实就在原先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悲惨”的就当属江西了,啥高效都没有落着,最后倒是收获了不少文物……
类似比较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另一所知名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那个时候也是像皮球一样,被好几个省份踢来踢去,谁都不愿意要?
(这是河南人心中的痛!)
最后被安徽接收,刚开始落到安徽这边,是考虑落址在安庆,安庆林说要化工厂也不要中科大,后来落到了合肥。
事实证明,合肥的选择真的没有错!中科大落户到合肥与合肥的发展之间,有着相互成就的作用。
现如今合肥很多重要的大科学装置都与科大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肥能够发展成国家综合性的中心城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有着巨大的贡献,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所实力强劲的高校“带头冲锋”,城市科研成果也就越来越明显。
合肥对于中科大的发展来讲也是倾囊扶持、毫不吝啬,正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合肥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中科大,那安徽也将成为“零985的省份”,所以说重视教育是没错的!
科教兴国
看到这里,说明你认真了!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发表见解,共同探讨
感谢阅读
中国核聚变之父
李正武(1916.11—2013.7),浙江省东阳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磁约束核聚变奠基人之一,核聚变与等离子体学会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名誉院长
核电到底好不好
李克强总理在国际上大力推销的,一个是中国高铁,另一个就是中国核电,由此核电到底好不好,就已经有答案了。
至于核电的好处和坏处,网上答案已经铺天盖地,好处无外乎就是经济、环保,坏处就是一旦发生事故危害性很大,福岛核事故相信到现在大家还心有余悸。因此关于核电的好坏,为了避免王婆卖瓜之嫌,本文不再赘述,主要讨论要发展核电技术、建设核电站的两点非主流原因:
往大了看,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是越来越不够用的。就拿以后星际飞行来说,化学燃料、水力、风力、太阳能等等,肯定都支撑不起星际飞行的需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只能依赖核能。因此,人类不能放弃核电技术的开发,而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方式还只有核电站,所谓实践出真知,就得造一些核电站,在现有核电堆型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发开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核电站,例如高温气冷堆,钍基熔岩堆等,还有对核聚变装置的研发,都是人类对新能源新技术的渴求。
往小了看,核电站除了发电,也可以生产很多附加品。例如秦山三厂的重水堆运行之前,中国八成的放射源都要从国外进口,自从有了秦山三厂的重水堆,中国八成的放射源都能自己生产,原因就是重水堆使用过后的核废料正是制造放射源的原材料。一般核电站也可以生产钚、钍等元素,这些回收后再加工,都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
最后,中国核电宣传标语镇楼:中国核电,国家名片。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中国核聚变之父和清华专家建议自毁核武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