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战场上,大多是冷兵器短兵相接,会有士兵害怕而逃跑吗

大家好,关于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人打仗冷知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
  2. 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3. 古代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狩猎和打仗都使用形状相同的刀矛和弓箭吗为什么
  4.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

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一打就是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

行军路途、攻守对峙,追击残敌,还得固守边境,防止敌人再犯。

古时候生活条件有限交通不便,不管是发现敌情,还是集结大军、筹措物质、开拔前线都需要时间安排部署。有时候光是行军路途都要两三个月,不管山川河流都是靠将士徒步行军走出来的。

古代战争频繁,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非常耗费人力物力,而且都对战法研究深透。除非以优势兵力,否则很难轻易彻底消灭敌军。很容易陷入持久战,消耗战。

古代冷兵器杀敌效率低,而且双方基本都有护甲,无形中更是加大了杀敌难度。

把敌人驱除出边境后,未防止敌军再次侵犯,通常还会在边境驻守一段时间。得到朝廷命令后才可以班师回朝。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浅见。不足之处,敬请见谅。同时也欢迎诸位留言指正。

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每天在家里也是吃饭住宿走路,你出门在外旅游也是吃饭住宿走路,为什么你旅游时花的钱要远远多于在家呢?

古代军队不打仗的时候,当然也要吃饭。但是打仗时期的吃饭和不打仗时期的吃饭,完全是两个概念。

古代政府是怎么解决军队的吃饭问题呢?

在大多数时期,古代军队的吃饭问题基本靠自己解决。

与现代军队不同,古代军队的职业化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古代军队多是临时征召的。有战事的时候入伍打仗,和平时期就参与生产,这种行为被称作“屯田”。

国家会把军队驻扎在一些边境地区或者无主的区域之中(一般经过战乱之后,会有大批的无主之地)。军队在该地区类似于“生产建设兵团”,士兵们每年划出固定的时期操练,其他时期都用来种田。在粮食上尽量实现自给自足,减轻国家压力。比如三国时期姜维在汉中屯田,就是典型的自给自足型军队。

唐朝以前,古代军队大多数实行这种制度,这种制度称之为“府兵制”。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解体,开始出现了大批专业化的职业军队,这也让国家可以负担的军队数量大大减少,因为军队全靠国家养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清朝的疆域远大于唐朝,人口数量是唐朝的五倍都不止,可是清朝的军队只有六十到八十万,远远没有唐朝多,多了实在养不起。

不过总体来说,唐朝以前,政府在和平时期养兵的成本是不大的,因为军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政府可以攒下钱用来主动进攻,也成就了汉唐的赫赫功勋。

说了这么多,古代打仗为什么费粮食呢?

打仗消耗的粮食不是消耗在士兵身上,而是消耗在了运输上面!

军队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门打仗吧?发生战争的战场可能在千里之外,军队要机动到那里。

这一路上,军队要吃饭,到了战场之后,军队要吃饭,如果长期驻扎在战场,军队也一样要吃饭。

士兵们的确可以带上几天的干粮,可是古代士兵不是钢铁侠,负重是有限的,一个士兵能带上十天的干粮就是极限了。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士兵每人也只能带七天的干粮。

那么士兵的粮食吃完,就要有人运。

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大卡车,无论粮食有多少,运输的方式都是人拉肩扛,牛牵马拽。

(木牛流马的便捷,只存在于古人的想象之中)

人的有效负重是很低的,走远路更是如此。有道是远道无轻载,一个人能带个三五十公斤的东西已经是极限了。

牛马虽然力量大一点,但是耐力不好(牛马的耐力不如人,负重更是如此),所以速度会很慢,古代的辎重队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经是奇迹了,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很正常。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一支辎重队,每天走三十里,战场在三百里外,政府要补给三百里以外的军队,会发生什么?

三百里的路程,这支队伍要走十天,但是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在这十天里,这支辎重队里的人和马,也是要吃饭的。

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

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

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

对吗?

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

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

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

在秦始皇时期,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要供给长城前线的士兵,从中原地区运出三十石粮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长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

而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则更可怕,由于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从长安出发的军粮,居然只有两百分之一到达敦煌前线,浪费比例极其惊人。

所以,古代军队打仗,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就地取粮(抢老百姓或者抢敌人),或者挖运河运粮(船运的效率高很多)。你可以发现,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比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等,基本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补给线非常短。2.有水运。

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有长江和淮河作为运输通道,通过水运运输粮食。而长平之战的战场离秦、赵两国的本土和农业区都非常近,补给线只有一二百里,这才让长平之战双方各自拥有几十万军队。

而只要战场稍远,没有水运,古代的战争规模就会断崖式下跌,比如萨尔浒之战。明朝作为一个人口上亿的封建大帝国,居然只能出动十二万人进攻后金,这已经是明朝的极限了,可见古代打仗的补给有多么艰难。

古代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狩猎和打仗都使用形状相同的刀矛和弓箭吗为什么

不是冷兵器专家憑常识我所知:中国的弓和矛与西方的其实是有点不同。

说弓~中国的弓较短小,看来是用2支单独弓身复合在中间连成,就像《弓》这个字。优点是在马上可以轻巧360度左右前後拉弓发箭。更因用复合制法故短拉力猛+连发快速。

西方流行长弓(英国弓更达1米八),而且是用单一支弓身制成。祇合阵地战太长不宜马上拉弓。长弓优点是拉得滿而射得远。

说矛~中国的矛好像有颇多式样(?)且祇说直矛,在矛鋒与矛身处有些会系有红色的巾或流苏,这是有助描准。另有一小片横隔,是为避免因刺入太深而阻慢拨出,致连刺动作慢了。

西方的矛好像沒有这一小片隔阻物。优点是可以一刺叠串入二人身内。

古代人打仗为什么要举那么多旗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没有今天这种高效的通讯设备,所有的通讯联络主要依靠传兵令和旗帜。

古人打仗的旗帜绝对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用于军事上的指挥联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未来水世界》?

海盗在攻打环礁作战时,完全依靠指挥船上的旗帜进行指挥。

在指挥船爆炸以后,海盗立即陷入混乱。

道理是相同的。

古代军事旗帜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分为这几类:

其一,单纯的联络旗帜。

这种旗帜主要用于平时行军、宿营、训练等等的联络工作。

打个比方:先锋的部队古代还要负责工兵工作。如果遇到路障或者道路有问题,先锋部队就要打起联络旗帜,后面部队也一样打起来,这样整支部队就知道这么回事,暂时停止行军或者选择别的路。这种旗帜传递速度非常快,且不容易失误,比传令兵有效的多。

其二,战时指挥。

战时的指挥很多依靠旗帜。

主帅下令进攻,中军会打起专门的旗帜,各部就开始进攻了,当然也有擂鼓等其他辅助方法。

主帅下令暂停,中军又有其他的旗帜,部队就暂时停止前进。

另外还有包抄、侧击、拦阻等等,都有专门的指挥旗帜。

古代大战基本都是白天,旗帜是最有效的。

所以,很多小说里面说武将带着部队冲入敌人中军砍旗,就是破坏敌人指挥的意思,意义非常重大。

其三,识别旗帜。

古代部队之间的识别以及主帅对部队的识别,主要依靠旗帜。

大家看日本战国电影,发现武士作战的旗帜非常多,颜色还五颜六色。

这不是耍酷,主要是为了识别。

其四,牙旗

这是什么?

资料上这么说: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

牙旗是军队的象征,也是军队的荣誉。

古代出征前,都要祭旗。

周瑜出兵赤壁时,就杀了蔡中蔡和祭旗。

牙旗对于部队是一种象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倒下。

一旦牙旗倒了,也就意味着部队完了,军心士气都会遭受毁灭性打击。

著名电影《影子武士》中,影子武士冒着敌人枪林弹雨,也岿然不动,目的就是保持牙旗。

前方激战中,如果牙旗没了,前线士兵一定会大乱,战斗也就必败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古代打仗为何一打就是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都耗费到哪去了和古人打仗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英国300年时间, 为何都没同化苏格兰, 苏格兰还要闹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