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孟子的故事有哪些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关于孟子的历史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和关于孟子的历史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孟子思想被后世接受
因为孟子也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包括:
1.在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所谓“仁政”,即是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国,减轻人民的徭役赋税,这种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治政策即是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反映。
2.在伦理思想上,孟子提出“性善观”,认为人应以仁、义、礼、智为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相应的人伦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是对其思想的一种反映。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子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的仁政。性善思想,是对儒家的仁学、人性学的丰富和发展,他的“民贵君轻”是进步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此外,他注重内心修养,因此被后世所接受。
孟子的故事有哪些
孟子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孟子受教、断织喻学、杀豚不欺子、始作俑者、孟子休妻、五十步笑百步等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关于孟子的母亲教育孟子的故事还有哪些
1、孟母教子的第一个故事:孟母择邻。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世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母看到了:“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母看到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从这个故事中,我学到了育儿实际是安心之道。要想安心,要不和环境做斗争,要不和自己做斗争。所谓斗争就是管理情绪的结果。孟母看到孩子学哭丧行为有没有焦虑?我想肯定有,并且当时是在为丈夫守节。
在过去判断一个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节的。所以在个人名声和孩子成长之间争斗,她选择了孩子。有了这个选择,才会做出搬迁行动。
育儿的过程是观察孩子的过程,从观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孟母看到孩子学习哭丧,也许会有焦虑,但是并没有选择和孩子较劲,你怎么能学习这些呢?
而是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受到了哭丧的影响。采取的措施给孩子换个环境。
育儿是学习,实践,否定,再修正的过程。
第二次搬家,观察到孩子学习屠宰猪羊,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是认知的转变。
孤儿寡母,搬家是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是因为在实践中,领悟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从孟母身上我明白:没有统一的育儿方法,只有不断的去实践,然后否定,再去修正。
所以育儿的过程就是观察,自我反省的过程。我的两个女儿,性格完全不同,不能用同样的方法,需要因材施教。
2、孟母教子的第二个故事:买肉啖子。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对于育儿,孟母不是高高在上,也是人,不是神。孟母也会随口一说,猪肉给你吃,这非常正常。
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言行一致。
学会的育儿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但是做觉察反省的父母,不怕犯错,及时修正错误就是合格的父母。
我们若想让孩子爱学习,我们自己先爱学习,我们若想让孩子不吃零食,不看电视,我们自己先做到。
当我们自己没做到,我们却要求孩子,孩子怎么可能听我们呢?当我们自己控制不住情绪,却要孩子好好说话,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3、孟母教子的第三个故事:断机教子。
孟母给孩子创造了学习环境,言行一致。但是她明白,贪玩是孩子的天性。依然在观察孟子的行为。
孟子少年时,学习也不用功。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费了那么多精力选择邻居,自己也言行一致,付出这么多了,孩子还不用功,她肯定心中也非常恼火。
但是她没有选择责骂孩子,而是管理了自己的情绪。
让孩子看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孟子能够询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说明,她们平时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4、孟母教子的第四个故事:孟子休妻。
孟子娶妻以后,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认为她太过倨傲。有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进来。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孟子异常生气,认为妻子行为放荡,不守礼节,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知道以后对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才能进去,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是你先失礼节,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听了母亲的话,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与妻子和好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上反省,自己做了哪些选择,让关系破坏。夫妻矛盾,亲子对抗,婆媳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5、孟母教子的第五个故事:劝子远行。
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儿子能够实现梦想,孟母完成了作为母亲的使命。带着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死无遗憾。
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其实就是源于这样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
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不再需要父母过多的操劳,我们必须接纳现实,放下控制,让孩子活出他生命状态,我们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孩子有忧愁的时候,我们能够排忧解难,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我们不拖孩子的后退,让孩子展翅飞翔。
为什么敬佩孟子的理由
因为孟子有豁达的思想和德行,足以让我们敬佩
第一:如时雨化之。这是一种美好、诗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者,以自己鲜明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面对学生的需求,能适时适度给予需要的“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受教者便茁壮成长,乃至葱茏繁茂。
第二:立德为本,成全学生的德行。
第三:达财教育,成就学生某方面的才能。
第四:解惑教育,以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其思维品质,增益其智慧。
第五:这是老师不在场而自己主动接受的“教育”。淑,通“叔”,拾取之意;艾,音“义”,通“刈”,收割。淑艾,获取之意,私淑艾,即私淑,私下以自己崇敬的人为师学习其思想自己获取知识。孟子曾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和关于孟子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