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上为什么有时游牧民族要入侵中原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少数民族为什么惹不起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历史上为什么有时游牧民族要入侵中原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吗
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其实就一个原因,草原经济模式太单一,一不足以支撑社会生活,二不足以抵御自然灾害侵袭。没有牧区生活经验的人,对草原的认识一般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或者“暮色下牛羊归栏,蒙古包炊烟袅袅”。
其实,草原哪有那么田园牧歌,草原生活是及艰苦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草原上人口膨胀的很慢,中原的汉族人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多次大变乱,比如说安史之乱短短七年,就让唐朝损失上千万的人口。
但只要有几十年的安定日子,人口很快就能迅速回升补足缺口。农耕地区的人口迭代速度,是草原地区绝对难以想象的,这如实的反映了牧区生活的艰苦。
另外,草原上的自然灾害也是农耕区很难想象的。
即便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草原遭遇白灾(雪灾)都能在几天内冻死数十万头牲畜。我在内蒙草原的亲戚曾亲口向我描述,冬季草原起白毛风(风吹雪)的时候,目不视物,视线距离只有几米远,很多人就在家附近被冻死。
等天气变好,牧民们去寻找走散的羊,这时就会发现,一大群羊静静挤在一起御寒,全都站着被冻死在雪地上。
所以,内蒙草原才会流传一句俚语:“家财万贯,有毛的不算。”
另外,太过单一的牧区经济,导致了两个严重问题:一、生活所需的产品不能自己生产;
二、游牧民族天生没有协作与配合。
因为草原环境的限制,牧犬经济无法发展出采矿、烧炭、冶炼、金属加工等工业领域,这导致牧区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不能自给自足。
明朝时“边禁商品”的目录里,铁锅都赫然在列,据说当时牧民家里没有铁锅,只能用皮囊装水煮肉。
其次,没有各种手工门类也意味着,民众间没有互相协作配合的机会和动力。
草原上的民众基本是以部落小集群的方式生活,各部落间用刀子说话的机会更多。
这一点是游牧政权多遽起遽亡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游牧骑兵不能打,而是不能长时间团结在一起打。
清楚了上述两点,便可以知道,为何游牧政权有南下侵袭的动力了。简单说,就是两个诉求:以掠夺来壮大自己部落,或用掠夺逼农耕政权开放互市贸易,这是游牧民族南下的原动力。
我们的历史里面,很喜欢用结论反推原因,给人感觉成就霸业的少数民族领袖,似乎从小就心怀天下,立志要干翻农耕政权取而代之。
其实,以当时的资讯条件来说,生于一隅的少数民族领袖,根本不可能知道中原有多大,如何可能有志于天下?
游牧骑兵南下,基本状态都是打着看,打着打着发现有机可趁,勃勃之心才升腾的不可抑制。
说完了游牧民族南下的动力,我们来说第二个问题,藏族政权是不是也曾侵袭中原。答案是有,而且一度极其剧烈。
但藏族政权只在吐蕃王朝时期,有实力窥视中原。吐蕃王朝崩溃后,西藏地区便陷入了持续一千多年的低迷。别说东进中原,就是自己本土的事务,都受到外域政权势力强烈的影响,沦为一个既悲催又尴尬的配角。
但吐蕃王朝东进的脚步也不算顺利,因为他们与唐朝恰好迎头相撞。松赞干布崛起时,正赶上李世民最强势的岁月。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至九月,两国在唐朝剑南道交通要道松州(今四川松潘)一番大战。
虽然,《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着松赞干布拥兵二十万,并放出豪言,“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但其实,松州之战不过是一场小规模的边境摩擦,以当时吐蕃的国力来说,几无可能倾尽国力,以二十万之众寇关。松赞干布也不会,对一个完全未知的对手赌上国运。
我比较赞同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估算,“吐蕃在松赞干布时期,其军队划分为四茹四十东岱,东岱就是千户所。每东岱管理1000多户,每户出1兵,则其总兵力在4万至5万,当是比较合理的。”
再有,吐蕃军队不过被唐军小挫后,便徐徐退去,也能印证这一点。松州之战虽然是唐蕃二百年国战的开篇之作,但实际意义不过是两国各自比划了一下,都认识到对手不是软柿子,不太好弄。于是,公主和亲便成了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吐蕃在禄东赞和他儿子们(噶尔家族)的领导下,先后吞并了白兰羌和吐谷浑,并以青海草原为前进和后勤补给基地,开始向北谋求截断河西走廊、向东侵袭陇右(六盘山以西)、向西染指安西四镇的争霸之路。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唐蕃大非川之战和安西四镇的六度易手。很多人都觉得薛仁贵的大非川之败后,吐蕃占据绝对上风,其实这种看法不甚准确。
高宗、武后时期的战场态势,吐蕃确实比较主动,但唐朝远远没到全无还手之力的状况。
二十二年里,安西四镇六度易手,恰好可以说明这一点。咸亨元年(670年),吐蕃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温宿),唐朝被迫罢安西四镇。
四年后(674年,上元元年),四镇复归唐朝。
仪凤三年(678年),迫于吐蕃压力再次罢黜。
次年(679年,调露元年),裴行俭千里奔袭西域,生擒阿史那都支,再复安西四镇。
垂拱二年(686年),四镇再罢。
692年(长寿元年),王孝杰、阿史那忠节西击吐蕃,在大岭、冷泉大败蕃军,噶尔·赞辗恭顿(汉史称赞刃,禄东赞五子)逃遁,噶尔·达古日耸(汉史称悉多于,禄东赞四子)被俘,四镇再复。
此后,唐庭吸取了四镇几度失陷的教训,遣军两万四千人常驻四镇,西域算是基本稳定了下来。
从四镇屡废屡建的过程可见,唐朝即便是在相对遥远的西域,有尚且有能力和吐蕃一较短长,更何况是在后勤压力较低的河拢地区呢?武后朝晚期、玄宗朝,唐军打出了一系列的反击战,这其中最典型的战例便是石堡城之战。这一时期,吐蕃的疆域是在不断收窄之中,两国边境从神龙会盟约定的以赤岭(今日月山)为界,逐步推至青海湖以西以南地区。唐朝逆转了战场形势,并开始占据上风。
但好景不长,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一切,唐朝由此陷入内乱困局,吐蕃豪取河西、陇右,截断了关中和西域的全部联系。这一点唐蕃两国的史料都有比较相近的记载。
汉地史料记载则散布于多本史书之中,综合来看,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兰州(甘肃兰州)、廓州(青海化隆西南)、河州(甘肃东乡)、鄯州(青海乐都)、洮州(甘肃临潭)、岷州(甘肃岷县)、秦州(甘肃秦安)、成州(甘肃西和)、渭州(甘肃陇西)等数十州,已经相继沦没。
代宗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突破大震关(陕西陇县西境),泾州(甘肃泾川县北)刺史高晖投降,给蕃军充当向导,引军深入。
六日,克邠州(陕西彬县)、奉天(陕西乾县)、武功(陕西武功县西北),代宗东逃陕州(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长安陷落。
吐蕃在长安城内留居十五日(《资治通鉴》记十三日)期间,将留居长安的宗王李承宏找了出来,让他接替逃到陕州的代宗李豫当皇帝。这个李承宏都没跟着代宗一起跑,说明在唐庭里根本不是什么重要人物。当他听说吐蕃将领马重英(恩兰·达扎路恭)让他当皇帝,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心里说:“李豫又没死,我当了皇帝,他回来我还好得了?”
但马重英不干,对他说:“你是金城公主的兄弟,俺们是实在亲戚。你当了皇帝好,从此唐朝与我吐蕃的关系,就从舅甥关系变成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了。这样好,就是你了,不干不行!”
就这么着,李承宏哭哭啼啼的干上了傀儡皇帝。可吐蕃在长安只待了十几天,等到郭子仪以疑兵之计诈走了吐蕃军队,代宗还朝后,李承宏这倒霉孩子先是被代宗一顿痛骂,然后就被流放华州,不到一年就稀里糊涂的死了。
不过,此后吐蕃军队再也没有突破唐朝在京西陇山一线的防御,虽然吐蕃为了再次攻入关中,曾一度占领了鄂尔多斯高原,准备从北向南进攻,但鄂尔多斯高原上严酷的气候条件,让吐蕃起兵吃尽了苦头,最终不得不从盐、灵二州附近撤军。
综上所述,如果您认为关中、河陇也算中原一部分的话,藏族政权是曾经染指过中原的。其在河陇地区统治时间还很长,大概有80多年,很多当地河陇唐族都已经开始编发左衽,说藏语用藏文了。
我们比较熟悉的沙州归义军首领张议潮,在最初给唐庭上书时,便是用藏文书写的。
古代有些宫女为什么害怕被皇帝宠幸
宫女在皇宫里处于地位最底层,是宫女害怕被宠幸的根本所在!宫女,说白了就是皇宫里的服务员、打下手的存在!一般在13岁的年龄即被送入宫中,经过培训上岗,再加上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迷信说法,这些宫女类同于被洗脑的存在,逆来顺受的思想根深蒂固!
但是,人为什么称作为人呢,就是因为人有思想,宫女自然也是如此!逆来顺受的精神压迫下,宫女们在宫里卑微的活着,越发觉得生命艰难,越发在乎自己的生存,每天都在小心翼翼的活着!
宫女们生活在皇宫这个大染缸里,见过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勾心斗角和争风吃醋!皇帝有着所谓的后宫佳丽三千,自然免不了形成利益小团体!小团体的形成,昭示着本来就没有地位感的宫女们也要进行阶级斗争,要与自己的主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就象征着,宫女们参与到了宫斗“剧场”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每个嫔妃想尽办法吸引皇帝的注意力,身边的宫女也被动的成为了一个吸引点,被皇帝注意到的概率大幅度增大!虽说没有任何宫女出于本意,也不得不成为棋盘里的棋子,任由人摆弄!
宫女被皇帝临幸,不亚于买彩票中了头彩!不同的是,彩票中奖是属于天上掉馅饼,宫女被宠幸更倾向于天降横祸!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接着往下讲!
上文已经说过宫女的地位低下与身不由己,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皇宫里的宫女数量非常庞大,能达到1000+人!还有就是实话实说,宫女的档次并不高,与秀女嫔妃相比较,容貌差的太多。作为阅女无数的皇帝,胭脂俗粉是入不了其法眼的!
某一天,某位宫女得到皇帝宠幸,说好听点叫做宠幸,难听点的话那就是强暴,宫女还不能反抗,真是憋屈到极致!不要幻想着什么飞上枝头变凤凰,在皇帝眼中,宠幸你那叫看得上你,叫做施舍,就是这么现实,这么可悲,完事后人家拍拍屁股走人,转头即忘,而被宠幸的你却是等着恶果到来!
被宠幸后的宫女有什么恶果呢?首先,宫女作为这个制度森严的深宫中最底层的存在,被宠幸的宫女只要不是傻子,一定会把这件事藏着掖着!后宫佳丽三千何其多,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得到皇帝翻牌,倘若得知一个下贱的宫女被宠幸,羡慕嫉妒恨的嫔妃们会用各种手段,来对付这个无任何后台的宫女,轻者致残,重者直接毒打致死!
其次,倘若事情传出,皇帝也出面保护,也仅仅是人身安全得以保障,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而因为等同广而告之是皇帝的女人,出宫那是不可能的了,要一辈子在宫内低贱的活着!
最后,如果皇帝摩擦走火,还播种开花结果了,同样这个宫女不会有好下场。不要说诞下龙子就能咸鱼翻身,纯属白日做梦。历史上只有极个别的宫女成功,那也是遇到了情义皇帝和仁慈后宫,概率简直微乎其微!
结束语:本来宫女到达一定年龄即可出宫,结果就因为皇帝老儿的一时色起,从此没有了自由,看不到阳光没有名分,甚至死的悄无声息,让人唏嘘!所以,宫女只盼着安稳的呆到出宫的那一天,也不愿意被皇帝宠幸。为什么别惹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人
原因是:一.有一部分独来独往的人,是内心相当强大而且特别聪明的人,对世事有相当的见解的人,不屑与一般人来往,他认为与一般人来往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这种人是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能力超强,才华横溢的人。这种人,你是轻易别惹的人,惹则自己必受累或者受辱。二.有一部分人是心理有些问题,敏感多疑,是怀疑论者,这类人对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这类人一旦发现你惹他的时候,他犹如一个刺猬,自己缩成一个球,全身的刺对外,你会不经意间被刺伤。三.有一部分人,吃过别人的大亏,从此对人充满敌意,充满怨恨,他独来独往,沉默寡言,他极具报复性,趁人不注意时给人措手不及。如果你惹他,他会想方设法地致你于“死地”,比如电影中的特务,独来独往窥探一切,一旦发现你与他是两条道上的冤家,他必除你。四.有一些人,他内心特别阴暗,他独来独往,怕见阳光,这类人无事还要找事,他独来独往的目的是怕你知道他的一切,你惹他,他必定“灭你”。五.有一些人,天生胆小,不与人来往,比如自闭症患者。六.有一些人,他(她)精神不正常(疯子),独来独往,自言自语,你一旦惹了他,后果将不堪设想!七.有种人天生的不善交往,不善言辞,也不屑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一味的追求一种超越别人的能力与才华。这些人犹如江湖中独自创世界寻找“武林高手”并与之决斗的人,你一旦惹他,你吃不了兜着走!八.有一些人,他以前做恶多端,甚至为非作歹而犯罪,他怕别人知道他的一切,他沉默寡言,怕暴露自己,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你一旦惹他,他会亦如以前一样做恶于你!比如逃犯!九.以前受伤害,且极深,他(她)不愿被人知道,内心再次流血。你如果惹他,他必做出出格反应与举动!十.有一部分人,饱经沧桑,悟透人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不愿与世俗过多关沾,所以,独来独往,少言寡语,让心进入禅的境界!
所以,独来独往,沉默寡言的人,最好别惹他!
李世民在位期间,究竟做了什么,被少数民族成为天可汗
李世民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之后,被封为天策上将,随之建立天策府,由房玄龄、杜如晦领衔,以洛阳为基地,辐射整个山东和河南,成为长安城之外,另一个权力中心。为了防止李唐王朝的分裂,李渊果断出手,消弱秦王府的实力,在刘黑阀得到突厥支持后的叛乱,以李建成和李元吉为领袖,负责镇压,同时抽调天策府成员,或加入太子府,或调离战场,守边境,吃黄沙。武德八年,突厥入侵太原,李世民在长孙无忌的建议下,决定发动反击,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由此,李唐进入李世民时代。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六月初七,李渊宣布李世民为皇太子,下诏: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李世民执掌大权之后,迅速任命天策府成员,控制全国军政大权,说几个名气大的: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程咬金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恭为右武候大将军,高士廉、房玄龄、萧瑀为宰相,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杜如晦为兵部尚书。
网络配图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成为李唐第二任皇帝,年号贞观。
这边皇宫闹的很热闹,又是兵变,又是禅让,但是人们似乎忘了,突厥入侵的事还没搞定呢!
当时统帅突厥南下的老大,叫颉(读xie)利可汗。
这个颉利,也是启明可汗的儿子,排行老三,在他前面,还有俩哥哥,突厥人传位的习俗,和中原不一样,亲兄弟和儿子都行,谁的力量大,传给谁。
比如启明可汗传位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始毕,已经成年,掌握了庞大的军权,于是始毕作为长子,很顺利的,获得了继承权。
但是始毕可汗,做了十年老大,就死了,儿子还没冒出头,于是就传给了老二处罗,窦建德杀死宇文化及后,将俘虏的萧皇后和杨广孙子杨政道,献给了义成公主,当时义成的男人,就是处罗。
这个处罗可汗更悲剧,老大只当了一年,武德三年,处罗准备出兵中原,半路因为疽疮发作,死了,于是颉利可汗成功上位。
李世民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唐成为中原最大的政权,同时需要单独面对突厥的挑战。
刘黑阀被李世民打败后,逃往突厥,在颉利可汗的支持下,继续和李唐打架,之后就没有李世民什么事了,太子李建成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华,打败刘黑阀后,直接把他给杀了。武德九年七月,玄武门之变结束,颉利可汗亲自统帅十万骑兵,攻陷武功这个武功,不是功夫,指的是陕西咸阳底下的一个县城,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直线距离李唐都城长安,只有七十公里,骑兵两天的距离。当时,长安城的情况,李世民是基本控制住了,但是接收军队,需要时间,因为李渊和李建成的原因,长安城附近的部队,都是皇帝或者太子的人,现在大势底定,李世民需要逐步回收这些人的兵权。
网络配图
为了争取时间,李世民派遣尉迟恭,带了一支亲兵卫队死守泾阳。
尉迟恭原先跟着宋金刚,也是杰出的骑兵将领,因为出其不意,突厥的先锋被打回了家,史书记载,突厥死了一千多人,前锋主将,名字挺拗口,叫阿史德乌没啜,被擒。
这只是个小插曲,到了八月,颉利可汗联合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出兵二十万,扎营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也就一条河。
突厥,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每年都需要来中原,挑起几次战争,掠夺资源,抢点生活必需品,隋末天下大乱,这种劫掠变的更容易,直到李唐建立之后,才开始收敛。
这次颉利可汗,带着大部队,很轻松的打进边境,一路攻陷城池,没几天就到长安城下,以颉利的军事嗅觉,可以肯定李唐内部出事了。
但是从自己的老爹那辈,就遗传下来,中原人擅长使诈,讲究兵者诡道,颉利也害怕是个陷阱,就派遣部落酋长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城,去探探虚实,毕竟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矩还是知道的。
李世民呢,也不跟他客气,直接把执失思力给绑了,没放他回去,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这个执失思力还帮助唐朝,安抚周边部落,最后娶了李世民的妹妹,成为驸马,在长安定居了。
当然,执失思力愿意给李世民办事,前提就是李唐有足够的实力,而李世民的回应,就是打败颉利可汗,但不是这一次。
整个突厥时代,虽然骑兵天下无敌,但是对于攻城掠地,没有底气,而且自从隋朝之后,对中原只是流口水,出兵,也是为了,要点粮食女人,没想过占领地盘,这次也一样。
李世民亲自带队迎接了颉利,仗没打起来,当然割地赔款是免不了的,对于突厥人的要求,李世民倒很痛快,都答应了。隋朝后期,天下大乱,突厥人先后投资过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这些人在刚开始都造成过很大的影响,窦建德和王世充,甚至和李唐一样,拥有过争霸天下的机会,可惜这些人,大部分都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败将。颉利可汗很了解李世民,也专门研究过这个对手,所以看到李世民亲自带队,人数好像还很多的样子,虽然隔了条河,看的不是很仔细,但能够确定的是,李唐的内乱已经平息了。执失思力也没回来,盲目渡河攻击,不符合突厥人的作风,现在礼物已经到手,也就心满意足的回去了。这是突厥占领大唐最好的机会,之后的形势,开始了慢慢的转变。
网络配图
自隋朝以来,草原民族突厥,空前强大,但是他们的统治方式,和中原不一样。
他们以部落为单位,按照血缘区分高贵,实行的是松散的联邦制,小部落依附大部落,部落越强大,拥有的草场就越大,获得的资源也越多,打仗时,按比例,各个部落调配战士,战利品也按照这个比例分配。
从匈奴、鲜卑、柔然,再到突厥,草原上不断有新的强大的种族出现,在他们的统治下,为了生活的更好,也不断有小部落联合起来抗争。
在颉利可汗时期,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落,就准备脱离突厥,领头的,叫夷男,薛延陀部首领,薛延陀其实是薛部和延陀两个部落合并后,产生的新部落。
有人反抗,作为老大的颉利,当然不会容忍,派遣什钵苾,出兵讨伐,结果呢,什钵苾没打过,输了。
这事发生在遥远的草原,怎么知道的呢,因为史书上记载了,而李世民自从渭水之盟后,一直在关注着突厥。
那个什钵苾,是颉利的侄子,始毕可汗的儿子,也就是传说中的突利可汗,不知道名字叫“突利”的有什么特殊含义,投降中原的两任可汗,都以这个命名,什钵苾的爷爷,阿史那氏染干,之前也是叫突利可汗,隋文帝给换了封号,叫启明可汗。
李世民对付颉利的方法,偷师的是隋文帝杨坚,制造内部矛盾,支持弱小的突利可汗,还有夷男,共同反抗颉利,随着中原内部政权的稳定,国力的增强,再派遣一个上将,直捣黄龙。
这一次,对付突厥的将领,李世民选的,是李靖。
贞观三年,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联合并州都督李绩、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统帅大军十几万,分道出击突厥。
自汉武帝开始,部队深入大漠,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就是运气足够好,茫茫草原,鸟无人烟,要确保自己不会迷路的同时,还能找到对方主力,这不是兵法书上能学得到的;
其次就是,必须具备勇气和毅力,草原足够大,一路行军,又是风又是雪,没点毅力根本走不出去,好不容易碰到了对方主力,体力消耗的七七八八,没有强大的毅力和勇气,根本就连胳膊都不想抬起来。
李靖的第一战,在定襄,打败突厥骑兵之后,遇到了老熟人,就是杨广的媳妇萧皇后,以及建立后隋的杨政道,李靖在城里收拾收拾,把他们打包,送回了长安,按照史书记载,萧皇后在长安,过了几年舒心日子才去世的。时,李绩也打了胜仗,在内蒙呼和浩特附近,遭遇突厥主力,颉利可汗退守铁山。外有李唐大军,内部呢,突利和夷男,都不安分,颉利需要时间,攘内安外,于是,颉利可汗就派使者到长安,请求停战,和解,签订停战协议,这是中原使用了几百年的老法子,无非就是送点金银财宝,粮食美女什么的,几次之后,颉利也熟悉了套路。于是贞观四年二月,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和将军安修仁,远赴草原,找颉利可汗谈判。谈判的地点是突厥牙帐,仪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举行,对于这次停战,双方都很满意,颉利达到了争取时间的目的,唐俭呢,显示了大国应有的气度和威严,但是这么好的氛围,却被一个人给打破了。
网络配图
他就是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
贞观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2月的一个晚上,天已经黑了,和往常不同的是,空气中漂浮着很多小水滴,形成了大雾,能见度低,一支阵容整齐的骑兵,风驰电掣,在离营帐还有几公里的位置,开始降速。
整个过程,没有一丝噪音,显示这是一支真正的精锐骑兵。
散落在营帐周围的斥候,已经被这支骑兵给收拾了,这时候,他们慢慢的移动,就像一只捕食的狮子,静静地靠近猎物,在最适合骑兵发起冲锋的距离,骑兵将领发出了进攻的命令。
营帐中睡着千千万万的突厥子民和士兵,还有他们的主宰,颉利可汗。
因为前一天的停战谈判,突厥可汗决定,开宴会庆祝一下,此时头昏脑胀的颉利,看着混乱的营地,四处奔跑的士兵,长期的军事生涯,给了颉利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是一次致命的突袭,颉利没有犹豫,拉来一匹突厥马,慌忙逃走。
根据事后的战报,这次突袭,杀死敌人一万,十几万人成为俘虏,同时义成公主被杀,而突厥可汗颉利,在山西碛口被李绩拦截,其他部落酋长投降后,颉利被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擒往长安。
颉利可汗的叔叔,阿史那苏尼失,宣布投降,李唐疆域拓展至大漠。
颉利被俘加上东突厥投降,影响力非常深远,此后西域很多国家,开始进入大唐视野,成为李唐的附属,李世民也被尊称为“天可汗”,这个称号后来的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都有机会享用。
李靖袭击突厥牙帐,擒获颉利可汗等皇宫大臣,因为人在草原,通信不便,事先并没有征得李世民的同意,如此巨大的战功,事后仅被封为左光禄大夫,爵禄五百户。
关于历史上为什么有时游牧民族要入侵中原有藏族入侵中原的时候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