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易守难攻为什么守不住

匿名 为什么 2023-08-24 06:37:17 -
曹操为什么说汉中是鸡肋 汉中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蜀国易守难攻为什么守不住,为什么魏军打不过蜀军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蜀国易守难攻为什么守不住
  2. 蜀军为什么没跨过渭河
  3.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4.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蜀国易守难攻为什么守不住

蜀国易守难攻为而守不住的原因是:

1.刘禅昏庸,错失战机,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认为魏国不会起兵,便无视了姜维的上书,由此错过了最佳的布防时机。后来,魏军入寇蜀国,蜀军毫无准备,很快魏军就进入了汉中,直逼蜀地。

蜀军为什么没跨过渭河

因为蜀军的实力太弱无法从渭河方面突破,再加上司马懿坚守不出,蜀军粮食紧缺,蜀军胜算渺茫。

首先是蜀军与魏军在实力上相差较大,诸葛亮自北伐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如攻取了曹魏的武都、阴平两成,杀了王双、张郃两个大将等,但这些都不足以从根本上动摇曹魏的实力,蜀军还不具备一口吃掉魏军这种绝对性的优势。更何况渭河北岸在郭淮的建议下,已经被魏军抢先占领了。

诸葛亮刚进驻五丈原的时候,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一定要夺取渭水北部,我们应在此之前先占领这里。如果诸葛亮横跨渭水,控制五丈原全区,再进击北山,就可以切断通往陇右的交通线,会引起中华人、羌人、胡人的巨大动乱,不是国家之利。

于是,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建议,命他率军进驻北原。郭淮部正在建造营垒的时候,蜀军赶到,郭淮出击,遏止了蜀军的进攻,在北岸站稳了脚跟。

还有一个原因,妨碍了诸葛亮深入魏国纵深地带,那就是粮食问题。离开本土越远,深入魏地越深,缺粮问题就越突出。一旦大军陷入无粮可吃的境地,军队就会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深知其中的道理,因此,他是不会冒险沿渭河东进攻长安的。而司马懿在与诸葛亮的交战中,找到了蜀军的软肋,那就是蜀军远道而来,军中粮食紧张,他采取了紧闭寨门,绝不出战的策略。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为什么吴国有了荆州之后还是不如魏国,一直被魏国压着

经过两次偷袭,孙权控制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此时,孙权的实力看起来是很强的。

至少从地图上看,东吴的地盘虽小于北面的曹魏,但也不算悬殊。

可是,事实上,两国的国力始终差距很大,而且,越到后期,差距越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国力差距:由悬殊到非常悬殊

地图上看,似乎魏吴差距不大。

不过,悬殊不大的版图,其下辖的行政单位却十分悬殊。

东汉13州,东吴满打满算只有3州。事实上,荆州、扬州,都有一部分在曹魏掌握中,东吴这个3州之地的统计算是稍微“夸大”的。

而曹魏,却完全掌握了8州,这还不算他们在荆州、扬州控制的部分地区。

州数背后反映的是:人口、开发程度的差距。

据《中国人口史》推算,黄初二年(221年),魏国的户数为103万户,682.4万人口。

相比之下,吴国的人口为:户数47.8万,人口315.5万;蜀国的人口为:户数20万,人口132万。

可以说,吴国的户数、人口数,均不及魏国的一半。

即便吴蜀加起来,其人口也只占天下约40%,不及魏国一国。

然而,更令人绝望的是:这已是双方国力最接近的时刻了。

魏国所占据的北方,当时原本就是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开发程度远远高于魏、吴。

只不过,汉末战乱时,北方大量人口逃到了益州、荆州、江东等地。

可以说,由于北方人口的迁入,先进生产方式的带入,加之孙权、诸葛亮,乃至刘表刘璋治理有方,当时南方正处于历史上的新高度。

相比之下,北方则成处于历史上的低谷。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尽管曹魏有些优势,但大家基本处于均势。

然而,随着三足鼎立局面的稳定,彼此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原本,双方按照同样的速度增长,体量大的一边增长的总量自然就更多,差距就会更大。

何况,魏国的增长率也必然高于吴国。

东吴是正常增长,而北方是恢复性增长。

只要北方的秩序恢复,人民回到土地上,凭借开发程度高的底子,其增长率会远远高于东吴。

所以,到了三国后期,双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

灭蜀前,曹魏的户数增长到144.5万户,比黄初二年增长了40%多。

而吴国投降西晋时,献上的在册户口是:户52.3万。

魏吴的人口比,由2:1左右发展到了接近3:1!

农业时代,人口就是生产水平,就是财政收入,就是兵源数量。

以此来看,魏吴的国力差距,始终很悬殊,而且越到后面越悬殊。即便是拉上蜀国的力量,吴蜀联盟也始终不及曹魏一国。

东吴的内部问题

其实,三足鼎立之初,尽管吴国实力不如魏,但彼此并未悬殊到不可逆转的地步。

三足鼎立之初,在名将陆逊的统领下,吴军的战力是很强悍的。他们西破刘备于夷陵,北拒曹丕三次伐吴,随后,石亭之战,又再次打败魏军。

当时,吴军如果采取积极进取的策略,是有可能改变双方态势,为东吴赢得更有利的竞争环境的。

然而,东吴的实权人物,却极力反对进取。

而反对进取的代表人物,正是顶级名将陆逊极顾雍等江东柱石人物。

吴国是在江东大族的支持下才发展起来的。

孙权最终能称帝建国,其实也就是政权江东化的结果。

江东大族从发展地主经济的角度出发,渴望安定的生产环境,反对大举用兵。

朱桓等人提出过的进取之策,往往都被这些大族代表所否定了。

因此,东吴上下对北伐都不积极。

西边的蜀国,人口不及东吴一半,诸葛亮、姜维常年率10万左右的军队北伐。

而东吴呢?

诸葛恪曾集结了20万大军北伐,就一次,就导致士族不爽,举国怨声载道了!

因此,江东的北伐,大多是“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的短促出击,目标有限,而且,极力避免与魏军主力对战。

如此,除诸葛恪时期外,吴国一直比较保守,没有为改变不利局面作出过太大动作,冒太大的风险。

所以,如果有朋友一直指责诸葛亮、姜维北伐穷兵黩武,导致蜀汉灭亡的话,不妨看看东吴···温水煮青蛙,结局也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即便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吴与北面魏的差距依然很大。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的差距越来越悬殊是几乎没有悬念的。

其实三国鼎立之初,彼此处于均势之时,吴蜀联合,是有可能摆脱被动的。至少可以一试。

这种情况下,东吴过早选择保守,以“限江自保”为策,早早“躺平”。

面对悬殊的局势,吴蜀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然而,就过程而言,个人更欣赏诸葛亮、姜维的做法。

不知您怎么看呢?

蜀国易守难攻为什么守不住和为什么魏军打不过蜀军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10万人修筑的汴梁城墙,12个城门都是易守难攻,为何最后都没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