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中国百年历史知识

佚名 冷知识 2023-08-26 05:54:37 -
历代书法经典放大系列 陆机平复帖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科普中国百年历史知识,以及中国有什么历史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2. 科普中国百年历史知识
  3. 有没有可以拿来吹牛作为谈资的历史冷知识
  4.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

大家都知道,佛教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

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

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

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

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

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

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

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

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

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

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

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科普中国百年历史知识

都说中华上下5000年,宋元明清

有没有可以拿来吹牛作为谈资的历史冷知识

美国国家机密的黑历史

在美国洛杉矶郊外的帕萨迪纳,有一块戒备森严的区域,它隶属美国宇航局,是全美国家级秘密机构。近年为了普及太空知识,该机构才每年对公众开放两天,而且只开放部分区域。这里就是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PropulsionLaboratory),简称JPL。

这个实验室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是加州理工学院的5个熊孩子弄出来的兴趣小组。这5个年轻人执着的认为只要动力足够,板砖都可以飞上天,何况是人?于是他们孜孜不倦的用酒精驱动马达做各种实验,期待把人送进太空。

1939年这帮哥们终于浪出事儿了,他们毫无节操的在宿舍进行实验,大概是燃料填充过量,那个实验的火箭爆炸了。除了把五个熊孩子熏成了黑叔叔,宿舍的外墙也被炸出个大洞,差一点就闹出人命。

学校肯定是不可能惯着他们的,这五个熊孩子被赶出了宿舍,但学校还是鼓励研究的,给他们找了个河谷当实验场地。这五个熊孩子就在那个河谷愉快的开始各种实验,积累了无数惊世骇俗的实验数据,在未来他们都成为改变世界的人。

他们分别是弗兰克·马利纳、钱学森、威尔德·阿诺德、阿波罗·M·O·史密斯,以及杰克·帕森斯。没错,我们的火箭之父也是熊孩子中的一员,现在大家该知道为啥美国人认为他价值五个师了吧?

2015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火星救援》曾隐晦的讲过这个故事,向这些伟大的科学先驱致敬。

朱老总的学历问题

作为开国元帅之首的朱老总其实很有趣,大抵上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有点单调。这是一个旧军阀出身的好人,他有中华民族一切的传统美德,性格憨厚质朴、低调谦和、勤恳刚健,还有很棒的人缘,总之就是一个中国老农民的形象。

其实朱老总洋气过,他曾就读于德国哥廷根大学社会哲学系,那是欧洲的顶级学府,仅次于剑桥、牛津、柏林洪堡大学和巴黎大学,在欧洲排名第五。无数欧洲最顶尖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都出身这里,比如数学家高斯,比如铁血宰相俾斯麦......

就读哥廷根大学期间朱老总虽然年纪偏大,但成绩真的还不错,那时候他的画风其实是这样的:

之后朱老总离开德国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进修,同时研习现代军事理论,于1926年夏季毕业回国。之后长期的戎马生涯加上极度艰苦的生活条件,才让朱老总成为我们熟悉的那个样子。

所以说一些我们觉得很土的人,他们可能只是为了理想选择另一种生活而已,聂荣臻元帅就读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大抵也是非常合理的.....

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

刘文典飞踹蒋公裤裆的那一脚。

刘文典,1889年生,安徽怀宁人,中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西南联大教授。老刘虽然才华横溢,但生性狂傲,目无余子,曾经放言“世上懂《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一个是我刘文典,至于第三个人嘛,还没生出来!”

然而真正让老刘成名的,不是他苦心研究国学,而是他踢向蒋公裤裆的那一脚。正所谓“十年《庄子》无人问,一脚飞踢天下知”。

说是1928年他当安徽大学校长期间,因为闹学潮,蒋介石到校视察讲话,结果遭到冷遇,夹道欢迎根本谈不上了,也没有几个人接待,本来蒋介石已经对刘文典治校思路十分不满,这下令要面子的他更加不爽,于是派人把老刘叫到办公室训斥。

怀宁无影脚刘文典VS穿林北腿蒋介石

老刘本来就看不起这个蒋主席,一边随便敷衍,一边若无其事地抽烟,蒋介石大怒,骂他“封建遗老”,是“学阀”,他随即回敬蒋是“流氓军阀”,两人随即上演全武行动起手来。

在学者岳南的小说《南渡北归》中,对这一幕的描写十分精彩,几乎赶上金庸武侠小说的水平了,首先,这是老蒋先动手的:

蒋介石照准刘文典的面部“噼啪”扇了两记耳光,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刘文典一个趔趄,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头“咣”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轰隆”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

然而,我们的刘校长简直脱离了一个文人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武林高手,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陈家洛,归辛树,萧峰附体……

但仅一眨眼的工夫,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身体后转,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飞起一脚,“噗”地一声闷响,踢于蒋介石的裆部。蒋“啊”了一声,躬身猫腰,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

这个段子的结尾是,蒋介石当场命侍从将刘文典逮了起来,并扬言要枪毙他,后经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力保,关了七天禁闭了事。

这个描写首先逻辑上就不通,刘文典只是个读书人,不可能身手如此敏捷,而蒋公是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赳赳武夫,只比老刘大两岁,时年才41岁,即使老刘真飞踹了他,也绝无避不开这一脚之理,又怎会被人一脚踢中了要害,搞得狼狈不堪?

而且,以蒋公睚眦必报,不择手段的性格,张学良西安事变只扣了他十三天尚且被禁锢五十年,如老刘当真踢中了他的要害,老刘的脑袋岂有不搬家之理?

与刘文典同时代的人,无论是安徽大学的教授学生,还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干部,在回忆中均未提到刘文典踢了蒋介石要害之事,即使是在考据十分严谨的《刘文典年谱》中,也没有刘文典和蒋介石动手的记载。

相应地,《刘文典年谱》只是写道:两人见面后气氛十分尴尬,蒋介石要刘文典交出策划学潮的共产党员,并严惩罢课学生。谁知刘文典毫不买账说:“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就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来管。”并大叫道:“大学不是衙门!”

根据在场人员的旁证,刘文典和蒋介石吵到激烈处,只不过跺脚踩了地板,并未出手和蒋介石比划,而蒋介石则恼羞成怒,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并给他定了个“治学不严”的罪名,把他关进了监狱。

关于此事,大文豪鲁迅在《知难行难》一文中另有旁证,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容易才交保出外”。鲁迅先生在民国学界政界交游甚广,为人也十分严谨,这个记录应当也是有根有据的。

况且,以鲁迅秉笔直书的风格,如老刘果然重创了蒋委员长的要害之处,甚至和老蒋动起手来,焉能不大书特书之?

此外,和刘文典关系很好的民国学术大牛胡适在《人权与约法》一文中也写道:“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遂被拘禁了多少天。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

鲁迅和胡适的记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刘文典只是对蒋委员长“不敬”,被老蒋扣押,并无其他细节。至于飞踹老蒋云云,恐怕只能说是后世作家的艺术创作了。

刘文典出狱后北上清华任教,依旧不改狂士本色,放话说“即便蒋介石也不能把我怎么样!”说句实在话,老刘跟老蒋非亲非故,即使只是当面顶撞老蒋,也够枪毙几次的了,但老刘这种傲骨,这样的胆色,这样的毫不为权势妥协,当真是在民国学者中首屈一指,堪称后世文人之典范!

科普中国百年历史知识和中国有什么历史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中国历史知识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