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需要的是修身,没有修身,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全没有用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什么意思,以及为什么先修身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什么意思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3. 上联:修身先养性,如何对下联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什么意思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解读

民惟邦本,语出《尚书》,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政得其民,源于孟子的仁政思想,意思是说施政应得民心。这两个表述体现了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礼法合治,是指将道德伦常与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治理国家。孔子强调礼治,荀子则阐述了礼法并施思想。西汉时期,董仲舒则在礼法并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德主刑辅”,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主要工具,辅之以刑罚。“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传统法律思想。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典出《贞观政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意思是治理国家,最紧要的是获得优秀的人才。治国先治吏,则强调吏治的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优先性。这两个表述分别从选任和管理两个角度阐明吏治的重要性。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意思是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正己修身,意思是加强自我修养、端正品行。这两个表述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其中前者强调以德治国,后者强调以德养身。另外,“正己修身”往往被看成是“为政以德”的一个前提。

居安思危、改易更化

居安思危,语出《左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改易更化,更化,即是改制、改革的意思。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居安思危,强调忧患意识与长远考虑,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易更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为“修齐治平”,儒家用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修己治国的思想与伦理政治观。

修身~~修养身心,以提高自己的品德;

齐家~~齐整家政,管理家庭;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致天下太平。

“修齐治平”语出《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其大意为:在古代要想使天下人都能够发扬先天固有的德性,必先从治国着手;要想治理好国家,必先齐整好卿大夫的家政;要想齐整好卿大夫的家政,必先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想修养好自身的思想品德,必先端正好自心的意念;要想端正好自心的意念,必先使意念诚实;要想使意念诚实,必先探求并得到知识;探求并得到知识的关键,在于研讨事物的规律。研讨了事物的规律,然后才能得到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了对于事物的认识,然后心意才能诚实;心意诚实,然后意念才能端正;意念端正,然后自身思想品德才能得到修养;自身思想品德得到修养,然后卿大夫的家政才能齐整;卿大夫的家政齐整,然后国家才能得到有效治理;国家得到有效治理,然后才能天下太平。

作为儒家做学问的“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指出,欲显明致德于天下之途径,应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以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之方法。

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定天下之根本。

儒家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故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形成了封建伦理政治哲学的整个体系。

南宋思想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辑为《四书章句集注》,自此,“四书”并行,成为士人必读、应举之儒家“经书”。

图片皆选自网络。

上联:修身先养性,如何对下联

上联:修身先养性;下联:做人贵真诚。

文章分享结束,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什么意思和为什么先修身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治国需要仁爱尊贤,其根本在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