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的知识,包括陈玄礼为什么杀杨国忠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
  2. 陈玄礼逼死了唐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为何事后没有被贬反而得到重用
  3. 马嵬驿之变,参与逼杀杨玉环的陈玄礼后来遭到秋后算账没
  4.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

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军逼死,但直到唐玄宗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对陈玄礼极为信任,由此可见,其中大有隐情。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诚并没有变,只是马嵬坡事件背后的黑幕或者说阴谋太深沉。

一、马嵬坡兵变前后的故事简说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攻下了洛阳城。安禄山坐镇洛阳,其军队与哥舒翰的唐军在潼关相持。据说,宰相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谋害他,因此向唐玄宗进谗言,强迫哥舒翰出兵平乱。哥舒翰在河南灵宝附近大败于安禄山叛军,潼关失守。

得到这个消息,玄宗仓皇出逃(偷偷打开延秋门出逃),身边只有几个大臣、高力士、皇子、皇孙以及陈玄礼和他统领的禁军,其他人一概被丢在了长安。第二天,得知玄宗逃跑后,唐朝西京留守主动向安禄山献降。

玄宗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附近),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据说禁军统领陈玄礼等人面对士兵不可控制的情绪,向太子李亨请命,要杀掉杨国忠及杨家的人(贵妃的姐妹)来负责,太子却犹豫不决。

正巧,一伙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述说没有饭吃。于是禁军哗变,都说杨国忠和吐蕃人合谋反叛,于是宰掉了杨国忠,还几乎将玄宗身边的大臣杀尽(只有宰相韦见素父子勉强活了下来)。贵妃的姐妹、外甥们也都被杀掉。

高力士向玄宗报告了兵变的消息,而陈玄礼率领禁军,逼迫玄宗要杀掉贵妃。玄宗不得已,下令赐贵妃自尽。

贵妃死后,乱军的情绪才稍微安定,大家都不想跟随玄宗逃往蜀地,但玄宗坚持要去。这时候,发生了当地老百姓遮留太子李亨的事件,太子在他儿子的拥护下,背离了玄宗,独自北上,后来在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玄宗不得已,只能自己去蜀地。

二、在马嵬坡兵变中,这些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很不清楚

说起来,资治通鉴把马嵬坡描写得很细,但原始资料呢,其实应该都是唐肃宗李亨即位后的说辞。李亨实际干了件危机时候背弃他老爹的事件,却被描述为受万民群臣所请。然后,有了他在灵武自立为帝的事件。

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的关系其实很微妙,首先,唐玄宗应该算是个有作为的明君(安史之乱前),但却不是个好老爹。玄宗曾经因为猜忌,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前太子李瑛等三人)。玄宗立李亨为太子,不是因为他多喜欢这个儿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儿子看起来老实,而且年龄居大。但玄宗却放纵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太子的攻击,搞得李亨战战兢兢,甚至因为牵扯他的两件大案而两次离婚。

这样的李亨,难道仅仅只是在马嵬坡兵变中,扮演着陈玄礼阴谋的知情者的角色吗?何况,这件事还牵扯到后来被认为是极坏的大宦官李辅国(他此时可是李亨的亲信)。很多人怀疑,兵变的幕后主使,实际上是太子李亨。

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从激发士兵的怨气,到李亨的政敌杨国忠及杨家成为靶子、再到二十个吐蕃使者莫名其妙的出现(玄宗出逃连亲人都带不完,这些吐蕃人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突然出现去拦唐朝宰相?)、再到士兵哗变、玄宗身边亲信大臣被杀、再到百姓遮留太子、太子和玄宗分道扬镳,这一切若说完全没有预谋,倒真是太巧。

三、马嵬坡背后的无间道,陈玄礼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先说一句,陈玄礼和高力士二人一生都忠于唐玄宗,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唐玄宗靠政变,灭了韦后而夺权,陈玄礼就是主要参与者。玄宗的从龙旧臣,能够活到最后,始终得到玄宗信任的,就是陈玄礼。后来,玄宗在长安被收复后回到京城,依旧让陈玄礼负责他的警卫(此时,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了)。但唐肃宗和李辅国等人显然对玄宗还不放心,于是发生了李辅国强迫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内的移宫事件,李辅国极为凶横,差点没把玄宗给吓死。与此同时,唐肃宗把他老爹最信任的两个人,高力士和陈玄礼,一个调走、一个强迫退休。唐肃宗为什么这么忌惮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绝对忠臣于玄宗。

那陈玄礼为什么又要在马嵬坡逼迫玄宗,还要杀掉贵妃呢?

这个就只能是猜测了,但星火辰的猜测一定是符合逻辑的。

估计吧,李亨的原本想法,不但要通过乱兵杀掉政敌、以及玄宗身边重臣,而且还要让乱兵逼迫玄宗退位,但玄宗身边毕竟有禁军,这些人是受陈玄礼统领的。陈玄礼虽然在禁军中有威望,但这些禁军是跟着玄宗仓促出逃的,连家人的生死他们都管不着(要知道安禄山的叛军快入长安),禁军的怨气绝不是陈玄礼一人能压住的。李亨大概通过李辅国等人激发禁军的怨气,撒播谣言,让陈玄礼也觉得禁军要造反了。于是,陈玄礼不得不考虑禁军们的想法,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免激发反叛,于是有了陈玄礼向太子请求诛杀杨国忠的事情(此事也可以没有,不影响李亨的计划)。本来吧,陈玄礼已经逐渐控制住士兵们的情绪,可被李亨安排的一伙吐蕃使者堂而皇之的出现,一下子激发了乱兵的情绪(乱兵中多半有李亨安插的人),于是叛乱发生了,陈玄礼也无法控制。杨国忠等人被杀不说,乱兵要求一定要处死杨贵妃。陈玄礼只得向玄宗请愿,杀死了贵妃。本来吧,李亨想通过禁军的哗变,逼迫一意要逃亡蜀地的玄宗向他禅位(因为禁军不想逃往蜀地,想回去找他们的家人,但玄宗不敢回去面对安禄山叛军,李亨正好可以利用人心,塑造他愿意光复天下的形象,迫玄宗退位)。哪里知道呢,陈玄礼似乎看出了太子的野心,于是在杀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而且还暂时安抚了禁军,让他们跟随玄宗入蜀。这样,李亨大失所望,于是再出一计,脱离玄宗而自行北上,后来自立。

在这个事件中,陈玄礼不但无过,其实有功,因此玄宗对他的信任始终不改。

但唐肃宗登基后,玄宗已经失势,很多真相恐怕再难曝露出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陈玄礼逼死了唐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为何事后没有被贬反而得到重用

其实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陈玄礼就已经叛变了。他过去是唐玄宗的首席保镖,统领一帮护卫保护唐玄宗的安危,可是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已经投靠了太子李亨。

唐朝父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常有太子造反的事情发生。

唐朝是一个比较神奇的朝代,因为从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后,几乎每一代都存在太子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这才得到了皇位。 所以他的儿子李承乾也想依样画葫芦,在唐太宗还活着的时候,便联络了侯君集杜正伦等人,发动了政变,结果兵败被杀。 李治死的早,所以儿子没能泛起大浪。可是到了武则天时期,唐睿宗李旦在张柬之的拥护下,架空了武则天,成功升任皇帝。 唐睿宗屁股还没坐热,他儿子李隆基就想早点做皇帝了,所以一脚将他老爸踢上了太上皇的位置,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唐玄宗。

所以唐玄宗自己知道皇位的吸引力,即使是父子也会反目成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个人只不过有一点谋反的嫌疑,尚未查证之下,就被唐玄宗全部杀掉。可见唐朝皇族父子之间的芥蒂有多深。

为了压制太子李亨的权势,唐玄宗故意提拔安禄山。

很多人是想不通这个问题的,但是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哪有提拔别人,来防备自己所立的太子的呢?唐玄宗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太子李亨的势力现在越来越大,有可能会影响到皇权。

而唐玄宗当时岁数还不算太老,所以唐玄宗便开始扶植安禄山的力量,不断给安禄山加官进爵,以此来抵抗太子李亨。唐玄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李亨放老实一点,这种权谋之术,本来就是帝王必备手段,可是唐玄宗玩砸了。

他没想到反倒是安禄山强大到威胁到了皇权。事情办砸了他只能依靠太子李亨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的太子对唐玄宗早就心灰意冷。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过去还是他弟弟寿王李瑁的妻子,所以李亨知道,在帝王之家是不存在什么亲情的。

李亨早就想要推翻唐玄宗,陈玄礼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唐玄宗投靠李亨,这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一件事。人家本来对你就有意见,你不仅杀了自己三个儿子,还将儿子的妻子抢来给自己做了贵妃,这是个人干的事儿吗?所以李亨对唐玄宗过去是又恨又怕,现在除了恨已经没有怕了。

所以李亨自然要推翻唐玄宗,而唐玄宗身边的陈玄礼是最需要拉拢的对象。陈玄礼作为唐玄宗的护卫,多年来兢兢业业,是很难攻克的对象。我们现在不知道李亨和陈玄礼达成了怎样的条件,反正陈玄礼是投靠了李亨这一边。

在陈玄礼的策动之下,士兵们强行杀掉了宰相杨国忠和杨家的几个姐妹,还逼着唐玄宗杀掉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否则的话,这些士兵就不会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整件事其实都是李亨在策划,陈玄礼在实施,唐玄宗已经成为了丧家之犬。

李亨成为唐肃宗,陈玄礼是其安插在晚年唐玄宗身边的间谍。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提前上位,成为唐肃宗。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做了45年皇帝以后,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已经不是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了,所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唐肃宗对这位父亲可是防备森严,我们知道了陈玄礼在经历了马嵬坡事件之后,依旧跟随在唐玄宗身边。

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旧唐书》

按照道理唐玄宗应该对他弃而不用,因为是他主导杀死了杨贵妃。可是唐玄宗依旧让陈玄礼留在自己身边,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陈玄礼是唐肃宗派来的间谍。马嵬坡事件发生的时候,陈玄礼本人就已经成为了唐肃宗的人,如果他真的是唐玄宗的人,那在唐肃宗登基以后,是绝对不会将他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留在唐玄宗身边的。

陈玄礼并未受到什么重用,晚年或因为内疚忧郁而死。

陈玄礼跟着唐玄宗回到长安以后,其实并未受到什么重用,他依旧还是唐玄宗身边的保镖头子,只不过是加封了一个蔡国公。

他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按照唐肃宗的要求,看住唐玄宗。谁都知道唐玄宗已经不得人心,所以现在真正的大靠山应该是唐肃宗。

而唐肃宗一直在防备唐玄宗复辟,所以陈玄礼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陈玄礼真的跟唐玄宗一条心的话,或许唐玄宗还真的能够夺回权力,毕竟陈玄礼手里是有军权的。

三载二月,肃宗与群臣奉上皇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帝。乾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甘露殿。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浸不自怿。---《旧唐书》

到了晚年的陈玄礼,看到唐玄宗犹如被囚禁的状态,内心非常不好受。他不是帝王之家的人,所以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可以对父亲如此残忍。

眼看着唐玄宗日渐苍老,一次次受到内心的谴责以后,陈玄礼决定退休不干了。退休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总结:陈玄礼只是唐肃宗的一颗棋子而已。

在陈玄礼看来,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士兵们一个个离家出走,家人全都陷落长安,沦为安禄山反贼的刀下亡魂。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所以士兵们自然是对唐玄宗心灰意冷。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可以把这些人带回家,自然会得到人心。

所以唐肃宗利用了这一点,成功策反了陈玄礼,利用他杀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使得唐玄宗成为孤家寡人。

在此之后,陈玄礼如果愿意归顺唐肃宗,那么就留在唐玄宗身边监视他,如果不愿意的话,那势必要被唐肃宗给撤职。所以我们会发现,陈玄礼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变化,其实这就表明他是向唐肃宗屈服了。

马嵬驿之变,参与逼杀杨玉环的陈玄礼后来遭到秋后算账没

在马嵬驿兵变中,陈玄礼确实是对不起唐玄宗的。说陈玄礼对不起唐玄宗,是因为他连续做了几件事情,导致了唐玄宗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美人。到头来两手空空。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应该说最早是由陈玄礼发动起来的。当然了,陈玄礼也没有想过要让唐玄宗既丢江山又丢美人。最早的时候,他只是想扳倒他的政敌杨国忠,扳倒杨国忠,既是出于公心,也是出于私心。说出于公心,是因为杨国忠确实应该被扳倒,他是一个大奸臣,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不过陈玄礼也是出于私心,因为杨国忠和他是政敌关系,把杨国忠扳倒了,陈玄礼就可能做大,甚至可以取代杨国忠担任宰相。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陈玄礼才积极联系太子李亨的身边人太监李辅国和太子妃张良娣。希望太子能够出面诛杀杨国忠。不过最终,太子李亨却没有胆量干这件事情。

太子确实没有胆量干这件事情,如果他干了,唐玄宗肯定不会饶过他。并不是说唐玄宗认为杨国忠不该被杀,而是这意味着太子出面干预朝政了。太子提早干预朝政,这是唐玄宗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玄礼政治智慧是不够的。

太子不敢出面,但是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就使得太子发现了他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唐玄宗知道他曾经参与过这样的讨论,唐玄宗绝对不会饶过他。

出于恐惧,太子才带着李辅国和张良娣,往北边逃,一直逃到了灵武。总之,太子之所以逃走,并最终在灵武称帝,从而使唐玄宗失掉江山,应该说,陈玄礼是要负责任的。

(唐玄宗)

陈玄礼没能搬出太子杀掉杨国忠,他自己当然也是害怕的。毕竟这就意味着,唐玄宗和杨国忠有可能知道这件事。所以,无论如何,陈玄礼必须杀掉杨国忠。因此就发生了六军不发,士兵哗变,杀掉杨国忠的事情。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件事是陈玄礼组织策划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的,谁最想杀掉唐国忠?谁肯定就与士兵哗变有关。作为六军首领的陈玄礼,当然是脱不了干系的。也就是说,陈玄礼组织这场哗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陈玄礼组织哗变,杀掉了杨国忠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杨贵妃还在唐玄宗的身边。只要杨贵妃还在唐玄宗的身边,陈玄礼依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杀掉杨贵妃,就成了陈玄礼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士兵继续哗变,要求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否则他们就不走了。

最终,唐玄宗不得不杀掉杨贵妃。

大家看一看,整个过程,是不是陈玄礼以及他的军队让唐玄宗失去江山,又失去美人呢?

唐玄宗让陈玄礼一无所得,唐玄宗自然恨透了陈玄礼。可是后来,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却并没有杀掉陈玄礼,陈玄礼最终得以善终。

(陈玄礼)

尽管那时候,唐玄宗已经失势,已经不是皇帝,但好歹是太上皇,如果他要求儿子唐肃宗杀掉陈玄礼,唐肃宗肯定不会不同意。可是为什么,唐玄宗却没有这样做呢?

唐玄宗之所以没有杀掉陈玄礼,是因为陈玄礼回到长安的时候,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并没有加入唐肃宗的集团,而是一直留在唐玄宗的身边。可以说,就是这件事情,救了陈玄礼一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玄礼本来是唐玄宗的贴身侍卫,无论如何,唐玄宗丢掉江山,并丢掉美人,他都是要负责任的。就算马嵬驿兵变不是他组织策划的,但是他作为六军将领,他也应该负责。回到长安后,唐肃宗对陈玄礼很重视,封他为蔡国公,并让他在朝廷中当官。

如果陈玄礼继续在朝中当官,唐玄宗肯定会要求唐肃宗杀掉陈玄礼。但是,陈玄礼立刻就辞官不做,并且到唐玄宗身边,照顾唐玄宗。对于那时候的唐玄宗来说,身边本来就没什么人了,他虽然对陈玄礼有气,但陈玄礼来跟随他,他也是很高兴的。所以就接受了这个事实,陈玄礼也因此得以善终。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唐肃宗李亨为什么眼睁睁地望着太监李辅国杀死自己的皇后

唐肃宗当时已经病入膏肓,自顾不暇,他已经管不得皇后和太子。等他咽气之后,李辅国举起屠刀斩杀了张皇后。

只能这样说,一个恶人收拾了另一个恶人,肃宗宠爱的张皇后也不是善茬,她先是为了利益需要和李辅国组成政治拍档,陷害建宁王李倓,并让肃宗赐死了李倓和一些反对他们的大臣。

然后为了政治利益需要,她与李辅国又分道扬镳,各自为战,在肃宗病危时期,张皇后感觉太子李俶和她不是一心,就想铲除太子,立李亨次子越王李係为帝,张皇后矫诏让太子觐见临终前的肃宗,打算在进宫之后斩杀太子。

太子不知是计,随时就去了,结果李辅国这边提前通过眼线知道了张皇后的阴谋。太子未到宫殿,李辅国就派兵拦截太子,把太子软禁了起来。又带兵把张皇后及宫女宦官移到偏殿幽禁起来。

这场政变把侍候肃宗的宦官、宫女吓得一哄而散。整个太极宫就剩肃宗一个孤家寡人,在又惊又怒的情况下,李亨一命呜呼。

张皇后就更没有存在的价值,紧接着,张皇后和一批宦官、宫女死于非命。

这里,我们会有疑问,张皇后没有儿子吗?李辅国怎么有那么大的权力。这就需要从安史之乱谈起了。

张皇后原来只是肃宗的良娣,肃宗还是太子时有一个太子妃韦氏。大舅哥韦坚时任刑部尚书与李林甫不合,被打压陷害。直接影响到了太子的前途,太子一惊之下与太子妃离婚。

她被太子休掉后,唯一的出路就是遁入空门落发为尼,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此后,张良娣就很受宠,说起来她与肃宗还是有亲戚关系的,她的祖母窦氏与李亨的祖母(也就是玄宗生母昭成太后)是姐妹关系,昭成太后为武则天杀了后,玄宗当时幼年,就是这个窦姨抚养他长大。

玄宗即位后,非常感谢这个姨母,封她为邓国夫人,四个儿子都是高官。特别是第四子生的女儿在天宝中期,选入太子宫为良娣。就是张良娣。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李亨跟着玄宗一路逃亡。后来太子一班人马去了灵武。

在这一路逃亡过程中,张良娣凭借一系列表现迅速获得的李亨的恩宠。

每次侍寝时,张良娣总是睡在太子的外面,说是要保护其安全。在灵武产下幼子后,不顾产后虚弱,带病为将士缝制衣裳。自己那些珠宝首饰也全部用与军费开支。

只能说这个女人很会作秀,她的目的很明确,想做皇后。可自己势单力薄,这时,侍候太子的老奴李辅国主动投靠了。

李辅国,原名李静忠,其貌不扬,家境一贫如洗,从小就被净身送进了宫中,一直在宫廷马厩里养马。由于他有点文化初,而且人比较聪明,所以后来就成了高力士的仆从。天宝中期,年近五十的李辅国才进入东宫,成了太子李亨的贴身侍从。

玄宗逃离长安时,李辅国也跟随太子一同出逃。马嵬驿之变中,李辅国是陈玄礼和太子之间的联络人,也算是兵变的参与者之一。事后,他又和广平王、建宁王一起策划了“父老遮留”,成功促使太子与玄宗分兵,并北赴朔方。抵达灵武后,李辅国极力劝请肃宗即位,从而立下了拥立之功。

据《旧唐书·李辅国传》称,马嵬之变后,

“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肃宗即位后,当即擢升李辅国为太子家令,兼元帅府行军司马,并视他为心腹。

“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旧唐书·李辅国传》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李辅国开始逐步掌握宫禁大权,并且逐步架空肃宗,并最终成为肃宗朝的一大权宦。

肃宗即位后,张良娣日益得宠,随时有可能登上皇后宝座。面善心险的李辅国见她得势,便主动向她靠拢。于是,两人为了利益需要,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当时肃宗三子建宁王李倓血气方刚,嫉恶如仇,非常讨厌这两个人,每次见到肃宗,都会大骂这两人虚伪阴险,心怀大恶,并称他们内外勾结,企图危害皇嗣。

而李辅国和张良娣都是肃宗最宠信的人,而李倓在肃宗面前肆意攻击他们,久而久之遭致肃宗的反感。

张良娣和李辅国本来就和李倓势同水火,如今又天天遭受他的人身攻击,自然是怒不可遏,所以便夜以继日地在肃宗耳边吹风,说:“建宁王恨陛下不给他当元帅,企图谋害广平王。”

肃宗最后还是相信了张良娣和李辅国,将建宁王李倓赐死。这个在肃宗分兵北上、即位灵武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的三皇子,就这样冤死在了张良娣和李辅国的谗言之下。

肃宗收复长安后,张良娣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她就想把她的儿子拱上储君之位。她有两子:兴王佋、定王侗。兴王早薨,侗又年幼,而广平王李俶已经被立为太子,所以为儿子谋求太子的位置只能缓缓了。

但是,张皇后野心勃勃,她和李辅国联手除掉建宁王李倓之后,接下来必然会把矛头指向广平王李俶。

当时肃宗疾病缠身、精力日衰,李亨自知不久于人世,遂下诏命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监国,数日后改元宝应。

而一场阴谋就在这年酝酿着。

李辅国与张皇后都在蠢蠢欲动,都想以自己的方式控制太子李豫,进而掌控帝国的未来。

一场巅峰对决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暴发了。

张皇后决定率先动手。

她假借肃宗之命召见太子李豫,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四方诏令皆出其口,擅自矫诏逼迁上皇,罪不可赦!他尚存顾忌的只有你和我,现在皇上已陷入弥留,李辅国和他的心腹程元振(掌管禁军神箭营)已暗中准备作乱,若不诛杀,祸在顷刻!”——《旧唐书》

可是,太子李豫也很会演戏,他知道张皇后想借刀杀人,自己几次都差点被她害死。他演的惟妙惟肖,痛哭流涕,说两人都是父皇功臣故旧,如果先斩后奏,会加剧父皇病体,还得从长计议。

张皇后看到太子是无法指望了,而肃宗处于弥留之际,李辅国不会给她时间,眼下的形势已是剑拔弩张,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绝不容许她有丝毫的犹豫和拖延。

可她毕竟是个女人,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凭什么和李辅国斗呢?原本想利用太子对付李辅国,可太子却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立场。在此势单力孤的情况下,张皇后就只能另找同盟了。

她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李亨次子、时任天下兵马元帅的越王李係。张皇后决定跟李係做一笔交易——既然太子李豫跟她始终不是一条心,那不如把李豫废了,另立越王李係,条件是让李係帮她除掉李辅国。

太子一走,张皇后马上召见越王李係,对他说:“李辅国图谋不轨,可太子懦弱,不足以平定祸乱,你能不能?”

让张皇后甚感欣慰的是,李係的回答就一个字:“能!”

于是,一场政变阴谋新鲜出炉了。

随后,张皇后立刻安排手下宦官段恒俊与李係联手,挑选了两百多名勇武的宦官,发给武器和铠甲,命他们埋伏在长生殿后面。

然后张皇后假借肃宗名义召见太子李豫,命他到长生殿觐见。

长生殿是肃宗李亨的寝殿,张皇后和李係伏兵于此,准备伏杀太子。然后由李係继任储君,再集中全力对付李辅国。

可是,很不幸,李辅国比她更厉害,他的心腹程元振通过眼线获悉了他们的阴谋,赶紧密报李辅国。李辅国立刻命他带兵埋伏在陵霄门外,让他无论如何都要截住太子。

太子李豫接到诏命,没有怀疑,立即进宫,行至陵霄门时,程元振等人忽然一拥而出,将太子团团围住,并把张皇后伏兵长生殿的事情告诉了他。

李豫半信半疑,还想进入,程元振就命士兵把他架了起来,不由分说地把他带到了玄武门外的飞龙厩中,并派重兵把守。此举名义上是保护太子,实则无异于软禁。

当天夜里,李辅国和程元振率兵冲入麟德殿,逮捕了越王李係、宦官段恒俊、内侍省总管朱光辉等一百多人。稍后,李辅国等人又勒兵进入长生殿,宣称奉太子之命迁皇后于别殿,随即逮捕张皇后,把她和左右数十个宦官宫女强行拖下殿,全部囚禁于后宫。

在这场事关帝国未来的巅峰对决中,谁先控制了太子,谁就夺取了斗争的主动权。张皇后机关算尽,最终还是落了后手,在这场终极对决中一败涂地。

宝应元年四月十八日,唐肃宗李亨在阒寂无人的长生殿里黯然闭上了眼睛,终年五十二岁。

李亨刚刚咽气,李辅国便祭起屠刀,斩杀了张皇后、越王李係、兖王李僴(李亨第六子)。同日,李辅国领着一身缟素的太子李豫在九仙门与宰相们见面,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四月十九日,朝廷发布国丧,宣读肃宗遗诏。四月二十日,太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

他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个被宦官拥立的皇帝,但却不是最后一个。从此,唐朝进入了“宦官乱政”黑暗时代。

关于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