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范蠡帮助越王打败吴国,而自己是楚国人,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范蠡为什么功成身退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范蠡帮助越王打败吴国,而自己是楚国人,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
关于范蠡的生平,正史中并没有单独列传。但我们可以从一些零碎的知识中了解到,范蠡最早是以越王谋士的身份出现的。也就是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范蠡的劝告,执意要出兵攻吴,结果被吴王夫差打得差点亡国。就在越国生死存亡之际,范蠡建议越王勾践卑恭求存,向吴王道歉,以图东山再起。有过一次深刻教训的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在吴国忍辱负重地做了三年奴隶。后来,吴王认为勾践已经真心归顺自己,就将他放回了越国。谁知,这却是放虎归山。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范蠡和文种的共同辅佐下,越国日益强大。公元前484年,狂妄的吴王不听朝臣谏阻,执意出兵伐齐,得胜归来后又杀掉了骨干成员伍子胥。越王一看,机会来了,就问范蠡是否可以出兵报仇,范蠡说:“还不到时候。”第二年,范蠡看吴王率军北上会盟诸侯,便对越王说:“现在可以出兵了。”于是,越王迅速出兵攻打吴国,并抓杀了吴国太子。四年后,范蠡亲自领兵出征,将吴王牢牢困在姑苏山。当时,吴王遣使求降,希望越王念及自己当年放他一马的恩情,也放自己一命。越王便有了放他的打算,但一旁的范蠡说:“当取不取,会反受其累。”越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打消了和谈的主意,出兵一举吞灭了吴国。
在越国灭吴的整个过程中,范蠡一直都是主要的策划者,组织者。他苦心筹划20年,以卓越的军事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段传奇。关于这一段历史,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浪漫的故事。传说,范蠡寻得美女西施后命她色诱吴王,让吴王沉溺在荒淫的生活中,使其疏于政事。西施虽只是一个弱女子,但还是为国献身,完成了一出著名的“美人计”。越王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而去,私奔之处不得而知。现在,传说的真假已不可考,但可以确认的是,越国灭吴后,功勋卓著的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他深知越王是一个“可与同患,难与处安”的人,于是便驾舟出海而去,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范蠡离开越国后,乘船来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开始经商。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儿子经营产业没多久就积累家财万贯。后来,齐国国君得知范蠡有才,便邀请他做了齐国的宰相。
范蠡认为,自己经商可以赚到千金,做官能做到宰相,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达到了极致。所谓“物极必反”,再这样下去恐怕会有祸患。于是,没过多久,他便辞掉了宰相职务,散尽家财,举家迁到了一个叫“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地方。再度创业,和子孙悉心农牧,兼做经营,根据行情买卖物品,赚取差价。没过几年,他又攒下了家财巨万,富甲天下。后来,范蠡自号“陶朱公”,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大商人。在古代,商人长期处于低微的地位,所以范蠡并没有成为一个被青史“青睐”的人。但世人对这位极具魅力的“传奇人物”却一直津津乐道,如汉朝的司马迁就在《史记》中感叹道:“范蠡三次搬家,却能天下闻名。他哪一次搬家不是简简单单,但只要住下去,不久后他就一定成为当地名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复仇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辅佐勾践成就一代伟业的第一功臣范蠡不知有多少人了解?
聪明而睿智的范蠡不仅有知的慧眼,更有自知之明,应了一句老话: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如有错别字、漏字,敬请见谅。)
功成身退的典故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帮助主公创业并成功的的功臣,但是能够功成身退的却寥寥无几。这里说两个。
1、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通过十年休养,十年积聚的国策终于在二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霸主,并报了当年灭国受辱之仇。提出这个国策的有两人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他俩帮助勾践打败吴国。成功后,范蠡辞退一切职务隐居江湖,并化名陶朱公经商,富甲一方终得善终。而文种却不能审时度势,最后被勾践赐死。
2、刘邦经过五年的楚汉之争,终于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当政权稳定之后,刘邦分封功臣,当轮到张良时,刘邦欲厚厚封赏张良,可是张良却拒绝封赏,只要了一个最低的赏赐。而后又以身体原因拜辞刘邦,随后隐居山林,终得善终
范蠡为什么被称为商圣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文化。这是因为我国先民认为,万物有灵,山川草木,天上地下,空中水中,都有神灵居住。所以有山神,河神,海神,天神,地仙,树神,夜游神,城隍神,土地神,门神,灶神,药王,瘟疫神,疫病神,财神,三尸神,护法神,财神爷,等等。
我们民间供奉的财神爷主要有端木赐(即子贡,孔子的一个善于经商的学生)、范蠡(现属河南人)、管仲(今安徽颍河上游人)、白圭(今洛阳人)、关公(今山西运城人)、比干(今河南淇县人)、赵公明(终南山下赵大村人)等财神爷。
这些财神爷,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诚实守信,仗义疏财,既懂得经商之道,又都乐善好施,对钱财看得开,放得下,所以才能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和榜样。例如,赵公明家境贫寒,年青时为木材商打工,力大技精,背运木材。为人诚实守信,仗义勇为,深得工友信任。木材商十分赞赏,多次奖励。赵公明目光远大,胸怀宽广,攒下钱财以后,又从工友那里筹些钱款,自己单干,凭着勇气胆识和诚信,独立经营,因为客户信赖,很快就积累了巨额财富。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赵公明想着帮助邻里百姓,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睦乡里,所以受到远近百姓的尊敬,后人渐渐将赵公明敬为财神。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为赵公明手下所掌管四名与财富有关的小神,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而范蠡是楚国宛城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生于约公元前536年,约卒于公元前448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李斯语)
春秋末期经商风气渐渐盛行,产生了许多的有名的商人,如弦高、范蠡、子贡、白圭等。包括战国后期的吕不韦都是大商人。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治理国政,当经过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终于帮助越王勾践完成复国大业之后,范蠡深知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的人品,深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审时度势,激流勇退,弃官从商。最后带领家人迁徙到今山东定陶,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个不错的经商之地。按照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的自然原则,很快发家致富,成为天下闻名的富商巨贾。但范蠡致富后,并不是那种守财奴的人,而是知道什么该施舍钱财给亲朋故旧,什么时候该奉献给社会,仗义疏财,不为物累。目光远大,高瞻远瞩,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宗旨,从而名扬天下,成为商人效法的榜样。因此,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称之财神。
由上可见,能够作为财神爷的,绝不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却一定是懂得自然经商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将家庭家族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和谐统一的人。是乐善好施的人,是诚实守信,仗义疏财的人,是仁义礼智信具足的人。
范蠡和张良为何可以逃避功高震主的悲剧
人生最大的智慧不是知道获得的重要性,而是知道放弃的意义,拥有选择的智慧,所谓得失之间可以逆转。大多数人总是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因此得到一点东西就沾沾自喜,失去了一点利益就怨天尤人,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是最要不得。
从范蠡和张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和常人不一样的人生智慧,这也是他们能独善其身的原因所在。
放弃利益,远离纷争刘邦和勾践在封赏群臣时,范蠡和张良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放弃,一个拒绝了继续辅佐越王勾践的机会,一个拒绝了齐地的封赏,只要了一块很小的地方。他们都选择了避世,常人眼中的万户侯,在他们眼中是将军冢。
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懂得选择和放弃,放弃眼前万人羡慕的利益,就意味着放弃了他人妒忌的可能,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只是很多人并不理解其真正的意义罢了。
才高避祸,不招人妒但凡功劳大的人,最后不得善终的几个原因之一就是因功招妒,你的功劳越大,妒忌你的人就越多,他们就会不遗余力的在君主或领导面前打你的小报告。假话说的多了,就很像真话了,这就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
范蠡和张良都选择了不结党不营私,一个选择了去经商,一个选择了跟随老师黄石公修炼,远离了群臣的视野,换了个圈子从头开始,群臣没有理由去妒忌这样的人,他们反而会对自己有帮助,妒之何来?
功高避主,不触是非范蠡和张良的功劳大有目共睹,很多人和他们一样,如范蠡的好友文种,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他们为什么会不得善终呢?直接的原因是他们离君主太近了,所谓功高震主也要在身边才有体会,成天在君主眼前晃,看多了谁都烦,对于君主来讲就不是烦而是疑心。范蠡和张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功高避主,不触是非。
离君主远一点就少了是非,离群臣远一点就少了妒忌,放弃利益多一点就远离了纷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二人才能均独善其身。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文章分享结束,范蠡帮助越王打败吴国,而自己是楚国人,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和范蠡为什么功成身退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