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登月小知识(登月细节)

励志一生 冷知识 2023-08-24 01:01:33 -
美国推出 瓜分月球 新计划,却刻意绕开中俄,俄罗斯 没我不行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三个登月小知识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月球上的三大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
  2. 三个登月小知识
  3. 太阳和月亮的知识
  4. 关于月亮的信息

关于月球方面的知识

月球又称“月亮”。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亮的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1/14,比亚洲的面积还稍小一些;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换句话说,地球里面可装下49个月亮。月亮的质量是地球的1/81;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三个登月小知识

1.地月距离平均三十八万公里2.宇宙飞船约需运行七天3.月球没有大气需穿宇航服加氧气

太阳和月亮的知识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3?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月球,俗称月亮,又称月,在中国古时又称太阴、玄兔、婵娟、望舒,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直径略大于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1/81,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中文的月为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月像一弯眉月的样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分析月的字型时说:月,阙也。人们经过观察,发现月圆的时间少,阙(弦月或眉月等)的时间多,于是就照眉月的样子创造出这个象形字。

关于月亮的信息

月亮是地球上唯一的自然卫星,它是一个无生命的天体。以下是关于月亮的一些知识资料。

1.形成:关于月亮的形成,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称为“大碰撞理论”。该理论认为,大约45亿年前,地球上的一个与火星大小相当的天体撞击了地球。这次撞击导致大量物质被抛射到太空中,并最终形成了月亮。

2.特征:月亮的直径约为3474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四分之一。它的表面被无数的陨石坑所覆盖,这些坑是由数百万年来的陨石撞击形成的。此外,月亮上还有一些山脉和峡谷,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登陆的阿波罗山脉。

3.月相:月亮围绕地球运行,每个月亮周期大约为29.5天。由于月亮的角度和太阳的光线照射不同,我们从地球上可以观察到不同的月相。最常见的月相是满月、新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关于三个登月小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个世纪,12张照片,捕捉阿波罗11号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