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心理学小知识,看起来实用又有趣的样子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小技巧的一些知识点,和哈佛心理学专家建议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小技巧
  2. 以后想学心理学专业,为此去考北京师范大学值不值
  3. 不喜欢说话的人是什么心理
  4.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

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小技巧

1.生气发怒,男女大不同

男性发怒的原因常常是由于权利受到威胁,比如想做某事却被禁止;而女性则是因为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尤其是感到被拒绝、被忽视和嫉妒时。

心理专家认为:“女性常常希望某人或某事有所改变,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又看不到出路,于是发怒。”

2.想了解一个人真实的内心,就看他炫耀什么、掩饰什么

想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的状态,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用费尽心机的去分析去猜,就看这个人在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3.想知道谁跟谁关系好,看他们的眼神交流就行

当一群人在一起时,大家谈论、聊天、欢笑,每个人都会跟他们觉得最亲近的人进行眼神交流。所以,想知道谁跟谁关系更好?那就好好看看每一个人吧,看看他们在笑的时候望向的是谁?

以后想学心理学专业,为此去考北京师范大学值不值

必须很值得,北师大的心理学是全国排名前列的,大家考研的普通心理学用的就是北师大彭老师的书吧。

如果要学心理学,来北京是没错的,资源比其他地方好太多了,除了北师大,北大,清华,中科院,社科院等心理学也都不错,平时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多。

当然,除了国内,国外也有很多顶级的心理学院校,如果没有机会去的话,也可以看看哈佛的心理学公开课,也能学到不少。

最后,个人觉得心理学就业虽然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根据国外的情况,以后社会需求会越来越大,工作本身也很有意义。

工作有去研究院所,大学等教书,医院等治疗单位,还有社会的咨询师,就业面挺广的。

祝你成功,有个美好的未来。

不喜欢说话的人是什么心理

一个人为什么不喜欢说话,这是什么心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分析如下:

当你去询问一些不怎么说话的人,说你为什么这么寡言?你得到的答案将会是各种各样的,比如:

1.没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或是对象,所以就没有说话的欲望。

实际生活中,这类情况是最为常见的。有些人不喜欢说话,并不是真的不喜欢说话,而仅仅是因为对谈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是对谈论的内容认知比较少,不知道如何插上话,所以就干脆安静听着他人说了。当然,还有一些也是主要针对某些人某些群体。就好比如我们常说的:“在熟人面前是个疯子,在陌生人面前是个傻子”,疯子与傻子仅仅是比喻为自己的外向程度,而这主要是个体所为。

2.喜欢安静待着,比较内向,不大喜欢那些热闹的场合。

常见的性格有外向与内向。心理学上提出,一个人的性格特质形成,主要是受着生长背景和成长经历的影响。而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也会体现在人际交往关系中,一个较为内向的人,则较为腼腆,许多时候也不善于去表达自己,故而在旁人看来就像是不喜欢说话一样。

3.说多错多,不如多听多思考,少说少表达。

我们常常说,在某些人际关系中,某些场合里,要做到多听多思考,少说少表达,因为许多时候,问题的产生,就源于言多。所以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人际圈子的技巧,但是许多时候也会让人觉得比较高冷,难相处。所以这样的做法,还是需要去把握好一个度。

4.害怕说太多,让被人看透了,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小毛病小缺点。

这类情况则主要表现为个体不自信,有点自卑的情况。害怕跟他人密切相处之后,自己的某些自认为的缺点被他人知悉,会使得他人多一个看低自己或是嘲笑自己的要点,故而选择寡言。

5.社交恐惧等社交障碍所导致的。

这种情况属于心理问题,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个体,在面对他人的时候,许多时候会感到恐惧或是紧张,难以清晰或是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常常少言,不大于人往来。

总而言之,一个人之所以不说话,存在的可能原因有很多,要明确一个人存在的原因,还需要具体地去看待这个人的问题。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内容为【每日谈心·郑燕云】原创,转载请联系。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

央视的《挑战不可能》曾经在某个春节档,排了一期节目:两个心理咨询师彼此通过对对方的观察,判断对方吃什么馅的饺子。引起一波人围观,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有人坚信可以通过对方的一举一动洞察对方的内心,有人坚称这是节目效果。而身边认识我的人,自从知道我是心理学毕业的,也会问我:“你学心理学的,你能不能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弄得我哭笑不得。

学心理学真的能洞察别人的想法吗?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和你说一说。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范围涉及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领域发生关联,比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等。

作为一门思维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合点形成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心理学在尝试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的同时,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中的角色。同时,它与哲学、医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生物学、宗教学等探讨个体身心的学科密切联系。

实际上,人类心理活动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很多人文、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休戚相关。

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内容看,人是社会存在和自然现实的统一体;从心理现象产生的形式看,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

心理,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学研究什么

那么,心理学主要研究些什么呢?

从研究对象上看,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即,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感知觉、思维、记忆,对事物的态度与体验,调节自身行动的意志与动机,以及人的需要、价值观、信念等等。

从研究任务上看,心理学主要是描述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指导实践应用。从研究目的上看,心理学主要是为帮助人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不良行为。从研究领域上看,心理学主要关注人格特征、动机和个体差异、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研究人从胎儿出生到年老死亡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研究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心理、行为与生理过程(尤其是神经系统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思维问题,了解推理、记忆、决策及其他心理过程与人类行为的关系;探索生理因素、社会刻板印象等因素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态度、说服、从众、种族歧视、婚恋、领导行为等问题及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由此划分为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领域。心理学能不能洞察人心

既然,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那是不是就表示,心理学能够洞察人心呢?答案是未必。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微表情,指的是当人们通过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传递给对方时,在不同表情之间,或是在某个表情里,人的脸部会不自觉的泄露出其他信息,其持续时间大约1/25秒,虽然这个下意识的表情仅仅在一瞬间,但有时可能表达相反的意思,做表情的本人和观察者通常都觉察不到,而这些微表情,更能真实的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例如,在一些本应是悲伤的场景下,有个人明显很希望表现出悲伤的表情,可是嘴角却抑制不住的往上翘,说明他内心不是真正的悲伤,反而可能因为正回想某些快乐的事而心不在焉,也可能他的内心其实幸灾乐祸。

(图片来自美国心理影视剧《Lietome》)

美国学者PaulEkman走访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描绘出了不同脸部肌肉动作和不同表情的对应关系,称之为面部行为代码系统(FacialActionCodingSystem,缩写FACS)。这些微表情数据被美国应用到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和医学临床等领域。例如,一些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间谍特务可能轻而易举的就通过测谎仪的检测,但是通过微表情,一般可以发现他们虚假表面下的真实表情。

然而,这并不一定准确。尽管微表情是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控制,也无法掩饰,但并不是绝对的。同样是说完话后眼睛往左上方看,有的人可能是习惯性动作,有的人可能是在撒谎。同样是额头,没有整过容的(包括微整)在产生情绪的情况下,枕额肌会有轻微动,整过容的人却完全没有。那些能够瞬间捕捉和解读微表情的,通常是训练有素的或本身有天赋的,而这些人仅占10%。

人们为了社交方便,洞察人心,总结了人在某些心理状态下可能做出的动作,却不是十分绝对。例如,男人右肩微耸一下表示在说谎,然而对于中国嫌犯,这一点却不怎么验证;惊讶的表情超过一秒就可能是假惊讶,然而有些人却例外;揉鼻子就是掩饰真相,然而对于有些带鼻炎的人而言,这可真冤枉他们了……

这些经过心理学家观察测量得来的数据,却不是100%的准确,因为人的内心是复杂的,而心理学仅仅是通过数据收集和实验,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推理和验证,并不能真正洞察人的心里在想什么。

如果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这些问题对您或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关于有哪些有趣的心理学小技巧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趣的心理学小窍门,看起来好玩又实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