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娜迦是什么意思

投稿 为什么 2023-08-24 04:56:55 -
战棋王者手游 炎之轨迹 安卓首测将近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十面娜迦是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毗湿奴为什么没有孩子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哪吒的父亲李靖明明不是皇帝,为什么别人还叫他“三太子”
  2. 释迦牟尼为什么又叫如来
  3. 十面娜迦是什么意思
  4.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

哪吒的父亲李靖明明不是皇帝,为什么别人还叫他“三太子”

相信最近刷爆大家社交软件的一定有一部动漫,那就是关于哪吒的动漫电影《哪吒·魔童降世》。笔者和大家一样一路走来,见证过一代代哪吒的发展历程,关于这一代哪吒到底如何,笔者在这儿就不多叙述了。今天我们探讨的是另一个网友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是关于哪吒被称为“三太子”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我们华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古代,“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小到最普通的称谓,大到国家的祭祀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讲究。

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封建王朝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皇帝所遵从的礼数更为严苛,在古代,皇帝所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太子。而其他儿子只能被称作皇子,更不用说王宫贵族和普通百姓了。

那么李靖一个小小的陈塘关总兵,他的儿子哪吒为何敢称作“三太子”呢?

笔者经过仔细查阅后发现,这应该还要先从他的父亲李靖身上说起。

托塔天王李靖,是《封神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历史原型的。一个为唐朝的李靖,另一个为毗沙门天王。

在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

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所以在唐朝时,唐玄宗封毗沙门天王为战神。而李靖,在《唐书》有传,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官拜西本军将奉祀,称唐时名将第一,在历代名将中能与韩信并提。

而且李靖生前战功无数,特别以后期外战尤为突出,长期镇守唐王朝北门,他死后逐渐被军中供奉成为战神。

所以经过民间也一番加工艺术化之后,一代托塔天王李靖就此诞生。

哪吒作为毗沙门天王的三儿子,本来就是叫哪咤,在本土化之后就成为了李靖的儿子李哪吒了。

大家可能会问,就算他父亲是天王,可天王又不是皇帝,他凭什么称为三太子?

大家可不要忘了,《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商朝,在这个时期并没有“皇帝”这个称谓。在秦始皇以前,那时候的皇帝叫“天子”,天子的嫡长子做为储君的人选,被称为“太子”。

太,指大,年龄长者,“太子”即是嫡长子。诸侯和藩王的长子这时可以称“太子”,也可以称“世子”,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称谓。这时“太子”又可以是嫡子的统称,前面加序号以区分年龄大小,比如“大太子”、“二太子”等,依次类推。

到了汉朝,称谓才有了准确区分,为了强调皇室的身份和尊贵,因此划分出等级,与诸侯的嫡子区分开来。只有皇室继承人才可以叫做“太子”,以显其独一无二的尊贵身份,其他诸侯和藩王的儿子只能叫“世子”,是比“太子”低一级的身份。如果诸侯的儿子叫“太子”,则是冒犯了皇家尊严,轻者治过失之罪,重者以谋反罪论处。

阶级在汉朝正式分化,等级制度正式明确。而哪吒的老爹是李靖,是手握兵权的陈塘关总兵,是有实权的一方诸侯,在商朝时其嫡子自然可以称“太子”,因为这时“太子”就是嫡子的代称,并没有划分等级之说,要与皇室继承人区分开来以显皇室独有的尊贵和尊严。

所以哪吒被称为“三太子”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神话故事中,陈塘关总兵李靖的殷夫人怀胎三年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忽然光芒四射,李靖大惊之下用宝剑劈砍,却从中跳出一个男孩。李靖闷闷不乐,一位名叫太乙真人的道长却来贺喜,为孩儿取名哪吒,收为徒弟,当场赠他两件宝物:乾坤圈和浑天绫。七年后的一天,七岁的哪吒来到东海游玩,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去海边强抢童男童女。

这时,哪吒见义勇为,用乾坤圈打死夜叉,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龙王去天宫告状,途中又被哪吒打得半死。于是,东海龙王请来三位兄弟,共商报复之计。第二天,四海龙王带领水兵水将兴风作浪,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才肯收兵。

哪吒想要反击,遭到李靖的阻拦,并收去哪吒的两件法宝。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挺身而出,悲愤自刎。事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而敖丙被称为“龙宫三太子”,传说太乙真人为哪吒塑身时曾把敖丙的灵魂加了进去,所以哪吒也被称为“三太子”。

而且笔者在多方查阅后,《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也是非常复杂的。

他是由两位人物的故事糅合而成的,一个就是本尊哪吒,我们熟悉的哪吒故事中,“托塔天王之子”的身世、东海杀龙、箭射石矶之子、割骨还父、莲花化身的典故都处于这个版本的哪吒太子。

而另一个原型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的“太岁殷元帅”。“正名金哪吒,又名殷郊”——这位太岁殷元帅的大名,也叫哪吒!而生为肉球,被一剑劈开而降生、拜师真人、后助武王伐纣、拜为元帅等故事,却是出自这位金哪吒的事迹。

而这位金哪吒的父亲,就是商纣王,其母即是正宫姜皇后,所以这位哪吒才是根正苗红如假包换的“太子”啊。

一般认为,许仲琳在写《封神演义》时有意将李哪吒与殷郊两个人物进行了融合与再分割。而实际上,早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之前,这两个形象就很可能已经融合过一轮了,一个李哪吒,一个金哪吒的重名,应该不是巧合。许仲琳有意地避免了以子伐父的剧情,而把殷郊大部分的故事情节都安给了李哪吒,把殷郊的人设拉出来重写了一遍,而把武王帐下元帅改写成了托塔天王李靖之子李哪吒——这也就是现在大部分群众眼中的完整的“哪吒”形象。

至于毗沙门天王第三子的故事,究竟是如何和商纣王之子殷郊的形象搅合到一起去的,何时最开始融合的,恐怕已不可考。

从这个角度上,换一个思路,也许“哪吒太子”的称号本就是因为——人家就是纣王之子,本来就是太子呢?

或许是在之后人物形象的不断演化、变迁中,这个“太子”名号才转落到了同名哪吒的托塔天王三子身上呢?

这也仅仅为笔者的一种猜测。

最后笔者看来,这可能是戏曲、小说、演义创作中的一种写法。纵观我国文学史,这种手法也是层出不穷,如《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子关平(住:史料记载中为亲生儿子)也被称太子;泰山神的儿子泰山三郎,代入小说《封神演义》里是黄天化的封号,炳灵公,也叫炳灵太子;清末戏剧大家也称呼二郎神为金花太子。

此外太子很可能是只是一种称谓,泛指年轻的仙二代。

还有就是老百姓对神仙朴素的敬畏崇拜之情,认为男神仙厉害的就是“大帝”,女神仙厉害的就是“娘娘”,年轻的神仙厉害的就是“太子”,小孩子厉害的就是“童子”,之所以这样称呼,可能是因为古代百姓认为神仙非常厉害,所以就用凡人中最厉害的称呼来叫神仙了吧。

综合上述的历史因素和小说特有的写作手法,我们不难推断出哪吒被称作为三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释迦牟尼为什么又叫如来

佛教源于古印度,但其发源地属于今天的尼泊尔境内。

它的创始人乔达摩属于释迦族人,牟尼的意思是隐修者,因此就很自然的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出生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也就是我国的春秋时期。他的家境非常好,出生于王室,他的父亲净汉王对他有很高的期望,也希望他可以继承王位。但是他的母亲在他出身不久后便去世了,所以他从小由他的姨母抚养长大。

这个人天资聪慧,知识也很渊博,使他养成了一个善于沉思的习惯。在他幼年时期,他周围的很多事情都引起他的思考,他看着在烈日下农耕的人,拖着大量工具犁地的牛,因亲人去世痛苦的人,便想着怎样才能帮人们解决痛苦。

然而,他从小读的书并不能帮他解决这些问题,他决定放弃王位准备出家。

他经历苦行生活六年之久,然而一无所获,最终他一个人走到一棵树下,盘坐下来,闭眼思索,最终顿悟成佛。

关于他真正成佛的年龄,说法也不一,有的人认为是三十岁,也有人认为是三十五岁。关于他成佛的地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菩提场,那颗树也被人们称为菩提树。

但他事业后期却是很不顺利,不幸的事情接踵而来。一是在他晚年,他手下已经有许多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他的堂弟提婆达多,走上了和他对立的一面。

二是当时释迦族被敌国吞并,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为了保命,他逃到了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在他将死之际,他还想回到故乡迦毗罗卫看看,然而在返回的途中不幸去世了。

在他死后,他被人们称为佛陀,中国人尊称他为如来佛祖。

“如来”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所以任何的佛都可以被称为“如来”,音译过来就是多陀阿伽,汉语“如来”通俗的讲就是像来了一样,无时无刻都在,他也是无处不在的一种真实存在。

如来只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为何人们偏偏把释迦牟尼叫如来佛呢?

首先是在中国神话故事中,佛教的最高领导者被叫如来佛,因此他就自然而然被称为如来佛。

其次是与如来这个词真正包含的意义有关,《金刚经》里面就有释迦牟尼和菩提长老的对话,这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部佛经,其中里面就谈到了如来的真正含义。“如”是指佛陀是为解救凡人而来,是静态的,而“来”才是动态的,意味着成佛之后是动静不分的,佛陀就是为了解救普度众生而来,所以才被称为如来。

但如来并不只是对释迦牟尼一个人的尊称,还有阿弥陀佛等人,他们之间都是平等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虽然我们更习惯将释迦牟尼称为如来佛,但这种说法并不精确。

不管是如来还是佛,都是对佛的一种通称,二者实为一个意思。但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为何还要坚持呢?

一个原因是因为释迦牟尼这个名字读起来比较拗口,而且在中国人的心中,他就是如来佛祖,长期以往,这种叫法就流传下来。

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名著《西游记》的影响,在书中把他称为如来佛祖,众所周知,这本书影响太深远了。

总的来说,释迦牟尼被称作是因为国人的习惯,但不管怎样,佛教的教义本身就是一心向佛,人人平等,他对人类世界的意义是无价的。

相比之下,人们对他称谓的变化演绎,也就显得无比渺小。

十面娜迦是什么意思

十面娜迦是指有十张面孔的娜迦或者是有十个头的娜迦。

龙蛇/蛇神Naga,国内通译“那迦”,“娜迦”的写法似乎稍微有些性别偏向(笑)。毕竟那迦是一个神话种族的统称,族中有男又有女,在印度神话中有名的那迦好似也是男性居多。

印度神话中,几乎所有种族的始祖都是仙人迦叶波,那迦族也如此。迦叶波娶生主达刹的十三个女儿为妻,迦德卢生下的一千个孩子统称那迦,毗娜达生有曙光和迦楼罗两个孩子。后来在众神与阿修罗搅乳海时,海中出现一匹骏马,这两姐妹为骏马尾巴的颜色打赌,迦德卢赌黑色,毗娜达赌白色,输了的人将成为另一人的奴仆,迦德卢让自己的孩子——那迦们帮她作弊,众那迦伏在骏马的尾巴上,让马尾看起来是黑色。于是毗娜达认输成为了迦德卢的女仆,迦楼罗为解放母亲,在毗湿奴的指点下取来长生甘露做交换,迦楼罗先忽悠那迦们释放了母亲,又趁那迦们不注意取走了甘露,那迦们不甘心,反复舔舐放置过甘露的草地,直舔到舌尖裂成两半。

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

我发现很多人不了解远古时期“人首蛇身”的文化含义,张口就是一阵乱吹,最后是绕晕了自己也糊涂了别人,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吧,“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

三皇治世

三皇治世,这时三皇并不是指代具体的人物,是指那些踩着时代的潮流愉快地洗了个澡,然后带着人们过上好日子的远祖们,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表达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并没有落下丝毫的文字记载,没法记啊,文字还没造出来呢。

司马迁自然不能张口就从三皇开始,只能从五帝说起,不然《史记》就成了本神话小说了,但文化传承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的,一定有其沉淀和内敛。

这好比种菜,等到地面上冒出了青苗,我们才知道这不是块荒地,至于种的什么,什么时候种的,这只有播种的人才知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通过秦博士之口说出了三皇来展示这种文化沉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泰皇即是人皇,继天皇、地皇后第三代治世领袖。

天皇、地皇属于神祇人物及传说,但人皇可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世统治者,王绾、李斯等人皆说“泰皇最贵”,这明显是在借人皇的身份来给秦始皇长脸,塑造秦始皇的威信和民间信仰。

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了第三代治世领袖人皇的来历,“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大白话的意思是说,有九个兄弟,他们各自建都城管辖一方,成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部落首领,带领族人对抗灾害和猛兽,为人类生存谋得了安身之地,因此被选为人皇。九地呢,便是九州,这就是人皇定九州的来历。

晋王嘉曾在《拾遗记》中提及,“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

人皇龙身九头,乃是兄弟九人,那么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就可以理解为十三位(任)、十一位(任)杰出的部落首领(或兄弟)。既然“皆是龙身”,那么龙就已经成为了图腾和信仰,显然传承文化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种子,而是长出了地面冒出了新芽,这种变化就是后人对远祖们的功绩的重整,树立信仰的开始,于是三皇出现了具体的指代人物。

三皇具体化

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偏僻的地方散心,晒着阳光,呼吸着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烦恼慢慢散去,你突然发现背后悄悄潜来了一只猛兽!

你希望是一只饿得发疯的老虎还是一头瞎转悠的熊胖子呢?

你手无寸铁,周围无人,该怎么办?你第一时间是不是希望自己是武松?或者希望老天给你一份运气,那野兽没看见你离去?

如果没有其他的保护装备,即使在当今,在野兽的强大的本能面前,我们也显得非常弱小,再把时间放到远古去,你就该知道当时的人们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的绝望,这时出现各种信仰也就不奇怪了。

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那时都成为了人们敬畏的力量和信仰,华胥氏,始祖母,“蛇身人首,有圣德”,“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大人便是指雷神;再比如炎帝,乃是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在远古时代,人类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各种野兽的侵袭,人口增长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着部落的发展壮大,更直接关系着部落的存亡,因此生育崇拜便诞生了。

人口增长主要靠生育,关系着部落存亡,因此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的动物也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蛇温和不具攻击性,并且一胎多生,非常契合人们壮大人口的期望,蛇便成为了部落图腾,象征着强大的生育能力和无上权威,专属部落女首领,这就是“人首蛇身”的由来。

你可能会露齿一笑:哥们,解释下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伏羲?

这就跟信仰有关了,当信仰成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动力,三皇便具体为原始社会时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踏着时代潮流洗澡的远祖,他们可不得了,突然就让时代迈了一大步,他们就是天皇燧人氏、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

龙图腾

钻木取火,不仅达到了防寒取暖、驱赶野兽的原始目的,并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饮食习惯的改变最终促成了人类体制的提高,大大提高了人类在大自然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这是燧人氏。

如果说燧人氏是在顺应自然时做出了改变,那么神农氏就是全面主动改造了自然,“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从农业与医学两面下手,神农氏不仅转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利局面,更是以药草大大延长了族人的寿命,从而为人类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受神迹而孕育,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局面,其实是原始部落近亲婚姻制度造成的乱象,在这种群婚制度下,很容易出现患有重大疾病和缺陷的孩子,并造成早夭的严重后果,伏羲氏由此改进了婚姻制度。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实行的是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动植物、居所、官职等为姓,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用现在的话说,伏羲氏通过嫁娶手段主动干预了族人基因的恶化。

我们知道蛇是远古象征生育的崇拜图腾,虽然伏羲氏实行了对偶制,但并不会否认这种信仰,由此创造出了龙图腾,还是以蛇本体为基础,加上了各个部落崇拜的图腾,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象征着团结、平等、尊贵。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是误解!

女娲是“人首蛇身”没问题,因为蛇身象征强大的繁殖能力!在《说文解字》中对女娲的解释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其中的“化”,即孕育,所以蛇身其实就是信仰和崇拜的图腾。

伏羲的“蛇身”其实应该是“龙身”,鳞片会比蛇鳞大一点,象征部落的团结和平等精神,所以《拾遗记》才将天、地、人皇说成“皆龙身",正如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赋中所说的区别,“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这便是龙图腾的由来,以区分龙身、蛇身,女为尊的局面正在向男女平等转变,母系社会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含义

对于伏羲女娲交尾图这个叫法我感觉到很无语,叫龙蛇嫁娶图不行吗?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的形象一般会有两种,有不同的故事来源和寓意。

1、伏羲女娲手执草扇

这个造型来源于《独异志》中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伏羲与女娲居住于昆仑山,这时天地只有他们两人,也没有婚姻伦理概念。为了延续人口,兄妹商议成为夫妻,女娲面子薄,羞得不行,而伏羲也觉得周身不对劲,始终觉得兄妹成亲怪怪的,最后两人决定让天意来决定。两人登上昆仑,点燃两堆篝火,对上天祷告道:如果上天准许他们成婚,那么就让篝火的烟雾汇合在一起;如果反对,就让烟雾各自消散消散。话语刚落,两处烟雾便融合了在一起,于是两人成为了夫妻,开始生儿育女。

兄妹成亲,毕竟有违礼法,所以兄妹“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来遮羞,这些造型在多处壁画、砖画、绢画中出现,并且在长沙楚帛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2、伏羲女娲手执规矩

在古史故事中,伏羲为伏羲氏族l首领(天皇),女娲乃是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在女娲十六岁时,伏羲以精致的狐皮作为聘礼求婚,成婚后两人居住在凤州。

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留守凤州,后来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汝阳),统领中州。伏羲去世后,氏族联盟推举女娲为帝,帝号女皇。

女娲任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后来共工欲自立为帝反叛,女娲大怒,下令火正祝融讨伐,双方大战后,共工不敌向西败逃。伏羲女娲氏时期便是被称为九兄弟定鼎九州的“九头纪”时期。

伏羲女娲造像便呼应着这个时代的变化。

伏羲居左龙身,女娲居右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象征婚姻对偶制。二人上方是代表太阳的日轮,下方是代表月亮的月轮,既呼应“天圆地方”的天体之说,也代表阴阳的相辅相成,周围则是伏羲所观的星象,构成四季变换时间的节点。“人首蛇身”着重强调的是婚姻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女媒,因置婚姻”,其实已经在向礼制转换,而伏羲的龙身也在说明男性地位的提高,正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这两种造型其实对应着原始社会婚姻的变化过程,第一种是部落最早的近亲结婚,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结果,孩子通常被认为是神迹的子女;当伏羲与女娲制定对偶制后,实行聘礼制,目的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给后代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就初步建立了伦理礼制,因此两人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始祖形象。

我们知道,出于对蛇生育能力的崇拜,人们朴素的认知将女娲塑造为“人首蛇身”的创世神,后来伏羲因制定婚姻制度也获得了“人首龙身”的待遇,实际上是提高了男性的地方,处于母系社会正向父系社会过渡中男女暂时平等时期;当炎帝被塑造为“人身牛首”的首领,恢复了人身的本质,这并不是代表炎帝就不如前人的功绩,而是以代表部落的牛图腾来区分尊贵,也就代表着正式进入了父系社会,信仰也就随之转变,所以我才说“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

(图片均来自网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不只是套皮 东方泡泡龙 是个有示范意义的联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