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以及为什么湘军要杀马新贻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张文祥为何刺杀马新贻
  2.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3. 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
  4. 马新贻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才干也不输李鸿章,为什么不得善终

张文祥为何刺杀马新贻

谢谢邀请!

张文祥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的“刺马”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其事发突然,情事非常传奇,从事发当时,关于这件案子的本末就有官方说法和民间流传两条线在并行,再加上又被改编演义成了京剧、评弹等等形式进行传播,导致整个故事的面目不清。

下面就这件事的发生情况,以及官方、野史的各自解读做个简单介绍。

刺马

马新贻,山东菏泽人,1821年生,道光朝丁未科进士出身,与李鸿章、沈葆桢等是同年进士。之后历任安徽建平、合肥县知县,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闽浙总督等职,1868年任两江总督。为人思想开明,与曾国藩、李鸿章等交往密切,属于洋务人物。

1870年8月22日,马新贻在两江总督署署西箭道检阅将弁射箭,事毕后回署,中途张文祥当街鸣冤,而后突然行刺,刀刺中马新贻的左胁下,因为受伤过重,被抢救回署后就一命呜呼。而张文祥也当街被捕。

官方审理版本

马新贻遇刺后,官方立即对抓到的凶手张文祥进行审讯,起初张文祥对行刺一事供认不讳,但是对行刺的缘故却言语闪烁,经过清政府严令江苏地方反复讯问,最终形成了如下的结论:

张文祥,原曾参加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麾下,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浙江宁波当地经营赌局,和海盗相通。马新贻出任浙江巡抚期间,在浙江南田剿匪,杀戮张文祥的同伙甚多,故而心中有恨。

此外,张文祥的妻子罗氏,被朋友吴谋诱拐,张文祥为此曾在马新贻到宁波校阅时拦轿喊冤,但马新贻对张文祥控诉吴某诱拐妻子的事情并未过问,于是张“心怀忿恨”。‘

第三,张文祥在新市镇开赌局,刚好后来又遇上马新贻宣布查禁赌博,导致赌局被封,“本利俱亏”。

因为太平军的往事,自己家庭的不幸,以及生计无着,似乎都和马新贻有某种关系,于是走投无路的张文祥起了杀心,在1869至1870年期间,多次到杭州、南京寻找机会行刺,最终在1870年8月22日得手。

民间流传版本

有关刺马案,民间流传的版本多荒诞不经,而且存在非常严重的史实错误。诸如说马新贻和张文祥是拜把子兄弟等等,后来因为马的官坐大,不顾兄弟之情,甚至有和兄弟的妻子通奸的情事,从而生怨而起了杀心等等。因为这种越传越奇的段子本身就很吸引人,再加上还有花边内容,所以在民间的传播很广。

最后的处理

张文祥案审理后,比照大逆处刑,张文祥被判凌迟,在马新贻的灵前被挖心致祭。

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刺杀前,在两江都干了什么

说到两江总督马新贻,就必然想到那件惊天迷案“刺马案”,这个案件还被作为“投名状”的素材拍摄成了电影。这位慈禧太后亲选的心腹大臣两江总督被公然刺杀于大街上,留下了种种疑惑,其中张之万、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咖都牵扯进来,成为清末轰动一时的惊天大案。

晋升之路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进士,初踏仕途时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为官勤勤恳恳,政绩和口碑都不错。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时,他迎来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当太平军进攻安徽时,淮河南北民众造反,以及盗贼猖獗,时任合肥知县的马新贻虽是文人出身,但整治地方军也有一套本事,合肥守备力量在其治理下,战斗力颇佳,是抗敌平判的有力支撑。

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时,马心贻受命跟随钦差大臣袁甲三进攻庐州巢湖的太平军,马新贻所率部队在此战中击溃了支援巢湖的太平军援军,接着打下盛家桥、三河镇、柘皋,最终攻克庐州全境。马新贻因此一战成名,官升庐州知府。咸丰七年(1857年),马新贻又在舒城击败了捻军和太平军的联合侵扰,因而被吏部记名以道员任用,这个道员就是介于知府与巡抚总督之间的官职,说明朝廷开始将马新贻列为省总督级官员的储备干部。

一年之后,马新贻便顺利晋升为安徽按察使,但也就在此期间,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贬官,原因是陈玉成率太平军攻陷庐州,马新贻不仅兵败,还丢了官印。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在曾经的老领导袁甲三的保举下,马新贻才官复原职。次年,马新贻又在翁同书的举荐下再次入列候补道员。后来袁甲三又向朝廷请求派马新贻赴其大营管理军务。并在同治元年(1862年)时,二人合作再次攻克庐州,不久后他又随唐训平定了苗沛霖叛乱,故而升为安徽布政使。

提领两江

同治三年(1864年),马新贻终于步入省级官班行列,受任浙江巡抚,并在浙江调控减免赋税、剿拿海盗、兴建码头、疏通河道、惩治暴力、维护社会治安,获得不错的政绩,因此升任闽浙总督。

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整顿盐业、疏通河工、训练两千五百名精兵强将维护地方治安,在处理安庆教案中顾全大局,替清庭签订《南京协定》,当了一回卖国贼的替罪羊。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途中被伪装告状的张汶祥刺杀,正中要害,第二天不治身亡。

刺马案

由于两江总督为朝廷一品大员,马新贻又是慈禧太后钦点接替曾国藩的心腹大臣,遇刺后引起朝廷震动,慈禧太后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为钦差大臣彻查此事,由于结果疑点重重,又令刑部尚书郑敦谨前往江宁彻查。因涉及政局稳定,故而草草以张之万的说法结案,并留下“外惭清议,内疚神明”的辞职报告告老还乡,故而这个“刺马案”从此成为一大迷案。

张汶祥为报私仇“该犯供词,尚属可信”——张之万揍报《清史稿》

按照张之万回报朝廷的说法,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余孽,太平军兵败后害怕被朝廷追捕,于是暗通海盗进行抢劫,但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大力捕杀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落网,又由于其妻子被人掳掠,张汶祥递呈控拆时马新贻并没有受理,因此怀恨在心,动了杀念。而张之万在奏本最后这下了模棱两可的语言,显然有难言之隐。

这个回复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因为这个说法很明显的是在维护刺客背后的主谋,张汶祥的身份如果是太平军余孽和海盗的话,即使遭遇妻子被人掳掠的事情也是不敢向衙门告状的,再者就是马新贻只是未受理案件,如果想要报仇,何不直接杀了掠夺其妻子的人呢,这种风险肯定要比刺杀朝廷一品大员更低,并且刺客在刺杀成功后大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的口号,这背后更加扑朔迷离,于是慈禧太后再令刑部尚书再赴江宁重审此案。

“投名状”版本

在郑敦谨查案时,听闻马新贻死前喊出一句“找着了”,这个引发了当地流传的马新贻渔色负友的说法,这个刺杀马总督的张汶祥正是其结拜兄弟,他是在咸丰年间,与朋友曹二虎、石锦彪加入捻军,有一次马新贻镇压捻军兵败,被张汶祥与曹二虎抓获,正逢张曹二人欲投降清军,于是借机救了马新贻投了清军。后来兄弟三人被编入军营,马新贻以其号“谷山”为名称为“山之营”,张汶祥便成了其营官,由于兄弟合作屡立战功,马新贻便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大官。曹二虎的老婆是个美女,马新贻便起了色心,张汶祥便告知曹二虎商量对策,但马新贻先下手为强,杀了曹二虎,张汶祥随即逃之夭夭,并发誓要为二虎报仇。此说法也成为民间戏曲的素材走向舞台。

而马新贻死后,其小妾郑氏上吊自杀,这也成了这种说法的证据。加之当时市井流传马总督遇刺倒下后还对周边侍卫交代不要难为凶手,这更加成为其认识凶手的证据。但马总督之子马毓桢交代,父亲是山东人,带有山东口音,遇刺前喊的并不是“找着了”,而是“扎着了”,并表明父亲只有两房妻妾,均已年过四十,没有美女小妾,故而此种说法不攻自破。

幕后大佬曾国藩

此处猜测时,也是根据马毓桢的交代,其父亲在临终之际,交代后世时说:“不得进京告状,忍气吞声方能自保”。这就说明了此案的幕后主谋是两江总督都惹不起的人。由于马新贻是接替了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而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看似升官,但实际上是朝廷的牵制手段,故而曾国藩的可能性比较大。

曾国藩在两江的势力十分巨大,其组织的湘军是剿灭太平天国的绝对中坚力量,但太平天国覆灭之后,湘军的势力就成了清庭统治的最大威胁,虽然曾国藩裁撤湘军番号,但只是遣散部众,但江宁时称“湘半城”,也就是说湘军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江南地区,想要重新组织起来轻而易举,故而才有了慈禧的人事调动。

但马新贻到任后,曾国藩的心腹部队长江水师公然在江面掠夺往来客商,故而引起马总督的不满与制裁,他所用手段便是提供大量财政支持给予李鸿章的淮军,削减长江水师的军饷,以形成力量上的制衡,这便引起了湘军体系的强烈不满。

“请飭会国藩速行查明曲直,秉公办理,以释民疑,请飭整顿,以长江水师要紧。”——《清史稿》

当“天津教案”爆发时,英法等国军舰来往大沽威胁清庭,马新贻为时局着想,向慈禧提出调派长江水师防御苏沪沿海,此提议正合慈禧心意,因为这样就能将长江水师的控制权交给自己的心腹大臣马总督。这样一来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利益便收到损失,毕竟长江水师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的航运与走私,是一条巨大“产业链”,且黄翼升又是曾国藩亲信。两人矛盾因此事激化,在慈禧督促马总督整顿长江水师时恰好马总督遇刺,这件事似乎与黄翼升脱不了干系,那么即使此时督办“天津教案”的曾国藩抽不开身主使,那也难逃干系。

“伪宫,伪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贼库者。除二方伪玉玺和一方金印,别无所有。”——曾国藩揍报《清史稿》

后根据马总督之子交代,慈禧令其父到两江接替曾国藩时还有一道秘令,那就是令其查明“天国圣库”,这是太平天国时期集举国之财富于一库的制度,也就是太平天国的国库,据说寸有一千八百万两白银,而当湘军攻战太平天国天京后,曾国藩上报没有国库,只有两个玉玺和一个金印,剩下的被付之一炬。这个是慈禧打死都不会信的,这个财富如果被曾国藩私吞,他将拥有足够推翻清庭的财富,故而秘令马总督彻查此事。

从此看来,刺马案的主谋最大嫌疑就是直隶总督曾国藩。而马总督遇刺时,清廷向安徽巡抚英翰发出指示,整顿地方治安和长江防务,这明显是防范长江水师反叛的动作,这也透漏出慈禧与曾国藩之间的博弈。故而郑敦谨明白其中的真相知也不能言,张之万之所以作了那样的汇报,也是明白其中的厉害,如果道明真相就有可能激发湘军体系的暴动,这样是直接威胁国本的,既然马总督已死,那就没必要在严查下去,于是就有了开端的结案供词。慈禧最后也“默认”了这份供词!

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

1

这件事曾国藩是不会主动去做的,湘军攻克天京后,他就向朝廷表明态度,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辞职回家。曾国藩这么做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及其家人。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已经具备了取代清朝的实力,只是这时曾国藩年龄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心气不高了。假如曾国藩称帝,必然引起军阀割据,解决军阀割据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曾国藩没有那么多时间了。弄不好创业不成还会身败名裂,家族不保。

曾国藩不想造反,但是曾国藩的手下很多人都鼓动曾国藩黄袍加身,这其中他的弟弟曾国荃最卖力。工作没做通,反而叫他辞官回家,曾国荃是有心结的。裁撤湘军牵扯官兵利益,工作不好做,面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湘军弟兄,裁撤他们曾国藩自己都觉得棘手,这时候马新贻来了。

2

马新贻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项是裁撤湘军,另一项是查找太平天国财宝的去向。平定了太平军,湘军立了大功,本来应该得到奖赏,朝廷却要裁撤湘军,追查责任,湘军对朝廷怨言很大,正没地方撒气,马新贻代表朝廷来了,湘军找到了发泄不满的渠道。

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他不知道这是一个烫手山芋吗?知道。马新贻被慈禧召见,是和儿子马毓祯一起去的,马毓祯在外等候,马毓祯说,马新贻出来时面色难看。上任之前马新贻又回家一趟,专门向家人交代,他此去凶多吉少,一旦出现意外千万不要告状。

马新贻的行为至少说明三点,第一,他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有预知;第二,危险并不来自个人恩怨,一个封疆大吏个人恩怨几乎很少有摆不平的;第三,危险来自政治势力,而且势力比较强大,足以让马新贻畏惧,而且朝廷也没有能力替他维持公道。把这三点合起来看,马新贻的危险矛头直指曾国藩。

3

曾国藩有能力收拾马新贻,可他向朝廷表了忠心,刺杀两江总督这样的事,会让朝廷嫌疑,容易让自己若上一身骚,曾国藩是政治老手,他不会干这种事情。但是这种事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能干得出来,曾国荃火爆脾气,打仗很厉害,政治能力很一般。

慈禧也是政治高手,马新贻被杀是谁干的她能分析个差不多。慈禧认为这事和曾国藩脱不了干系,于是下旨让曾国藩去审理这个案子。两江是曾国藩的大本营,情况熟,谁干这事可能性大他更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曾国藩接到命令,推说自己眼病严重去不了,曾国藩有眼疾是事实,这边直隶总督能干,过去查案就不能干了,曾国藩这是在避嫌,他心里清楚案子和湘军有关,没法秉公办理。实际上曾国藩也想去,他得去灭火,不然这事闹大了,闹明了,老九曾国荃有可能造反,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慈禧当然也不想湘军造反,这事只有曾国藩能压得住,所以他必须去。慈禧再次下令,只要还有口气就赶紧去。戏演到这份上也差不多了,于是曾国藩到了两江。

4

和曾国藩一起派去审理案件的还有郑敦谨,审理案子的过程中整个都是郑敦谨问话,曾国藩一言不发。曾国藩不说话,并不能说明他不管事,实际上他在观察案件发展,以静制动。

郑敦谨和曾国藩接受刺马案时,案子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正是因为朝廷不满意才让他们两个进一步审理。郑敦谨接手的是烫手山芋,糊弄了事慈禧不满意,真要查清案件的幕后主使,恐怕郑敦谨很难走出两江地界。

不过郑敦谨是个聪明人,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当他感受到案件背后存在强大的幕后黑手时,他把球推给了曾国藩。曾国藩说,就按以前的结论定案吧!

以曾国藩当时的实力除了朝廷他怕谁,他完全可以把案子查个水落石出,不用有任何担心,再说曾国藩也不是那种做事稀里糊涂的人。可见曾国藩心里有数,他已经知道事是湘军干的,他要保护他的弟兄。

曾国藩不让郑敦谨再往深里查了,如果郑敦谨不听话,下场不会比马新贻好。可是他不深入查,没法给慈禧一个交代,慈禧那儿他过不了关,没办法,一结案他就给慈禧递交辞呈,回家养老了,根本没敢回京,他怕慈禧要他的小命。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马新贻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才干也不输李鸿章,为什么不得善终

题主的问题是:马新贻和李鸿章是同科进士,才干不输李鸿章,为何不得善终?笔者认为,马、李二人为人的格局以及在清廷内部的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走向。

马新贻(1821—1870),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历任知县、最终官拜两江总督,参与了对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镇压,于同治九年(1870年),被凶手张文祥刺杀身亡。

李鸿章(1823-1901)安徽省合肥人,也参与了对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镇压,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晚清重臣,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见证了清朝衰落的全部过程。

马、李二人同为同科进士,在官场的经营和各种复杂关系处理上却相去甚远,虽然各有千秋,但是李鸿章更胜一筹,也就是说两个人的格局大小不同,其结果也是天壤之别。以下我从三个方便来论述:

第一,马新贻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刽子手,借机上位,尽管接任了原曾国藩两江总督的班底,参与了对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镇压,却不是曾国藩的门人弟子,可是部下全是前任的班底,实际权力已被架空,举止行为处于被监视之中,间接造成了他在管辖方面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大有“像鸭子一样被人架在火炉上烤”的意味。

第二,马新贻赴任两江总督之初,暗中被慈禧赋予了调查太平天国国库去向的重任,对于此时远赴天津负责教案的曾国藩来讲,马新贻不死后患无穷,为马新贻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对于没有根基却负有重任的马新贻来讲,在上任之初就有这种不详的预感。

第三,张文祥刺杀马新贻一案,不过是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李鸿章淮军问题暴露之前的激烈反应。张文祥不过是别人收买的亡命之徒,是本案的扑朔迷离的外表。其实反映的问题是清廷和曾国藩为首的地方实力派为了自身利益的暗中较量。对于曾国藩来讲想表达的是:我帮助朝廷稳定了时局,朝廷应该让我对部下有所交代,有所封赏才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事情发展下去非我曾国藩所能左右。

至于坊间其它诸如江浙大盗复仇之说、张文祥替兄复仇马新贻的传闻纯属无稽之谈,不过是曾国藩之流放出的掩人耳目的烟雾弹。

而李鸿章则截然不同,不但是曾国藩的门人弟子和心腹,而且还是曾国藩大力培养的未来接班人。李鸿章阅历丰富,为人练达,根基深厚,不但一直师从曾国藩绞杀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还参与了洋务运动、编练新军、甲午海战、和近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诸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我国我近代史主要的见证人之一。

马新贻作为封疆大吏被杀,是晚清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此案不了了之成了悬案,间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对地方实力派管辖能力的削弱,他个人的悲剧不过是国家命运的缩影。

文章分享结束,历史上刺杀马新贻的背后主使是曾国藩吗和为什么湘军要杀马新贻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历史上的今天1872年,晚清曾国藩 中兴第一名臣 不信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