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0031

很多朋友对于北京胡同的建筑与文化特点和关于北京胡同的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北京胡同的建筑与文化特点
  2. 胡同分为几个部分
  3. 北京的街、坊、巷、胡同,你都知道来历吗
  4. 北京胡同大门的讲究

北京胡同的建筑与文化特点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胡同分为几个部分

胡同分:开口,中部,末端,三个部分

北京胡同(hútòng)亦作“衚衕”(húdòng),也叫“里弄”、“巷”,是指城镇或乡村里主要街道之间的、比较小的街道,一直通向居民区的内部。它是沟通当地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道路通达情况,胡同分为死胡同和活胡同。前者只有一个开口,末端深入居民区,并且在其内部中断;而后者则沟通两条或者更多的主干街道。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著名的胡同:北京的东交民巷、什刹海胡同等

北京的街、坊、巷、胡同,你都知道来历吗

古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便于政令的实施,完善赋税的管理,把一定数量的“户”固定在一定范围土地之内、建立起一种家族与地域之间的联系,古人刚开始是以“家”为单位划分地域,构建行政组织,向上层层建制-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这也就是街坊巷胡同的来由、那街坊巷胡同这些又有什么差别呢?

坊,在古代是指住宅区。中国古代城市基层居住单位历经了里坊制向街巷制的变迁。

里坊制,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种严格里坊制度是以强化城市治理、防范盗贼为目的、却给市民生活生产及交通带来不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长安城内侵街建房、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破坏了里坊制度。

坊市制,从西周到唐代,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设门,称“阓”。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

元大都建成之后,北京城内被分成五十坊;

巷:坊与坊之间有防火墙,墙与墙的通道成为巷,宽12步。坊是由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分割出来的一块长方形的居民区,也叫街区。各个坊内有若干小巷。坊内四周建有坊墙,以保护坊内建筑物和居民的人身安全,分割各坊之间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就称作“坊”。

街:道路两旁是买卖铺的称为街,一般宽24步以上。坊与坊之间的街道有买卖铺子,这样街道要比一般的巷子要宽。

胡同:胡同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源于蒙古语。北京第一个称作胡同的是砖塔胡同。胡同,既是老北京人的乡愁,更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没有了它们,历史不再鲜活生动。

北京胡同大门的讲究

《大清会典》记载:亲王府门为五间房,可开启中央的三间;郡王府的大门为三间,可开启中央的一间。王府的门前一般都有石头狮子,雌雄各一,分列在大门两旁以壮威势。门的正前方,隔着街道还立有影壁一座,作为大门的对应。规模大更讲究一些的王府,它的大门还不直接对着街道,而是在大门前留有一个庭院,院子前面加一座沿街的倒座房,两旁另设称为“阿斯门”的旁门。

远的不说,就说清朝,一般人绝不敢造五间门的宅子。礼士胡同有清代大臣刘墉的府邸,他也不能拥有五间门的门脸,老照片显示刘墉府是个典型的“三间门”。如有有钱,可以建造非常气派豪华的广亮大门,广亮大门后可以做五级七级的青石台阶。可是,它只是个标准的“一间门”建筑。唯有王府,皇上下旨恩准可以“有门五间”,紧接着还恩准,“里面建正房七间。”

写到这里,出现了一个常识问题,门的数目居然是用“间”,而不用“个”或者“扇”,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只是一种规格,能打开的只是三扇大门,最外边是两间门一样的房子,加一块儿,就叫做“有门五间”,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有门脸五间”。

门除了论“间”的,还有论“座”的,比如原来天安门左右有两个三座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西侧也有一个“三座门”,后被拆除,另修复了一座牌楼,立在筒子河边。现在立着的这个牌楼,其实不对,三座门应该是并排开的,中间一座大门,两边是各一个小门,当时,这里是紫禁城通往西苑的必经之门,过了它,再一拐,就上西苑的桥了。

到了民国期间,建了很多仿古建筑,最高级的也是三个门的。究其原因,一是五个门的制式太高级,与一般院落不搭配;二是实用问题,五间门要多占不少地方,远不如四合院的广亮大门实惠。

有了门,就要说说门钉。至今,东华门的门钉数目依旧是个喋喋不休的争论话题。至于门钉的起源,也是各执己见,没有定论。当时,紫禁城占有最堂皇的门钉,老北京的城门和王府大门也可以用门钉,不过,这些门钉都比紫禁城的门钉小,王府的门钉只有拳头大小。而且民国以后,门钉成了历史,谁建造院落也不安门钉了。

除此之外,台阶也有讲究。门前有三阶五阶七阶台阶的区分,北房七间的基本都是七阶台阶,北房五间的是五阶,北方三间的就是三阶了。至于最底层的小门小户,他的家门口没有台阶,甚至连门槛都没有。当然,也有不少院落,有广亮大门和三进的大四合院,也没有台阶。

老北京平房的屋门都是朝外开,后来很多楼房的单元门,都是朝里开。细细品,朝外开门极有“防灾”意识,如果发生火灾或地震,从里面连撞带顶,人容易出来。而门朝里开,赶上发生灾难,门框易错位变形,不易打开。

老北京院落的门上(大宅门有门洞,专门有家人执勤的除外),几乎都有门辅首,也叫做门鼻儿,它讲究左右对称,我见过虎头、豹头、牛头等各种样式,门辅首上有扣环,用来敲击门鼻儿出声,让院里的人闻声出来开门。这个小小的扣吊儿,样式繁多,美不胜收,有刀币型、如意形、铜钟形、钟锤形等。

老北京胡同里的门,颜色比较奇特。高级的门户,几乎是一色的红,反而一些小巧文静的四合院是黑漆大门。这一类的门,数量庞大,不仅涂成光可鉴人的黑色,还在门上镌刻对联。左门写:“忠厚传家久”,右门写:“诗书继世长”,这一看,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家。更有让人印象深的对联,是从《易经》中提取的,上联是:“履泰咸观大有临”,下联:“泽谦益姤同人萃”。这些对联为胡同增加了几分不一样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旧时,从大宅门里出来的“使唤人”,也必须衣着整齐。小时候,我住的胡同里,皇族金家和同仁堂乐家门里出来的“使唤人”,说话的时候,谈吐举止尊品有矩。

OK,关于北京胡同的建筑与文化特点和关于北京胡同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里土气的北京地名也曾妙趣横生 搜狐文化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