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和王昭君出使边塞 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有哪些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呢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
王嫱,字昭君,据说是湖北秭归人。少美艳,名传梓里。
汉元帝时,征秀女入宫。得入选,集后宫。有宮庭画师毛延寿者,奉君命书众女相,呈帝前待选。
众皆以金赂毛,以尽其美。至嫱,则无金,毛妬恨,逐于嫱画相眼下点痣。呈帝前。
帝见嫱画相甚喜。欲侍君寝。毛谗曰:此女虽美,然眼下有丧夫痣,大不吉于君,遂不纳。
后匈奴王来朝,索美人。宫人以后宫未得幸者入之。王与帝见嫱,惊为天人。王避席下筵,亲执嫱手,曰:真吾后也!
遂入选。
帝细观嫱,见无泪痣。询之,嫱道其细末,言无金赂毛,毛逐妬,害奴不进,徒老宫闱,迁延时日。
帝怒极。亟召毛。毛已入呼韩邪帐中匿避。不得,恨入骨髓。
胡俗,女临嫁,必着夫家服饰。王亲持胡服侍嫱,嫱跪而言曰:奴汉人,得幸侍大王巾栉,然生受汉恩,请入胡地而换之。
接从人琵琶,从容弹而歌之。歌曰:奴婢今日出玉门,只有来生再报恩。汉水云天相隔远,相见无非梦中魂!
帝闻之下泪。亲执手送嫱上轿,以宫中西域进玉如意赐之,曰:奸邪蒙蔽,不得与卿聚,见此如见朕躬。
遂行。至青海,见雪山。下轿而歌:
雪山山雪千年集,荒湖湖水连天碧;
风吹春草底,牛羊东复西。
金鞭骏马人如璧,声声牧笛斜阳里。
毡帐暮烟飞,郎君归未归?……
心思汉地,遂以镜投水中,破而二,化成日月山。
又歌:红颜过青海,一去几时还?
塞草没马蹄,朔风吹须鬟。
伤心对宝镜,回首望乡关!
一把思亲泪,挥成日月山。
入胡境,朝南再拜而受服。逶迤至胡都。都临深水,有桥,嫱朝南再拜。请于王前:奴有仇人毛延寿,衔切骨之恨,得先除此畜,然后入帏。
王逐拘毛延寿至。命人持刀碎之,毛嚎,嫱大笑,鼓板而歌:爷!娘!
当年一别两鬓苍,此刻生死已茫茫!
只盼来生求得报,何期塞北竟成殇!
歌毕,纵身跃入河中,倾刻即没。
王失惊,亟命人拯救,得之己亡,厚葬之。后冢生青草如蓝,逐为青冢。
昭君出塞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有何影响和意义
和亲,是君王为了维护国家政权,而和敌人建立起的一种特殊关系。我们熟知的和亲案例,大多集中在汉朝。但其实这种行为,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在《左传》中就有记载:
“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欒氏,而固与范氏和亲。”通过和亲这种策略,可以让敌对的两方,得到短暂的休养生息。从政治角度来看,和亲是一项十分有利国家集权的政策。而在无数的和亲案例中,传唱最为深远,艺术来看形象最为饱满的,还当属汉朝时期的昭君出塞。今天,我们就聊聊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和其背后的意义。
一、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是建立在百年和亲的基础上昭君出塞的背景,是汉朝与匈奴百年的敌对关系,将要画上句号。实际上,汉朝与北方匈奴的战争,从汉高祖时期,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当时汉高祖想要斩杀韩王信,而韩王信投降了当时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最后汉高祖还是成功斩杀了韩王信,这段历史在《韩信卢绾列传》中曾有记载: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信亡走匈奴...十一年春,故韩王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距汉。汉使柴将军击之...柴将军屠参合,斩韩王信。”但其中略去了汉高祖被困匈奴的历史信息。
其实,在汉高祖斩杀韩王信之前,已经中了匈奴人的圈套,被困险境。最后还是以拿出大量的“赎金”,才换取了汉高祖等人的安全。最终汉高祖为了平衡冒顿单于的势力,便有了汉朝的第一次和亲。《史记》中记载:
“高祖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从之后的几百年里,从汉文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与匈奴的关系,一直是依靠和亲来维持。
到了汉武帝中期,西汉王朝迎来了最强盛的时期。霍去病与卫青,先后抗击匈奴,接连获胜,致使匈奴人不敢来犯汉朝。从这一时期开始,才是汉朝与匈奴关系,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开始。这种关系维持到汉元帝时期,已经是西汉王朝的末期。但论起实力,仍然可以盖过匈奴。尤其是当时的匈奴内部,出现了持续战争的现象,导致实力大减。《汉书》中记载了这一历史:
“(匈奴)诸王并自立,分为五单于,更相攻击,死者以万数,畜产大耗什八九,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因大乖乱。”以郅支单于为主的匈奴势力,打败了呼韩邪单于,为谋求生存,呼韩邪单于与汉朝交好,并许诺永不来犯。不久后,在《匈奴传》中记载:
“36年,郅支被诛。郅支既诛,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呼韩邪单于害怕汉朝会对自己下手,便主动向汉朝示好,并前后三次来朝,希望能够和汉朝,结为秦晋之好,这是昭君出塞的时代背景。
二、昭君出塞的过程,得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共同满意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汉朝,便提出希望与汉朝和亲的想法,目的是为了让汉朝和匈奴,停止敌对的关系,来谋求共同和平发展。在《元帝纪》中记载: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耶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耶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阏氏,就是匈奴的妻子的意思,而其中的王樯,就是王昭君。
汉元帝之所以同意昭君出塞,并非是真的希望能够得到和平,而是当时的汉朝,只是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部政权也是同样的动荡不安。因此呼韩邪单于的和亲请求,是有利于两国的发展,汉元帝便同意了这一决定。而在昭君出塞整件事的始末中,王昭君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呢?根据史论来看,王昭君是被汉元帝作为和亲公主,赐给的呼韩邪单于。但在《后汉书》中,却出现了不同的论述。《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中记载: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人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积悲怨”这三个字,说明了王昭君出塞的真实原因。哪里有女子愿意远嫁匈奴呢?只是王昭君以宫女身份进入宫廷以来,多年没见到皇帝。以此心中积满郁闷,便自行请缨,希望出使匈奴。其本意,也许并非是为了两国和平,也许孤寂,才是她做出,如此行为的主要的原因。汉元帝有心和亲是真的,但是并未想到王昭君,具有绝世容颜,因而在和亲过程中,出现了另一段插曲。《后汉书》记载: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辣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所以,很明显在此之前,汉元帝是未曾见过王昭君的。所以当他看到王昭君“丰容靓饰”的时候,就已经心生悔意了。只是碍于汉朝的信誉,才不得不将王昭君送给匈奴,作为和亲公主。
而王昭君之所以,在宫内“数岁,不得见御”,还是因为一个叫做毛延寿的宫廷画师所赐。《汉书》记载:
“前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令画工图其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不减五万。唯王嫱不肯,遂不得召。”原来当时的汉朝,由于进宫的女子人数太多,不可能都被汉元帝选中。因此以宫廷画师的画像,作为依据。而毛延寿以画像要挟,宫女给他钱,而王昭君不肯,才始终埋没在宫廷之中。直到昭君出塞,汉元帝才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虽然是一段遗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昭君出塞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汉王朝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共存,并得到了大力发展。
三、昭君出塞的意义昭君出塞后,大汉王朝和匈奴维持了足足60年,没有任何战争,并形成一衣带水的邻邦关系。从王昭君出塞开始,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博弈,就彻底拉下了帷幕。不仅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在文化传播山,昭君出塞也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王昭君到了塞外(今内蒙古)地区,将汉族文化,比如纺织、耕种等技术,都传给了匈奴人民。由于文字存在不同,王昭君在于匈奴人民共同生活下,也将汉字文化与匈奴文化,实现了部分共融。
王昭君在塞外的几十年里,与汉朝也一直保持着通信往来,汉元帝将王昭君的亲人,都封了大官。每年都会来到塞外,去看王昭君,除了吐露相思之外,也是汇报匈奴政权变化的时机。从汉元帝到汉成帝,再到后来的王莽篡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始终保持着十分友好。北方边境甚至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景象,这与王昭君的努力,是分不开关系的。考古学家曾在几千年后的蒙古境内,发现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瓦片,这是王昭君深受匈奴人民喜爱,最好的证据。
总结:昭君出塞,的确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朝与匈奴的和平与繁荣。从民族大义上来看,王昭君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但在女人的角度来看,她的一生也是充满悲剧的。匈奴人特有的婚姻制度,叫做“收继婚制”,就是父亲死了,父亲的妻子要嫁给儿子,以此来排序。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在一起三年后,便病逝了。而王昭君就要面对,嫁给自己的儿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有悖伦理的行为,让王昭君深感困惑。
便给汉成帝发了书信,希望能够返回故土。《汉书匈奴传》中记载: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王昭君的情愿,就被汉成帝冷冰冰的三个字回绝了。王昭君以自己一生的幸福,最终换来汉朝与匈奴的几十年和平,历史会把她的功绩牢牢记住。王莽在位期间,《汉书》记载:
“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人侍。”虽然王昭君的尸骨,永远埋葬在了塞外,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还是魂归土里,也算是对这个可怜的女子,最后的补偿。
昭君落雁出边塞下一句
西施沉鱼自苎萝,当为复越首功臣。
昭君落雁出边塞,一平烽火即五旬。
貂蝉月下邀对酌,离间巧计除奸恶。
玉环香消马嵬坡,舍身为国安大唐。
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昭君为什么出塞?据说,当时宫内画师很受青眯,汉元帝召幸宫女,以画师画的宫女像的美丑为标准。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屑于买通画师毛延寿,结果画像很丑,因此未被召见。为了摆脱困境,昭君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
还有一说是,王昭君虽然平民出生,但不同凡俗,胆识过人,是自愿应召,为国分忧。
不论世人怎样评说,昭君出塞的历史功绩是应予肯定的。自出塞之后,汉朝与匈奴有60多年没发生过战争。
王昭君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首先是想念祖国和亲人,她出塞后再没回来过。可她多次派使者到汉朝,向汉帝敬献当地特产,年老后立下遗嘱,要求安葬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坟墓要坐北朝南,以便死后还能遥望自己的祖地——湖北。再者,到塞外后又随胡俗,先后为两代单于之妻,这对于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的汉族女子来说,是很难办到的。加之她刚烈不屈的性格,我们可以想象,她当时所受的内心痛苦有多大。为什么王昭君千百年来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崇敬,后来董必武先生题字盖论: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关于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动机是什么,王昭君出使边塞 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