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军阀部队为什么这么看重部队番号,打破头都要去争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的一些知识点,和为啥不建议拍军阀照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军阀
  2. 军阀的爱国之心从不动摇为何民国时期军阀从来没有自立为国的
  3.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4. 如何评价民国时的各路军阀

如何评价近代中国的军阀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中国近代军阀人物很多,数不胜数,还是以宋哲元为例吧。

1930年代中期以后,宋哲元有两个主要职务,一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二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这个冀察政务委员会是一个半独立机构,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行政院管辖,其实是华北特殊化的产物,与日本人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熟悉民国历史的都知道,“委员长”是蒋介石专称,但在华北各省,“委员长”则是指宋哲元。日本人占领东北地区后,对中国华北馋涎欲滴,于是频频制造事端,迫使国民政府中央势力退出华北,以宋哲元主持华北军政事务。当时宋哲元有个称呼,叫“华北王”——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他的地位。

宋哲元主持华北事务后,华北的政治局面突然出现了衰落现象。据与宋哲元熟悉的日本医生矢原谦吉回忆,当时一些北洋政府的失意政客、下野军阀纷纷出笼,寻找复出的机会。一时间,平津一带乌烟瘴气。

1937年7誉为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对华北的基本态度是"不屈服、不扩大",蒋介石电令宋哲元就地抵抗。但宋对日本人和当时形势抱有幻想,蒋介石召开庐山座谈会,发出强硬声音后,宋哲元仍然与日本人谈判,最后被日本人赶出北平。

宋哲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军阀,毫无大局观念,只考虑自己和小团体的利益。抗战爆发后,宋哲元来到西南大后方,失去了部队控制权,1940年代初在四川绵阳去世。

军阀的爱国之心从不动摇为何民国时期军阀从来没有自立为国的

军阀有些倒是想,可是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人心。他要找死的话,他就独立吧!能混到军阀那个程度,绝对不是傻瓜,人民都不愿意他怎么能独立。

还有中国的传统观念,能混到军阀那个程度,自然就有野心的,肯定更愿统一中国,当最大的那一个。

历史上哪怕是少数民族强大以后都想统一中国。而且还以这个为目标,一直在奋斗。

只要是华夏人种,对这块土地绝对不会放弃,那怕一小块,都会让所有人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就是搞个南北朝,金辽宋还分个正宗和不正宗,还为这个事打的头破血流,谁都不给谁面子。

如果有哪个不知好歹的趁乱闹独立的话,他的人民百姓就会心不甘情不愿,而且旁边的军阀会借此这个机会打出收拾他的大旗,趁宰了他,收他的地盘。

以当时的那种乱糟糟的军阀混战的局面。没有一个军阀特令独大,互相之间都在牵扯,这种情况之下就更不可能闹独立了,就像春秋战国时的周一样,虽然已经势微了,最后阶段只能算最弱的诸侯国,那些诸侯国都不敢去把周王朝给灭了一个道理,互相牵扯,周王朝还是个道义的主,谁都不敢踩这个地雷,除非自己绝对的强大可以替代他。

而且当时一个省还好几个军阀互相攻伐,怎么独立!

例如四川省成了军阀混战最频繁的地区,四川所发生的战争竟高达四百七十次,平均每月有战争两次。

四川是天府之地,所以引来这么多军阀争夺。

别的地方也打得一团糟。

下图乱成这样了,还在联合抗日↓

就是后来的所谓满洲国,也没有几个人鸟它。

就溥仪以及溥仪身边的一票小众也不鸟,他们从骨子里面根本就不认同满州国,认同的是大清。

那些旧遗老们更都只认同大清,满洲国仅仅是满清复辟的一个过渡,对作为日本傀儡的满洲国是相当不认同的。

他们始终幻想满洲国是重新开始的起点,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因此溥仪登基为了着龙袍一事差点和关东军闹翻,郑孝胥和罗振玉随后也被排挤。

↓就这样了,各个军阀也末敢冒个独字!

看看老满遗的表现

1924年冯玉祥从紫禁城赶走溥仪,但随后直奉联手把冯玉祥赶下台,郑孝胥等人鼓动溥仪躲进日本大使馆或者出国,他爹载沣一直不同意。到后来他自始至终不同意溥仪去长春,甚至在天津出发之前,载沣还在劝说溥仪不要去长春,说明载沣对于日本人的扶植是不认同的。

满洲国成立后,也没去当太上皇,除了期间短暂居住天津,绝大部分时间里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

溥仪亲叔叔载涛,他还去过日本住过一段时间的,但是等到满洲国成立之后,那时他日子窘迫,天不亮就要去摆摊做小买卖,也算是贵族出生,权倾一时过的人物。沦落到做小买卖摆摊,历史以来也没几个。就这样了,日本人和汉奸拉拢载涛的时候,这个X汉口里的老满遗来了句“我还想多活几年呢……可不能去东北当那个亡国奴哟。

载涛年轻时候曾去法国索米尔的骑兵学校专修过骑兵作战科。

后来出任新中国的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军马政局顾问,朝鲜战场上有不少军马都是他从内蒙古选送过去的。

所以他不是不愿意发光发热。他是不想为分裂祖国发光发热。

当然也有投机心理的,想成立个国家,自己高官厚禄,比如熙洽。

熙洽日本东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跟蒋种菜是校友)毕业,回东北之后还担任过东北讲武堂的教育长。

等到奉天事变的时候,熙洽率先与旧识多门二郎沟通,主动跟张作相申请代理吉林军政要务,然后想促成吉林无血开城。

随后又通电全国宣布吉林省独立,这个时候是1931年9月30日。

1932年2月开始策划筹建满洲国,并主动跟土肥原贤二申请把溥仪接到长春。

然而熙洽却有个令日本人怀疑的神操作,3月29日打吉林当地的抗日救国军的时候,本来关东军是准备空投抗日救国军后,与熙洽合力包围救国军的,但是熙洽居然忘了电联关东军,让救国军顺利逃脱,这里面水深了!

事后关东军头头们研究决定,不让他搞军事,但熙洽转身一变成满州国财政部长!

在满洲国里面绝对多老百姓始终认为他们是中国人,心里没有人认为他们是满州国人。

连大多数满人都不认同清朝更不会认同满洲国,脍炙人口的比如佟麟阁,白乙化,吴克仁,邓铁梅,以及赵洪文国等!

所以军阀,(臣妾想啊,臣妾做不到哇)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岂止是军阀会争,土木系“种子军”第18军的番号也曾经被陈诚抢来霸去,这个番号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所有,1929年初在全国军队整编时被裁撤。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陈诚的第11师率先攻入济南,蒋介石当天手令该部扩编为第18军。到1946年胡琏任军长时被压缩为“整编第11师”,18军的番号给了四川军阀的部队,然而到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时,番号又被陈诚要了回来,反正陈辞修权势熏天,其他部队尤其是杂牌军也没得办法。

(第18军首任军长陈诚)

第18军初建时只有一个师,但是陈诚最擅长吞并杂牌和扩充部队,到高峰期该军已经下辖8个师,后来陈诚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意思,于是分拆为第18军、第54军和第79军,号称“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需要说明一下,在恢复成军的番号之前,曾经以整编第11师、整编第3师短暂组建了“整编第18军”,这是兵团级的番号,与第18军的含义是有区别的。陈诚抢这个番号用意倒是简单:用久了有感情,没有十八军的军事集团,叫土木系简直太丢人了。

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很清楚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负担,同时为了避免给民众造成“穷兵黩武”的感觉,至少在表面上,对全国军队的编制和番号都做了一定限制,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峰值时期曾经达到120万人,但却只有33个陆军师的番号,为了掩人耳目,其他大批扩建部队分别以混成旅、独立旅、骑兵旅等形式组建,到后期这些类型的旅多达97个。

(次任军长罗卓英)

比如张作霖的奉军是以北洋陆军第27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后拿下了冯德麟的第28师番号,到1922年奉军已经发展到17万人时,也才只有三个陆军师的番号,其他全部是东三省自己编成的旅级作战序列。因为正规的师级番号需要北洋政府的陆军部审批、拨发和校阅,走正规渠道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不会支持地方军阀大肆扩建部队,直到1925年张作霖入主北京政权,终于说了算了,才一口气将奉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级番号。

国民党在二次北伐完成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四大集团军总司令曾经共同商定和通过了《军事整理案》,决定取消集团军和军的建制,选择最精锐的部队编成60个师,但蒋介石一心提高嫡系军队的番号配额,造成“分赃不均”,终于酿成中原大战。及至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国民政府军政部一度规定,在和平时期全国军队的师级番号不得超过200个,用以压缩和裁撤地方杂牌军队。

(土木系陈诚、周至柔和蒋合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规番号首先是部队取得“合法地位”的一个标志,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建武装,而军政部进行了数量限额后,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给了嫡系中央军,那么有限的剩余番号自然成为各路军阀觊觎的目标。只有取得合法地位,才能申请军费、征兵纳粮和扩大实力,否则就是公开武力对抗中央,甚至可以被扣上“拥兵自重”的帽子遭到讨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战场上需要更多的部队,于是军政部开始授予独立师、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等非正规序列的番号,其实中央军对这些是无所谓的,他们仍然能够获得足额的粮饷和弹药,比如罗奇的独立95师、廖耀湘的新22师、方先觉的预10师等等。但杂牌军如果不是正规番号的话,其兵员数量、粮饷军费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肯定要少于正规作战师,那么他们当然要进行争夺好看又好用的正规序列番号。

(宋美龄视察第11师,后排为胡琏)

管理全国军队编制和番号的军政部,同时还掌握军官任免大权,是军事委员会最具权力的机关,从1930年起一直由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担任,整整干了十四年,直到1944年被蒋介石的第一心腹陈诚所取代,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有的规章制度其实解释权和执行权都在军政部手中,这两任部长不待见你,就算拿到了正式番号也白扯,一样得不到优先甚至正常补给。

八路军下辖的第115、第120和第129师之前都是东北军的正规番号,在蒋介石压缩东北军的过程中被裁撤,后来才拨发给红军使用,但是有什么用呢?从1940年起,重庆军政部不再给这三个师拨发一颗子弹和一块银元,所以说,正规番号的争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无非是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罢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最高军事当局对某一部队的态度,第18军训练弹药是其他部队的五倍,你有什么办法?

(第18军阅兵)

如何评价民国时的各路军阀

题主所说的民国军阀一般指代北洋军阀集团。

近代军阀势力发轫于晚清(湘军、淮军、其他团练)“兵为将有”的地方军事化趋势之中,草创于袁世凯的编练新建陆军,兴盛于北洋六镇的设置,正式形成于辛亥革命前后的各省起义,造就了北洋军阀的勃兴,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的基本轨迹。

北洋军阀集团的骨干有段棋瑞、王士珍、冯国璋、段芝贵、徐世昌、唐绍仪、周学熙、梁士治等人,他们于清末新政和编练新军时期,广集在袁世凯周围,可以说有文有武,自成系统,而袁世凯本人也得到满清亲贵们的有力支持。

北洋之称原本是一个地理概念,出现于嘉庆、道光年间。当时是指以吴淞海口为界,吴淞口以北的江苏、山东、直隶乃至东北口岸,统称北洋。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直隶总督即兼北洋大臣,成为既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大吏,又是个管外贸与外交的朝廷重臣,其权势已凌驾于所有督抚之上。

北洋大臣的设置是清朝外交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从南到北位移的过渡,在李鸿章之手,天津的屏障外交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到袁世凯的“北洋”,更多地具有了军事政治派系的意义,进而成为中国主要统治集团的称谓。

甲午战后,袁世凯编练新军。小站所练初为“定武军”袁接办后称“新建陆军”,当时并无“北洋新军”称谓。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大小军阀普遍地霸占土地、广置田产房舍,进行封建性的榨取和剥削。

北洋军阀集团具有如下六个特点:一、它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的社会基础,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不同程度的资产阶级性质;二、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指导;三、割据称雄,拥兵争霸,互相争战;四、各树派系,荣损与俱;五、纵横捭阖,制造政潮,军事斗争;六、为了扩展势力大借款而低头媚外,破坏秩序。

不可回避的是,北洋势力虽以武力为核心,却并非纯粹的军事集团,其人才汇集远远溢出军人范畴。一时北洋文治之盛,概莫能比。

尤其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之机,虽然北洋军人之力量举足轻重,而北洋文治力量亦不可轻忽。吴虬即称:

袁开府北洋,宪政党人多为北洋幕府所罗致,遂有以北洋为政治中心之主张,报纸宣传,乃有“北洋派”三字出现。

北洋政府时期,虽有政治变乱、兵燹纷起、政权频更等非常之像,然而那时候的社会经济、行政体制、司法体制、文化教育诸多方面,或有转制之承接,或有兴替之延展,或有乱局中之创制,或有更移中趋新等等,并非北洋军阀“黑暗统治”之一语所能尽表。

后来国民党内部由于派系众多,势力不一,又有新军阀之称呼,但是在国家统一背景下,已经不是原本军阀的内涵。

总体来说,军阀们借助列强的支持和资助,编练军队,增强实力,并进一步攫取更大的权力。北洋军阀在辛亥革命前后各16年的历史进程中主要是扮演了破坏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文化繁荣、维护国家稳定也有一些客观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东方出版社,2016年。

王先明、杜慧:《北洋”正义“》,《历史教学》,2014年第04期。

文章分享结束,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和为啥不建议拍军阀照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这场战斗国军敢死队和日军敢死队贴身肉搏,拼到刀钝了,就用牙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