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第三类法庭海怡的孩子是谁和贾樟柯为什么没有孩子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了
首先,既然是电影,那就看银幕上的最刺激最逼真。
你想想,一个战争场面或者太空场景,在手机或者电脑或者电视机上看有意思吗?
其次,现在人们住在各自密封的房子里,多少有些孤独,尤其那些外向的喜欢热闹的人,大妈就跳广场舞,年轻人就去电影院看大片。
第三,有些大片,手机、电脑电视机上是看不到的。
所以,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也是不同的。
第三类法庭海怡的孩子是谁
海怡肚子里的孩子是马中宝的,明知道马中宝心里只爱韦海怡,却依然在马中宝痴呆以后,细心地照顾他。
马中宝没有和她结婚,却选择用生命去救赎韦海怡,换作是我,我大概这辈子也不想见到马中宝了。
到最后,阿诺虽然陪伴在马中宝身边,但我想,她依然羡慕着韦海怡。
海怡与中宝同被送往医院急救,海怡小产,中宝则昏迷不醒。海怡痛失胎儿,神智更乱,认定是中宝害他,不相信他昏迷不醒,要闯进病房,予诺阻止。
两个昔日好友互相对峙,被新闻界拍下照片报导。海怡召开记者会﹐否认中宝自杀,且宣布与他即将举行婚礼,记者指责海怡编造事实,海怡将记者赶走,记者会不欢而散。海怡发现中宝自杀前改写《青蛙与蝎子》故事的结局的手稿,心内大受打击,翌日将它在天地头版上刊出。
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你看懂了吗,这部电影要告诉我们什么
都说生活不是王家卫更像贾樟柯,贾樟柯的电影描写手法和王家卫同样朴实、细腻,但他的每部电影都在探讨中国社会的问题和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山河故人》也不例外!影片从头到尾想要讲的,也就是人在时间和空间交替轮回里的无可奈何。
当时电影院看完《山河故人》,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小鲜肉董子健和张艾嘉所呈现的忘年恋和叶倩文演唱的片中插曲《珍重》。然而最近再看一遍,才看懂了贾科长对时间的回眸和致敬,而我,将叶倩文的《珍重》一周内听了几十遍!
电影以时间为轴,分三段。第一部分讲的是女主角沈涛和生意人张晋生以及矿工梁子的三角恋,那是1999年;第二部分时间上来到了2014年,探讨的是已经和丈夫离婚的女主和儿子张到乐之间的母子情;第三部分则讲述了2025年张到乐和自己汉语教师的一段忘年恋。
影片中的感情线变转得很快,而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随着时间流逝和空间的变换,没有一个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女主沈涛年轻时她不知道自己爱的是谁,中年以后和时代脱节,失去了儿子的抚养权,老了之后见不到孩子,也没有了亲人;张晋生纵有家财万贯,到老身边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和唯一的儿子交谈还得用谷歌翻译;儿子张到乐作为一个中国人他不会说汉语,喜欢上了年龄可以做自己母亲的汉语老师,母亲的模样也模糊得一点影子没有,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
那些与时代有关的变迁、别离、逃避、出走甚至死亡,从1999到2025,从汾阳到太原,从太原到澳洲。人与人、人与故土、人与时间的情感。在恍若隔世的跳跃着的时光中,电影带给我们感动与思考:关于婚姻,关于亲情,关于爱情,关于时间与空间,关于牵挂与别离。
影片中,女主送儿子准备出国的儿子回省城,平时都坐飞机的儿子问妈妈为啥座绿皮车,不舍儿子的妈妈回答:因为绿皮车慢。随着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我们之间距离看似越来越近,但情感的交流却渐行渐远。试想从前一个没有手机的年代,恋人间会因为一封带着牵挂与等待的信而幸福不已;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家人间却很少因为能够坐在一桌吃饭而激动欢喜。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珍重的是眼前人,别等一切成为追忆。
如何评价贾樟柯执导的电影《山河故人》
2014年,贾樟柯44岁,「站在人生的中间点」,他开始处理大时间跨度里的生命经验。
三段故事横跨26年,涵盖「过去(1999年)—现在(2014年)—未来(2025年)」——当时间被无情拉长,人生也就躲不开「生老病死」。
所以《山河故人》里除了「生」之欢愉(第一段:年轻男女跳舞、恋爱;第二段:道乐的出生),还有「老」(第三段中的张晋生、涛和Mia)、病(第二段中的梁子)、死(第二段:父亲的去世)。
同样的,当时间被拉长,甚至延伸到了未来,我们也获得了一种角度来反观当下。
涛的人生有两次重要选择:
未婚时,在张晋生和梁子之间选择了张晋生;离婚时,放弃了道乐的抚养权(因为张晋生在上海,经济实力也是她比不了的)。第一个选择无可厚非,毕竟两个男人相比,张晋生明显更加主动、浪漫,也有成功人士的自信,后来的离婚也属「生之无常」,绝不是「一个拜金女的报应」。
第二个选择,当下来看也很正常——经济实力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和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是也都这么考虑问题的么?
可是十几年后的结果呢?头发花白的涛孤独地守着大房子,同时南半球的前夫和孩子也饱受着语言和代沟的双重隔阂——这就是我们要的家庭关系么?
移民家庭两代人之间语言不通,是贾樟柯在海外宣传《天注定》时的亲身经历,他震惊地发现,那些「移二代」孩子们不仅不会说方言,甚至连中文都忘记了。
虽然时间和地域跨度前所未有的大,《山河故人》还是延续了贾樟柯的纪录美学,在剧情进行的同时,使用了很多自己在1999年和2014年拍摄的纪录片素材,重现「无法再造的时代气味」——同样的手法我们在今年上映的《江湖儿女》里也能看到。
《山河故人》也是贾樟柯电影里情感浓度最高的,或许他是在提醒我们:身处中国这辆高速行驶的经济列车上,当经济尺度拥有吞噬一切的力量时,我们是否应该给情感保留一些空间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