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秦汉后面是什么朝代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秦汉后面是什么朝代以及秦汉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广东中考历史重点考什么
广东中考历史科目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及其意义的掌握程度。在压轴作文以外,历史科目重点考察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历史: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各时期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和变革等。2.历史人物:如孔子、李白、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以及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等。3.重要历史事件:如《春秋》、《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地位等。4.社会文化知识:如中国民俗、传统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等。总的来说,广东中考历史科目会考察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及其意义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的文化素养、历史观念等综合素质。
苏州中考历史考点总结
苏州中考历史考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古代文明、近代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中国古代历史考点重点考察了先秦时期的思想、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两汉文化、唐宋时期的经济繁荣等;世界古代文明考点涵盖了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欧洲文明等;近代史考点主要涉及了近代中国的变革、帝国主义入侵、抗战等内容。考生在备考历史时,应该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要注重历史知识的联系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把握考点,提高历史的得分率。
为什么秦汉会出现重文轻武的局面
秦汉到魏晋时期,多有战乱发生。而在每次战争中,军士的数量与质量,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
但奇怪的是,在战争中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军士们,其社会地位却不断在变化。其原因,还是因为不同时代下的"尚武"与"重文"思想,都有不同表现。
先秦到西汉前期:军功爵制盛行,军士地位突出
先秦时期的军士,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当然,或许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发,而军士们的质量与数量,会直接影响到诸侯的争霸,所以军士的地位较高。
这一点可以反过来论证这个结论。因为在更早的时候,在春秋战国之前的社会,"尚武"风气便已经流行了。
《周官·小司徒》注疏有记载:"凡出军之法,先六乡,赋不止,次出六遂;赋犹不止,征兵于公邑及三等采;赋犹不止,乃征兵于诸侯。"
六乡之民,便是国人,住在城市里面,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六遂之民,就是野人,指郊区人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即国家在征兵之时,需要先从国人中挑选,然后再从野人中挑选。
在当时,国人的地位显然要比野人高。换言之,地位更高的国人,有参军作战的基本权利。试想一下:如果军士的社会地位不高,他的选拔过程为什么又如此看重身份。
?"尚武"风气还在继续,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它变得更加显拔。一是原本社会中人们的普遍认知,二也是出于争霸需求,各路诸侯纷纷富国强兵。秦朝的变革之一,是商鞅带来的变法。后者提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军事竟然一跃上升到农业的高度,可见商鞅对于军事的看重。在他的影响与鼓励之下,原本就崇尚武勇的秦朝,变得更加重武尚功,并努力朝着"举国而责之于兵"的方向迈进。
据《商君书》记载:"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民勇者,战胜;民不勇者,战败。能壹民于战者,民勇;不能壹民于战者,民不勇,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
看看这段论述,足以证明赳赳老秦的气势。有这种全国皆战、全民皆兵的气势与信念,秦朝如何不会成为最大的赢家。而更重要的是,秦国将军功与爵位直接联系到了一起,这是颇为难得的。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在秦国,一个普通出身的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军功封侯拜相。而且军功的大小、质量,直接决定军士未来的政治经济利益与社会地位。
商鞅重法,将服兵役当成是国民必须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但在此基础上,他又不忘许以重利。反正都要服兵役,不如积极参加,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出身。这对绝大多数平民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
毕竟在奴隶制社会,世卿世禄制度几乎阻断了平民的晋升之路;而秦国的军功爵制,却又重新让他们看到了光耀门楣、封妻荫子与出人头地的希望。
正因如此,秦国百姓"勇于君战",国家"兵革大强"。后来秦始皇继位,依旧"续六世之余烈",继续推行军功爵制。汉高帝刘邦取得天下后,也继承了秦国的大多数制度。所谓汉承秦制,军功爵制在西汉初期依旧是不少平民改变人生的必要之路。
比较有代表性的,自然是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了。卫青一介马夫出身,虽然凭借姐姐卫子夫的关系,才顺利进入军中。但他屡破匈奴,凭借个人出众的作战能力,生生成为了卫子夫的靠山。
而且从西汉初年官员阶层的成分来看,在朝中身居高位者,大多都是功勋武将的后人。不难理解:当西汉面临匈奴这个敌人时,便意味着战争不会结束。一旦战争持续下去,汉朝便必须靠武将上阵杀敌来维持国内的稳定。
西汉中期到东汉末年:"重文"思想抬头,独尊儒术
同样是汉武帝时期,"尚武"与"重文"思想开始出现偏移。靠着武将击败匈奴的汉武帝,也开始转向重儒了。仔细分析一下西汉初年的国策,便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之处。
首先,西汉初年以来,一直崇尚"无为而治"。在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国家逐渐恢复传统的农耕经济,政治清明,社会也趋向稳定,后世对于这段时期也比较友好,还称它为"文景之治"。
?但被人忽略的是,长期以来的无为,使得军功地主集团逐渐走向腐朽与没落。如此一来,它们便成了封建官僚社会体系中的"累赘",不仅不能有效加强统治阶级的管控,而且还不利于君主加强集权。
汉武帝掌权后,对待功勋武将之后,采取了打压政策。一方面,汉武帝认为"武功以显重,文德以行褒",开始提拔一些"文学之士",从而改变了功臣武将掌权的局面。
另一方面,汉武帝还重用布衣,提拔一些寒族人才,诸如桑弘羊、司马相如、朱买臣、卫青等人,皆是出身贫寒。
而彻底让"重文"思想压过"尚武"氛围的,恐怕就是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自汉武帝开始,汉代历任皇帝都开始开办经学,并重视儒家。比如汉元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
与此同时,皇家官学——太学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由于明经等方式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手段之一,导致民间不少人开始纷纷转而学儒。不少从太学"毕业"过的儒生,有一部分也回到家乡,开设学馆教授弟子,继续弘扬经学。
显而易见,这种社会风尚的转变,使得"重文"压倒"尚武",从而间接改变了军士的社会地位。
到了东汉时期,朝廷依旧注重"重文轻武"。汉光武帝刘秀在取得天下后,便表现出"厌武事"的态度来。一方面,这固然是天下刚刚一统,百姓需要安稳平定的环境来恢复生产;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擅长作战之人,不一定也能擅长治理国家。
?正因如此,汉光武帝便"退功臣而进文吏"。自此以后,东汉王朝的武将功臣便很难如愿进入到核心统治圈子中。
商鞅变法,为了将"尚武"思想贯彻到社会中,便将军功与爵位、官职紧密联系起来。这是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不少人愿意从军。反观东汉统治阶级,在推行贯彻"重文"思想之时,也采取了类似办法。在整个东汉王朝,"经明行修"都是入仕的标准条件。想要做官,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有学问有品行,朝廷便会主动邀请你来入仕。
除此之外,军功爵制赖以生存的"爵赏制度",也在东汉时期遭到了废除。王符在《潜夫论》中说:"今吏从军败没死公事者,以十万数,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节士无所劝慕,庸夫无所贪利。此其所以人怀沮懈,不肯复死也。"
东汉时期的爵位,已经出现滥觞。当时社会中的不少人,都是空有爵位,而没有相应的经济与政治待遇。这一招,可谓是"釜底抽薪",彻底断绝了军功爵制带来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由此一来,百姓参军的积极性也大大减弱。
到了东汉中后期,知识分子掌控了社会中的主要话语权。无论是权力、名声还是利益,都要依靠清流名士。不少士族子弟,纷纷掌控朝政大权,他们互相帮扶,阿朋比周,还控制了社会中的舆论导向。
在当时,后辈年轻才子想要入仕,便需要有一个好名声。如果有成名人物进行点评,那么这个年轻才子便能立即身价倍增。汉末年间的袁绍、孔融、曹操、诸葛亮等人,皆是通过这个方式才出人头地的。
这一时期的社会,已经基本完全倒向文人士大夫。汉末名将皇甫嵩有一个叔叔,名叫皇甫规,出身将门世家,是"西州豪杰"。当党锢之祸发生后,不少清流名士遭到逮捕,皇甫规因为出身将门,没有被牵连其中。可不曾想到,皇甫规竟然以此为耻,并请求与党人连坐。
由此可见,东汉后期以后的军士,其社会地位已经大幅下降。就连不少出身将门世家的武将,也希望与读书人交好。张昭本是徐州名士,后遭陶谦迫害,不得不来到江东地区。后来孙策平定江东,也是"三顾茅庐",用极高的礼遇请出了这个读书人。
可见在汉末时期,哪怕是手握重兵的军阀人物,也不得不对读书人礼遇。而且在不少文人看来,武将就是个大头兵,和他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据《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记载:"张飞尝就巴宿,巴不与语,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主公今方收合文武,以定大事;足下虽天素高亮,宜少降意也。'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张飞虽然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也希望和文人相交;而刘巴身为名士,却不愿意与他来往。这两人的态度,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文人的追捧。
秦朝尚武,全民皆兵,这是它能成功的一个必要前提;东汉重文,独尊儒术,这也是它衰退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武将的作用远胜于文人。只能说,军士想要改变自己的出身,只能寻求在社会变革之际。但不可否认的是:擅长作战的功臣,未必能很好地处理好朝政。
西安对中国的重要性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西安,独特的古今融合的完美城市。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关于秦汉后面是什么朝代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