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能分到钱的消费券玩法 快收藏双12最强攻略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消费券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只能望券发呆,元芳,你怎么看的问题,以及和专家不建议发消费券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
  2. 北大学者建议全国每人发一千元现金,你怎么看
  3. 消费券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只能望券发呆,元芳,你怎么看
  4. 为什么上海解封后没有报复性消费

为什么各地刺激消费大多采用网上抢券的方式

第一个问题:你花8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但是到会场门口发现丢了800块钱,你还会进场观看吗?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表示会看,毕竟票还在手上。

第二个问题:你花800元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但是到会场门口发现门票丢了,你会再花800元买票进场看吗?这时候大部分人表示不会。

第三个问题:假定你打算到了会场再买票,买票前发现丢了800元,不过身上还是有足够的现金,你会不会买票进场看?这种情况下,有人会去,有人不去。

本质上这三个问题说了一回事儿,都是要去看一场门票800元的演唱会,在看之前都丢了800元钱或价值800元的东西,要看成这场演唱会,付出的成本都是1600元。但是,大多数人在三种情况下的选择却很不一样。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钱跟钱是不一样的。这800元是用来买门票的,那800元是给孩子交学费的,都是800元却有着不一样的使命。

这就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教授提出的行为经济学的重要概念:

心理账户

。人们会根据钱的来源、存储的方式或支付方式的不同,无意识地将本来毫无区别的钱加以分类进行管理,并且贴上不同的标签,比如血汗钱、救命钱、意外之财、私房钱等等。而不同标签的钱的花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血汗钱要省着花,救命钱不能随便花,意外之财抓紧花,私房钱得偷偷花。

从“心理账户”出发,就很容易理解补贴比减税更有助于刺激消费。

假设某地政府为刺激消费,有两种政策选择:一是为每位居民减税100元;二是向每位居民发放补贴100元。面对减税省下来的100元,居民会觉得“这本来就是我的血汗钱”,于是又放回到了那个叫做“血汗钱”的账户,不会大手大脚地花。而面对补贴100元,居民会觉得这是政府给我的“意外之财”,于是很开心地放入“意外之财”账户,出去吃个饭就消费了。

所以,在疫情初期为帮助企业活下去,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减税降费”,而在疫情形势缓解之后,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各地政府就开始密集向居民发放补贴。

刺激消费,发消费券比发现金更有效

问题再进一步,既然补贴比减税对刺激消费更有效,发消费券和发现金都是补贴,为何国外多选择发现金,而我国各地选择发消费券?

首要的差别在于疫情阶段不同而导致的政策目标不同。我国已进入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大力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政策目标为刺激消费;而国外大多数国家尚处于疫情暴发期,政策目标是保障居民,尤其是

北大学者建议全国每人发一千元现金,你怎么看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4月22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他呼吁政府向低收入群体直接发放现金以提振消费,通过发行1.4万亿国债,使每人可得到1000元现金的份额,中高收入者不发,主要发给低收入群体,如果按发放的一半人口计算,每人可以得到2000元的现金。

我认为他的这个建议是个空谈,完全不具有可操作性,首先发放的对象就无法界定,中国14亿人口,哪7亿可以发?哪7亿可以不发?政府用什么方法去认定?其结果必定是随意性和出现不公平现象,反而会造成民怨载道,到不如每人发1000元来的爽快。其次发放现金对提振消费作用不大,因为钱太少了,只够买些日用消费品,低收入者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这些钱即使发到手,也是泥牛入大海。

如果政府能每人发1000元给我们,我当然举双手赞成,但这钱要靠发国债来筹集,我认为没这个必要,让国家徒增负担。对那些因受疫情影响失去工作无生活来源的人,政府到不如让国有银行小额无息贷款给他们,让他们渡过暂时的难关来的更具有操作性,总之,我认为每人发1000元提振不了消费,和平时不会有任何区别,不会出现美国发了一点钱后,超市就要排队的现象,不相信的话,试试看也行,大家怎么认为的呢?请留言评论。

谢谢阅读

消费券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只能望券发呆,元芳,你怎么看

不知题主指的是什么样的消费券;仅就武汉市的消费券来说,目前为止,就发过两次消费券;一次是某企业联合银行卡一起推出的促销活动,还有一次是政府行为。

一听说政府要发消费券,而且还是面向所有现在居住在武汉市的人(不分常驻人口或者外来人员),大家对这个消费券的期望值都非常高,真可谓是翘首以盼。

可是,当详细都规则公布以后,特别“抢”到手以后,未免大失所望——全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政府对老百姓市民的垂爱。

除了头顶人群(低保残疾人等等)不用参加抢券以外,,所有想要得到消费券的人必须去“抢”(通过支付宝、微信等平台);

这样一来,无意中就将部分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上网的老年朋友排除在外了;难道他们就不是武汉人吗?或者他们不算是在武汉坚持了整整76天的英雄人民吗?

还有,即使抢到手的消费券,也有的根本就无法消费,或者由于客观因素不可能消费出去,比如,消费券中有一种叫做“文旅消费券”,只能在健身房、博物馆以及旅游时消费,五十一张,如果你要用出去必须花一百五十元(减五十)。

这还不是主要的尴尬,主要原因是你根本就没有胆量去景区旅游住宿,而健身房或者博物馆文化馆大都没有开放,即使开放了,可能大家觉得还是待在家里更安全

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发放消费券也许是用心良苦,不过,我就在想,为什么不直接发放现金呢?有专家解释说,如果发放现金老百姓可能就不去消费,而是存入银行;

那么,发放消费券老百姓就要去消费吗?更何况,每一次消费额必须是消费券的两倍才能抵扣——花三百,抵扣一百。老百姓会这样去消费吗?

这样的消费券在电商平台上比比皆是,诸如买一百减二十;买三百返券五十,等等,五花八门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都有,可是政府为什么也要这样去“凑热闹”呢?

直接放现金,老百姓也许不会马上去消费,但是家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用花钱呢?老百姓觉得需要,自然消会去消费,为什么要替老百姓做主呢?

总之,周边的同事朋友,街坊邻居们不怎么看好消费券;希望市政府能够酌情改进消费券的种类以及发放办法,最好不要去“抢券”!

为什么上海解封后没有报复性消费

我有一位至友,在上海开连锁烤鱼店。前几天我逛北京石景山万达广场的商铺和地下原来的沃尔玛超市的视频,转发予他看,许多店铺空无一人,超市货架之间的过道许多是空空洞洞无一个消费者。一个促销员推着一个小车,装满了一个品种的小食品在打折售卖,根本无人问津。我走上前去,与他搭讪,聊了几句天,她问没有人气。疫情期间,还有团购什么的,现在几乎是空场了。没有任何活气,外地人走了,中小企业许多是闭张了,余下来硬撑着的公司,也大多是干一天赔一天。免强发个基本工资。

我在上海工作的朋友,现在虽然开店了。也是只发基本工资。他近来联系我,说是要近期歇几天长期,返京,因为他儿子大学即将毕业,想找我儿子就其子的就业选择,聊聊天。他对我说,在上海开的多家店铺,天天赔钱,支撑下去越来越困难了。

现在全国最牛的两座城市,北京,上海的内需,倘且如此疲软无力。全国其他地区的所谓新一线城市,二,三级城市。应该是概莫能外。

我到是有一对夫妻朋友,男的在一个德国公司上班,公司火的一塌糊涂。德国老板似乎是早有预兆。早就储备了大量的帐蓬,北京的疫情一开始,政府没封控,人家全厂自觉封控,老板免费供应三餐,加班还有补助,所有的生活必备品,一人一份,公司免费提供。为了安全,一般人不准出公司。公司不对国内供货,产品一律出口。这是他们在中国建厂后的销售原则。结果生意做的生龙活虎,公司,老板,员工皆大欢喜。

他妻子就别说了,民营的医疗器械公司。开始是口罩,后来是与疫情有关的材料,也是忙碌的两,三周回家一次。没日没夜的加班干,工资奖金也是大大的。

这对夫妻是我见过的疫情其间,唯一斗志昂扬,充满正能量的,干劲冲天,挣钱豪气,生活辛苦,满脸幸福的人儿。

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房地产,和内需消费。

现在是出口疲软,房地产调控,余下的内需消费,又因为大量的农民工与城镇户口人员失业,收入减少。扩大内需几乎就成了一句话的口号。

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人的工资占其GDP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八,日本是百分之五十三,韩国是百分之四十四,泰国是百分之二十八,中国是百分之八。

按照我们去年GDP17万余亿美元计。在老百姓手里的钱,也就是不到1.7万亿美元可支配收入。就是全部花光,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杯水车薪。何况我们还有几亿人,没有分文的存款。

2020年,在号称高收入的北京,中位数收入是6300元人民币。上海的中位数收入是6000元。

假如说你有5万元人民币的存款,你已经超过了中国人存款的平均值了,你有十万元存款,你已经进入到了全国前20%的行例之中了。

当下的年轻人8o%的人是没有存款的。

现在疫情仍然没有结束,经济还是处于停滞状态。

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大家都充满了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期待。

但是,人是活在当下的。盼望疫情彻底结束,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进入到正常的状态。以使消费者恢复信心,大胆的买,买,买。以使市场早日的繁荣起来。

不管是上海,还是北京,以及全中国所有的城市,都爆发出来,如长江之水一样洪流滚滚的购买力。这一天到来的日子,应该不远了。

关于消费券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只能望券发呆,元芳,你怎么看,专家不建议发消费券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继发消费券后,超9地出台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今年买车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