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是否应让孩子少接触童话故事,因为很多故事会误导孩子的思维,不建议现在小孩太早接触文学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水浒传》为何不能给小孩子看
谢邀。个人比较喜欢水浒,所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之所以不给小孩子看原因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水浒传首先是讲108位好汉,而他们之中刻画鲜明的人物例如林冲、杨志等人都是忍气吞声,最终以杀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又或武松、鲁智深、宋江等类属于被动型的杀人,但是结果是一样的都属于鲁莽行事,小孩的三观发展还不健全,极易收到外界影响,这种处理事件的结果与方式很可能会对其进行不利方面的诱导。
2.水浒传讲梁山好汉的反抗篇幅是最精彩的,而恰恰这个和中国传统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朝廷就像传统的家长式教育,不论对错,都要认真听从,而梁山刚好体现了强烈的反抗精神,这对青春期的小孩逆反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水浒传凸显的是兄弟情义,而事实上,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不良文化将兄弟情义渲染成了打架出头,“哥们义气”,这样的渲染下原本的患难之情很容易被小孩子理解成打架出气才是兄弟情。因此不论从上述哪个方面来看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都极易对小孩产生一定的三观影响。因此说小孩子不适宜看水浒传。
从小看文学名著的人长大后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三个关键词:从小看,文学名著,长大后。
通过题目就能看的出来,出题老师要么喜爱文学,要么望子成龙,要么希望文学名著发扬光大。
文学名著,可以说是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诸如中国名著《春秋》《左传》《论语》《道德经》等,这些如果不经过一番功夫研读,是很难知其然的,更何况是知其所以然。再比如外国文学名著《贵族之家》《父与子》《莎士比亚》等,这些不能有从小到大的功夫,没有一番心境,更是望尘莫及,谈何理解和消化。
至于从小就看,长大后究竟有什么不一样,这个话题,我来理解一下。
一、文学气息呈现。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文学名著,都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地理、历史和文化,也包括那个年代的国家治理、民风民俗,尤其是都在弘扬正能量,或者是告诫人们如何去恶从善。从小看,由懵懂到一知半解,从理解到感悟,从思考到实践,慢慢就凝固在心境里,犹如吃饭一样,慢慢变成了骨骼和血液,情不自禁的展现出特有的文学气息。
二、气质高雅不同。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从小就读文学名著,无论是书中的主人公对其的感染,还是经典语录对其的熏陶,天长日久,日积月累,犹如生活在名著那里一样,从一点一滴的接触,到逐年累月的投入,从一句半句的研读,到通篇文学的赏析,内心里会自然而然的融入了高雅和不凡,长大后就会油然而生。
三、文字功底厚重。为什么有人在工作中遇到文字材料就会头疼,而从小看文学名著的人则面对这些会信手拈来,就是这个道理。可以说,一个人真的从小就看文学名著,长大后,思如泉涌,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在面对文字材料上从来都是强者。
四、思考问题深邃。一个人长大后,面临诸多问题,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尤其在碰到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时,是考量一个人能力的关键时刻,而会不会思考,能不能给出最好答案,最佳解决办法,决定了这个人的领导力,而领导力来源于诸多方面,但是与从小研读文学名著是分不开的。
文学名著,对任何人都有用,也都应该认真研读,尤其从小看更会有超乎想象的成效,衷心希望文学名著能够普及大众,惠及众生。
小学生反复读四大名著好不好
好,因为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比较经典,小学生看了可以增加些文学知识,提高阅读的能力,里面的故事比较生动形象,可以让小学生们了解里面的人物情节,所以看了里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面,更可以了解里面内容。
是否应让孩子少接触童话故事,因为很多故事会误导孩子的思维
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
童话太虚幻,不现实。孩子读惯了童话,对他们认识现实世界会不会有影响?而且很多故事,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都太强调运气和美貌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给孩子读童话故事,只读有教育意义的绘本。
但绘本故事已经不能满足孩子的故事需求了,非要我讲,于是我就买个各大童话,想吸取素材。
等我读过这些故事,并念给孩子,发现: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挺好的。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
1故事是孩子能听懂的语言,采用故事教导孩子,非常有效心理学上有“超限效应”这一现象,意思是啥事说一遍就行了。
第一次说有效,第二次第三次,往后说得越多,孩子越不想听,甚至都当耳旁风了。如果你要强调一件事,不要反复说,而是每次说都换一种方式。
我们大人整天唠叨,孩子都听不进去,就是这个缘故。而针对一件事,每次换种方法说,效果要好很多。
比如你要强调孩子刷牙,第一次你告诉他,第二次你变成游戏,第三次你讲个故事,第四次你举个例子,第五次你再换个故事……
这其中,讲故事的效果最好。
人类天生喜欢故事,故事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这个观点在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做了详细的阐述。
另外,还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跟讲述者是同步的。因着大脑的联想功能,人会从故事联想到自己,对应自己,从而得到启发。
英国教育家苏珊·佩罗写了一本书叫《故事知道怎么办》,里面就介绍了用各种故事来教孩子道理。
童话就是流传下来,经过千锤百炼的故事。这些故事并不都是王子公主,也有很多是强调了人的善良、智谋、勇敢、礼貌等。
比如,我的女儿有时候不礼貌,我就用《格林童话》中的一个故事《森林中的三个小人》告诉她礼貌有多重要:如果不是女孩说话有礼貌,小矮人怎么会利用魔法帮助她呢?
读完故事,进一步的引导孩子:想一下,如果你的一个朋友对你不礼貌,你会怎么样?
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利用它,我教孩子珍惜自己拥有的,挣钱不容易,每分钱都应该花得有意义。还顺道给她讲了我小时候跟爸妈做小生意在路上奔波的故事。
你看,童话的类型有很多,而且利用这些经典的故事,能教孩子很多道理,比说教要好得多。其实很多时候,素材就在哪里,如何解读就要看你了。
2公主都是美貌的,美貌不好吗?别误解它以典型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甚至是《王尔德童话》,里面的公主都是美貌的,王子都是英俊的,很多家长怕孩子看过后过分追求美貌。
然而,追求美貌不好吗?如果我的孩子爱美,我会很庆幸。
不论你承认不承认,美貌对人的发展确实有助力。即使你长得不怎样,如果你注意修饰自己,让人看起来舒适大方有美感,那肯定比看起来邋遢对你有帮助。
一个人的外貌会对他人形成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好,很大程度上帮你在他人心中站住了脚。经济学上更是有“美貌溢价”“身高优势”的现象(据统计:同等条件下,长得好的人比长得差的人挣钱多,个子高的人比个子一般的人挣钱多)。
为何会这样呢?
有各种说法,但被广泛认可的是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人类所有的行动都是为了传递基因,男士大长腿,个子高,身体结实,就意味着在远古时期能获得更多资源;女人脸长得平均、匀称,腰臀比例好,意味着健康和生殖能力强。
这一切,以流传基因为目的的人为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主流审美。
社会观念难以改变,但是如果我们根据观念,捯饬自己,这不就是利用观念成就自己吗?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不再与世界为敌,而是和解。在与自身和外部的博弈中,逐渐成长。
有人担心:孩子、大多数人想不了这么深,他们只是被影响。
我想起了科学作家万维钢老师说过的话:智者明了,普通人追随。尽管普通人不知道自己为何如此,但很多人类固化的行为模式,都是流传下来的生存智慧。
我觉得注重外表就是这其中一条。
孩子们不懂,他们只是模仿故事中的人物,将来他们知道了其中道理,我想必不悔当初的“追随”。
再说,童话在强调美貌的同时,也强调了善良、真诚、礼貌等……
3孩子会因童话分不清现实和虚幻吗?很负责任地说,不会。但有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因心理问题,躲藏在童话中出不来。
3岁前孩子一般会分不清故事中的、以前的、想象中的和现实中的。所以,常见小宝宝把故事中的情节说成自己经历过的;
当孩子渐渐长大,认识到时间、生活现实,便意识到书中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不一回事。这得益于孩子大脑的发展;
等到6岁以后,孩子就会渐渐开始不再相信圣诞老人。
可见,孩子不会因为童话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人都会成长,大脑也不是“吃素的”。
相反,孩子可以利用虚幻的想象,在自己喜欢的人物中找到力量。
比如很多孩子喜欢艾莎公主,我女儿也是,当她不敢做某事的时候,我会说:你想想,艾莎会如何做?她便更乐意尝试。
许多孩子喜欢超级英雄,因为小小的他们需要一个有力量的象征,来破除自己的无力感。所以会买超级英雄玩偶,玩超级英雄游戏。这些不仅给他们安全感,还能让他们在玩乐中,发挥想象力。
不排除有些孩子在虚幻中出不来。这些孩子大脑发展不健全、或者经历了巨大的创伤、在现实中没有快乐可言,他们本身都有一些心理问题,若是这样,需要及时就医。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结起来就是:
童话是非常优秀的故事,用故事来教导孩子,非常有效;
童话中的美貌描述,若引导恰当,让孩子注重外表,对孩子也有利;
随着孩子大脑发展,会识别出虚幻和现实。
另外,现在各大童话,依然列在孩子们的必读书单中,比如小学阅读书单就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王尔德童话》《意大利童话》,还有各种幻想文学:如《一千零一夜》《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等。
教育部专家列的书单,肯定考虑了很多,这也可以说是权威背书。
最后,引用安徒生的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著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对孩子来说,童话何尝不是他们的“阿拉丁神灯”呢?愿所有的孩子都被故事滋养,从中了解世界、找到慰藉、丰富想象、得到启发……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是否应让孩子少接触童话故事,因为很多故事会误导孩子的思维和不建议现在小孩太早接触文学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