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红楼梦有趣的冷知识,以及冷知识讲述林黛玉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林黛玉形象象征意义
林黛玉的艺术形象悲剧色彩非常浓重,凄凉的身世造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的独特个性。
她出身在一个走向衰弱的封建官宦家庭,却由于母亲去世的早,没能受到封建礼教、妇德等方面的熏陶和训练。
她接受了封建文化的教育,却因身体赢弱,功课上得不到严格的要求。至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等社会知识对她的影响显然非常有限了。这也是她保持着纯真的个性的原因。
林黛玉文史知识
《红楼梦》问世不久,读者就逐渐形成了两个党:黛党和钗党。正如“李杜优劣论”一样,这两党的论争也成为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中永不消逝的风景。谈及黛、钗,不同党派的拥趸便会“党同伐异”,连好朋友也会忍不住“几挥老拳”(参邹弢《三借庐笔谈》)。
在笔者看来,这两党的差异归根结底似乎在于对黛玉的理解:相对来说,钗党处于守势,一般不会攻击黛玉不好,只是认为她也有缺点,比如小气、尖酸之类;黛党则更理直气壮认为宝钗虚伪甚至阴险。之所以如此,抛开作者叙事视角与策略的复杂原因,仅就文本而言,亦可理解:因为黛玉之小气与尖酸,多与没有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有关,虽有时稍过,但面对这样一个只能用尖利的言语为武器来自保的弱女子,读者亦可体谅。不过,在黛玉形象史上,有一个细节却似乎让最坚定的黛党也有些游移,那就是黛玉对刘姥姥“母蝗虫”的雅谑。
两类指责
对于黛玉所说的“母蝗虫”,从脂评到后来清代评点派的态度来看,清代读者似乎并没有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认为不过是一个“雅谑”而已;但当代读者接受起来却有些困难,他们更倾向于这并非“善戏谑兮,不为虐兮”的雅谑,而是一个“谑而近虐”的恶谑。比如周汝昌先生在《红楼夺目红·第一奇笔》中说:“尤其那位尖刻的林姑娘,竟开口污辱她是‘母蝗虫’,说‘犯众’的话:我因此一语,始终无法对黛玉发生真正内心的好感!”其实,黛玉对刘姥姥的戏谑不只是这里的“母蝗虫”,上一回中说“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也属同类。周先生虽说此话“犯众”,也能理解,因为这其实是基于对刘姥姥这位村妪的尊重,这种思想当然是更先进与友善的,所以大多数读者也会认可。
那么,为什么我们与清代读者如此不同呢?或许与历史环境的迁移有关。刘姥姥作为一个贫苦村妇,在当代文化语境之下,穷人也有尊严,不可随意嘲讽。但事实是,黛玉嘲讽宝钗、湘云或者凤姐嘲讽李纨、尤氏之类则不会受到当代读者的过分关注。而对于清代读者来说,黛玉的雅谑虽似有伤忠厚,但也无伤大雅。
当然,如果我们一定要究其“有伤忠厚”之处,那这口锅其实还当由作者来背。我刚才说,古人认为这不是问题,这个“古人”就包括创造了黛玉的曹雪芹,曹翁给黛玉设计这个雅谑时,本没想以此来表明黛玉“有伤忠厚”,他也认为这不过是个无伤大雅的玩笑罢了。
从哪些故事能看出林黛玉学识渊博概括
其一,《痴迷》一文,一开头就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沁芳闸桥旁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读的书不是《西厢记》而是《会真记》,二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唐宋传奇,一个是元杂剧,不能混为一谈。随后,林黛玉在梨香院墙角听到的戏文也不是《西厢记》的戏文,而是《牡丹亭》的戏文,如果没有认真读原著,就会被《痴迷》忽悠了。绝对不能以偏慨全,否则就是贬低了才女诗人的林黛玉。
其二,才女诗人,有诗作为证。林黛玉写出了不少优秀的诗篇。“咏菊”诗,诗社夺魁;“葬花诗”荡气回肠;“鲛鮹诗”情深似海:“凹晶馆联诗”一唱三叹,珠联璧合。充分体现了林黛玉的诗情才华。特别是“葬花诗”,经过小说,舞台剧,影视剧的传播,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林黛玉作为才女诗人,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其三,知识渊博,涉猎广泛。《会真记》是《西厢记》的前身,是贾宝玉的小厮从书坊弄来的,其他还有许多古今小说,传奇外传,杂剧角本,足以供他们阅读欣赏。“倾城倾国貌”“多愁善感身”“银样镴枪头”确实是《西厢记》的句子,他们早就读过了,信守拈来,表现思想的一致,非常恰当。对于唐诗宋词,林黛玉更是喜欢。熟读默记,烂熟于心,深得其中真味。不仅有诗作,而且有诗论,她认为,作诗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成趣天然,就能写出好诗。林黛玉的藏书非常丰富,是她获取知识的源泉。勤奋使她成功。
其四,诗人情怀,相知相爱。贾宝玉之所以爱林黛玉,与林黛玉的诗人情怀分不开,林黛玉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他们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追随者,追求一种崇高的诗情画意,兴趣爱好相同,使他们心心相印。始则以诗词来试探;中则以诗词来定情。如果林黛玉仅仅“痴迷”于《西厢记》贾宝玉绝对不会爱她。
其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苦命女香菱向她求教如何作诗时,林黛玉认真地教她。首先要她熟读王维,李白,杜甫的诗,然后再读陶渊明,谢灵运,阮籍,鲍照。。。等诗人的诗。一年时间,不愁不是诗翁了。毫无疑问,这些诗林黛玉肯定都读过。这是切身体会,经验之谈,毫不保留的教给了香菱。在林黛玉的精心指导下,香菱理解了作诗的真谛,写出了好诗。
由此可见,林黛玉绝对不是一个仅仅痴情于《西厢记》,多愁善感的弱女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充满才情的才女诗人。
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
敕造宁国府大门→荣国府(从西角门进)→垂花门→(进门,拜见贾母、见过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大家送至)穿堂前→垂花门(与邢夫人一起去见贾赦)见贾赦:出西角门→出荣国府正门进宁国府→入一黑油大门中(即东角门)→至仪门前→贾赦院内见贾政:出东角门→过荣国府正门→西角门(进入荣国府)→过东西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贾政院内见凤姐:从后房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与王夫人一起)→凤姐院内再见贾母:穿过东西穿堂→贾母后院→从后房门进入贾母院内。
知识拓展
薛宝钗初入贾府时为何走正门,说来也是,林黛玉入府时走角门,薛宝钗却走正门,这鲜明的对比难免会让人为黛玉打抱不平,其实不是这样的。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二人初入贾府的情景。
首先看林黛玉,她身为女子,尚未足龄,丧母不久,热孝在身。试问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孤身投靠外祖母,若是由贾母贾政王夫人等长辈亲自出门于正门迎接,岂不是乱了辈分,折煞黛玉了。
然后说薛宝钗,她初入贾府时是跟随其母亲薛姨妈,其兄薛蟠一起入府的,可谓一大家子人。薛姨妈家属于皇商,而薛蟠虽不成器,但到底也是一家长男,拖家带口入住贾府,当然会受到贾家开正门亲自迎接的待遇。其实,薛宝钗只是沾了母亲和哥哥的光,才能这般受尊重。若是宝钗也与黛玉一样独自入府,所受待遇也只能是由角门进入。
这样分析,应该不难理解为何林黛玉与薛宝钗初入贾府时所走之门不同了。
红楼梦有趣的冷知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冷知识讲述林黛玉、红楼梦有趣的冷知识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