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凌迟,其贴身侍卫偷偷安葬了仅剩的头颅,并世代为他守陵

很多朋友对于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和袁崇焕为什么被凌迟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明朝后期的抗清名将袁崇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名人,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2. 大明崇祯帝究竟该不该凌迟镇东大元帅袁崇焕
  3.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

明朝后期的抗清名将袁崇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名人,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一点都不冤,试想一下,老百姓花钱买他的肉吃,有多恨他可想而知了

崇祯一上台就提拔他,他跟崇祯吹牛,五年平辽,并削减军饷开支,崇祯以为发现了人才,于是非常信任他。

很多人说崇祯疑心重,不信任人,恰恰相反,如果崇祯真的不信任袁崇焕,袁崇焕不可能那么大权力,更不可能敢杀毛文龙了。

正常来说,皇帝控制武将,无外乎两种,一个是将领对手下的任命权,另一点就是自给自足的后勤补给了。

所以皇帝在一个地方,会设置若干同级别的副将、监军制衡,而手下的参将任命权属于皇帝,这样武将就无法建立嫡系,同时,地方上设置若干同级别的文官,对他形成牵制,防止就地获取后勤补给,

而崇祯呢?把辽东几乎所有的同级别的文官、武将都撤回去了,

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明史袁崇焕传》

《明史·袁崇焕传》:关外大将四五人,事多掣肘。后定设二人,以梅镇宁远,大寿仍驻锦州。至是,梅将解任,崇焕请合宁、锦为一镇,大寿仍驻锦州,加中军副将何可刚都督佥事,代梅驻宁远,而移蓟镇率教于关门,关内外止设二大将。因极称三人之才,谓:“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帝可之,崇焕遂留镇宁远。

崇祯给予他人事权、财权,他提拔了祖大寿等三人,体制内的官员可以利用崇祯来清除,体制外的就只有自己解决了,于是诱捕毛文龙,并且斩杀。

不说其他,就这一条就足够他凌迟的了,因为不论哪个朝代,私自斩杀一品大员,那都是毛骨悚然的,都等同谋反了。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估计被震惊了,但是,崇祯没有召回袁崇焕,而是默认了他的行为。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

杀了毛文龙,辽东就是袁崇焕一人说了算的,

如果按照这样发展下去,袁崇焕跟满清议和,就可以自立为王了。

可是,满清没同意,还给他来个“己巳之变”,兵围京“”城,袁崇焕带着祖大寿等人来救,危机解除了。

问题是,袁崇焕是带着喇嘛来的,带喇嘛好嘛?显然是跟满清议和的,看起来,袁崇焕跟秦桧有点像啊

于是袁崇焕被抓了,这个时候,崇祯发现,袁崇焕的军队,作为皇帝已经调动不了了,于是让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祖大寿把军队带走了,

很多人看历史,看到这里,就会觉得崇祯是昏君,袁崇焕太伟大了,看到袁崇焕受冤被囚,将士们都义愤填膺,说明袁崇焕在军中威望很高啊,肯定是个好人。

问题是,如果皇帝把军队给你带,你就把军队变成你的私人军队,这是什么性质的事?这典型的谋反的先兆啊。

所以,崇祯的形象一直都是秦桧那样的,一心想着议和,然后被凌迟处死。

本来袁崇焕已经被盖棺定论了,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看明史,灵光一现,觉得崇祯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于是开始给袁崇焕平反。

显然,他的平反就两个目的,证明崇祯中计了,是个昏君,第二,证明皇太极很厉害,

大明崇祯帝究竟该不该凌迟镇东大元帅袁崇焕

首先我得纠正题主的一个疏失,镇东大元帅是个什么官?有四镇将军的说法,真没有四镇元帅这官职。袁崇焕的正确官职应该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坦率说,崇祯给袁崇焕的权力很大,因为这些官职是同时任的,彼时的袁崇焕集文官、言官和武将于一身。

至于袁崇焕该不该被凌迟,个人看法是不该,因为他没有犯被凌迟的罪。《大明律》里规定的够凌迟的罪名其实很少,分别为谋反、谋大逆、杀长辈、奴仆杀主、通奸杀夫、无罪灭一门三口以上和杀人碎尸等。从现有史料来看,袁崇焕哪样都没犯,唯一沾点边的是在弘治版的《问刑条例》里有那么一句,非诏带兵入城者以谋反论。袁崇焕确实在己巳之变时请求进北京城防守清军,但崇祯没同意,他也没进去城。既然没进城就不能算是非诏带兵入城吧?他是请示了的。所以客观上说,袁崇焕确实不该被凌迟处死,除非有新的史料能显示他确实有谋反或者谋大逆的证据。刘瑾被凌迟是因为抄家时候发现了玉玺、玉带等违禁物品,进宫常拿的扇子里还藏匕首。不管是不是栽赃,起码这算证据,抄袁崇焕的家可是啥也没有的。

不过也得说袁崇焕并不是一尘不染的白莲花,他确实做了很多错事。比如矫诏杀毛文龙,毛文龙该不该杀先不论,即使该杀也的明正典刑,上岛去就给砍了,还说是崇祯让砍的。这事情办的确实有取死之道,连孙承宗都写信骂他过分了,但崇祯没有追究。现在看来领导当时不追究不一定是对你好,也可能会在某天算总账。

再有就是己巳之变中,其他边军和守备军已经向通往北京的路上集结,开始堵截清军,袁崇焕大概觉得他们碍事,就给遣散了,致使赵率教战死,清军直接冲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想起三年前袁崇焕说过的五年可平辽东,以及近三年来种种不遗余力的支持,估计心态是崩溃的。

其他林林总总的事情都不再提了,反正袁崇焕确实不是太精细的人。所以就我个人的看法,崇祯杀袁崇焕有合理性,而且也不是激情杀人,是下狱审了8个月才明正典刑的。但使用凌迟方式从现在的史料看,没有任何依据。另外袁崇焕也不是因为与后金谈合而被杀的,天启七年崇祯启用袁崇焕时,袁崇焕平辽的大原则已经和他说的很清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攻为奇,和为辅”。崇祯是知道他有议和的打算的。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

虽然《明史》是清朝人写的,但并不代表就会特意抹黑明朝,其主编者为四代帝师张廷玉,出身于“以科第世其家,四世皆为讲官”的桐城张家。

一门四杰,张廷玉为其中的佼佼者,乃清朝汉臣配享太庙唯一一人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进士,以性情温和,不屈身讨好著称,深得康熙皇帝重用,著名的《六尺巷诗》就是他写的。其母亲姚氏也是当地有名的贤妻,照顾还没发迹的丈夫和四个儿子十分得当,即使是张英做了文华殿大学士后,姚氏依旧勤俭持家,康熙皇帝就对其很赏识:“张廷玉兄弟,母交之有素,不独父训也”。

而张廷玉本人也是刚正不阿,深得雍正皇帝器重,即使做到了军机大臣、大学士后,他还是保持着一贯低调避嫌的作风,像其子张若霭在雍正十一年科举时中了探花,张廷玉却执意不让儿子享有名次,原因就是:张若霭是我儿子。即使是雍正皇帝多次劝说,张廷玉还是不许,搞到雍正最后只能把张若霭降为第四名,开除出了三甲,才算是让这位刚正的重臣勉强接受了。

所以以这样一个正直的汉人大臣来说,靠着在前朝史料中抹黑前朝皇帝和武将来取悦皇帝,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而且就算张廷玉这样做了,他在皇帝面前攒足了面子,难道民间的汉人势力会放过他吗?可张家的名声却一直享誉了一百多年,评价也是一片倒的叫好,这未免奇怪了点吧!

《郎潜纪闻初笔》——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

而且《明史》中其实并没有对明朝过于抹黑: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兄弟妻子被流放,“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这相当于说袁崇焕是真正的忠臣,是极高的评价了;前一个同样是“天下冤之”的则是千古名臣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这待遇可是连打下大明江山的蓝玉等名将都没有,反倒是出自这两位文官身上;对于皇帝,《明史》也没有过多的抹黑,造成大明由盛转衰的明英宗朱祁镇,是公认的昏庸之君,无才无能,可《明史》也没过于放大其土木堡之变、杀于谦等污点,而是写他“在位二十四,无甚稗政”(没啥大过错),还赞美他废除殉葬、释放建文帝次子,其盛德之事可让后世效法等。同样的,对爱玩的明武宗朱厚照、对暴戾恣睢的明世宗朱厚熜的评价也还算公正,只是在对四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朱翊钧,有一句“明之亡,实亡于万历”之语,虽然有点牵强,但也是还有一定道理的。

以张廷玉个人的人品,以及《明史》的记载而言,它对袁崇焕之死的记载是可信,袁崇焕确实是被凌迟处死,家人流放三千里的。

明朝档案没记载?

其实是有的,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在其著作《石匮书后集》中就明确提到袁崇焕是被凌迟的,而且其肉还被百姓分食,死状极度凄惨:

四月,磔袁崇焕于市,京师百姓争啖其肉,顷刻立尽。张岱此人出身于官宦之家,崇祯八年乡试失利,终一生不思做官,游历山水,诗词歌赋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明代范仲淹”;张岱所写《石匮书》和《石匮书后集》,分别记录了朱元璋至天启年间、崇祯年间及南明那些不入正史的边角料,可靠性比较高,可用作正史辅助,在明亡后受谷应泰邀请编纂《明史纪事本末》一书,是很重要的研究明朝历史书籍;张岱此人不喜欢做官,也不喜欢钱,为人随心所欲,明朝灭亡后隐居山中,拒绝朝廷征辟,康熙朝开设的鸿学博儒科名单里应该就有他的名字,所以他的著作自然就不存在献媚清朝帝王的可能,是可以相信的。

除此之外,根据南明弘光朝所编《崇祯实录》来看,袁崇焕是在崇祯二年被捕入狱,次年八月处死,其中并没有详细提到袁崇焕的死法:

癸亥,杀督师兵部尚书袁崇焕,处以殊死。……今特流其妻子、兄弟,余不问。

《崇祯实录》和《明史》都记载了袁崇焕的妻子、兄弟被流放的情况,不同的是《明史》明确说明是“流放三千里”,而《崇祯实录》没写明流放多少里。可是《大明律例》里写得很清楚了:

《刑律》: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及大逆谓谋毁庙卜陵及官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知而不首告官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其原因为:

《明史》所记的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两事,指的是崇祯元年,袁崇焕镇守辽东时,期间为了拖延清军进攻的时机而和皇太极私下议和,然后才把这事告诉了皇帝;以及次年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杀了违法乱纪、但同样也有尚方宝剑的皮岛都督毛文龙;崇祯口喻所记:托付不效,专事欺隐,指袁崇焕夸下海口“五年复辽”一事;市粟谋款不战,散遣援兵,指毛文龙死后,袁崇焕为了稳定其部下,向朝廷要求增加军饷,可这样还是有不少人逃跑,其中最出名者莫过于毛文龙的义子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两人可是清初四大异姓王;潜移喇嘛僧入城,指袁崇焕保卫北京勤王之时,引西藏喇嘛僧侣入城商谈,有引间谍的嫌疑。此外还有:勤王时要求率军入紫禁城驻守,朝野不从,百姓甚至认为皇太极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要里应外合拿下紫禁城了;为了解决朝廷拖欠军饷问题,袁崇焕上书要崇祯动用小金库劳军,崇祯不得已才拿出一点等。

这上面随便拿出一条都是死罪了,仅擅主和议一条,朝廷就能打袁崇焕一个“谋逆”的罪名,何况是要带兵入城,开大明以来未有之例,明朝庭连藩王带兵勤王都信不过,更别说袁崇焕这个外姓人,他要带兵入城,那大明可能就亡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史书上血淋淋的武将谋反案例屡见不鲜,崇祯自然是不敢和袁崇焕打这个赌了。

袁崇焕之死引发的连锁反应朝廷进行了一次洗牌:首辅韩爌、刑部尚书乔允升、左都御史曹于汴“引咎辞职”,大学士钱龙锡被杀,接任毛文龙的皮岛都督沈志祥投降满清,袁崇焕最得力的部下祖大寿开始背弃大明,“闻袁崇焕下狱,毁山海关出,远近大震”,给他后来投降满清埋下了伏笔,上下离心,大明雪上加霜;太监重新掌权,崇祯杀了魏忠贤后,本来已经压制住了嚣张的宦官气焰,可袁崇焕事件又让崇祯帝对武将猜忌起来,祖大寿毁关后,崇祯又开始起用太监为监军,监督前线的军队。此安排造成最严重的一个后果:天雄军卢象升,被西北闯军称为“卢阎王”,就由于监军太监高起潜的陷害(没行贿赂之事)而全军覆灭;袁崇焕被下狱之事,严重打击了各地赶来勤王的军队的士气,他们害怕重蹈袁崇焕后路,好一点的就故意出工不出力,严重的直接解散军队回家,其中最严重的山西和陕西两路,这些士兵解散后直接就加入了当时正在西北蜗居的李自成队伍,袁崇焕死的当年,正是李自成出山之时。

总之袁崇焕之死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对此造成的影响更可以说是压倒大明的一根极重的稻草。

总结:我们可以确定,袁崇焕是被凌迟处死的,不但清朝人记,就连明朝人也记,而且明朝人的记载还比清人的要残酷得多,张廷玉还算是对前朝忠臣袁崇焕有点美化了,将他和西湖三杰之一的于谦并排,明确表明袁崇焕是个忠臣、名臣和民族英雄,比起明人来要厚道不少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好了,关于袁崇焕到底是不是被凌迟据说明朝的档案里没有记载,只是明史里这样说,但明史是清人写的,又不能全信和袁崇焕为什么被凌迟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袁崇焕面对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