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湖南为什么有“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一说法和湖南的历史冷知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湖南为什么有“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一说法以及湖南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湖南为什么有“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一说法
很多湖南人都知道“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一说法,这句话并不是从古代就有了,而是从清朝中后期才开始流传的,因此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面我分别解释一下。
铁打的宝庆。现在没有宝庆这个地名,宝庆是湖南邵阳的古称,说它是“铁打的宝庆”,一是因为邵阳的地理位置。邵阳是天然的战略要地,邵阳城一面是山,另外三面全都是水,这样险要的地势,守很容易,但是要攻破却很难。二是因为邵阳的民风。湖南本身就是个民风彪悍的地方,邵阳的民风又是湖南民风最为彪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就有这样一句话:论蛮霸国人畏湖南人,湖南畏宝庆人。邵阳地区的民风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中后期,在邵阳曾经有过一场惨烈的攻守战。攻的一方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将领石达开,带着十几万大兵向邵阳进攻。而守邵阳的也是湘军名将、日后收复大西北的左宗棠。左宗棠充分利用邵阳的地理条件死守邵阳,中间还来了一次“以攻代守”,袭击了太平军的后勤补给,再加上前来邵阳的清军援军,最终石达开无功而返。
银铸的益阳。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益阳有钱,名字里就带着“银子”。古代城市多依河而建,益阳在资江的下游地区,占尽水资源之利,丰富的物产资源使得益阳自古就比较富饶。清朝后期,清政府被迫开放了很多沿海沿江的口岸,益阳逐渐发展成为水路上的重要枢纽,更因为益阳能停泊超过200吨位的大船,各路商人源源不断地涌向益阳,白花花的银子自然也是来源不断,名气甚至超过长沙,所以益阳才有了“银城”的雅号。
纸糊的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长沙自古地理位置重要,也很有名气,比如有一出京剧的名字便叫《战长沙》,不过长沙是在清朝时期才成为湖南省会的。但是与邵阳相比,长沙的地势就很不利了。长沙基本上在平原地区,周围缺少地势险要的防守要地,一旦湘江上游被敌人占领,基本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捣长沙,所以被人成为“纸糊的长沙”。抗战时期,著名的抗战将领薛岳曾经在此组织了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数万日寇精锐,最后还是被日军占领。
湖南地杰人灵,不管是宝庆、益阳还是长沙,都曾经在历史上留下很多故事,也值得我们研究一番。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都说无湘不成军,为什么湖南人那么能打仗
虽然我是湖南人,但我觉得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常德会战过份神化了湘军。那个时候,国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国民政府举全国之力在湖南与日寇死磕,参与湖南各个会战的,都是国军最精锐的部队,而这些部队的成员,则来自五湖四海,这份功劳,应该属于全国人民。
湖南历史上有几次移民
明清时期与湖南有关的两次人口迁移事件分别是——“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
湖南自古土旷人稀,地理位置又自成一相对封闭的区域经济地理环境,是苗、瑶的故乡。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湖南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在经历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运动之后,湖南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战乱、赋役繁重以及人口膨胀等各种原因,江西人从唐时期就开始零星不断地向湖南迁移,并且迁移运动在明时期达到高潮,形成了以“江西填湖广”这样一种以江西人为主的各省向湖南移民的浪潮,而向湖南移民的江西人之中又以南昌和吉安两府为多。
移民在湖南的分布又以湘中,湘北和湘东地区为多。这样明清时期的湖南虽然也经历了几次社会动荡,但湖南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也随着湖南人口结构的大幅度改变而处在一种重新发育与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且封建的农业经济也一度发展到了“湖南熟,天下足”这样一种繁盛局面。在“江西填湖广”的同时,也交织着湖南向外省的人口迁移。
明清时期,湖湘大地已然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人地关系也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加上自然灾害、战乱以及外省移民不断涌入后土客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湖南土著和新旧移民在本省流动移居的同时,也大量地向外迁移。迁移地点以四川、陕西、贵州和云南等省为多,成为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大明初期,湖南人口稀少,传说中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的吗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残暴无情,他将随他建功立业的大批功臣和武将除之殆尽,那么传说中的朱元璋血洗湖南是真的吗?
关于朱元璋血洗湖南的传说有很多个版本:
一是传说湖南的老百姓都比较支持陈友谅,而朱元璋本来就看陈友谅不爽,所以才下令血洗湖南。
二是传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之日,一个大脚婆婆娘骑着一匹马,后面跟着一个人,那个人捧着个大西瓜,被彩灯锣鼓簇拥着在游行。有个爱在别人背后搞小动作的臣子,对朱元璋说,骑马者,暗指姓马也;大脚者,暗指马氏皇后;捧西瓜者,暗指您的江山是从您原来的主子小明王韩林儿那里夺过来的,这些湖南街人简直胆大包天,罪该万死,竟敢当面讽刺您。朱元璋听完之后,火冒三丈,连呼:“湖南街杀。”接到旨意的武官误听为“湖南皆杀”,顿时傻了眼。不过当时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哪敢再问啊,所以只好按照旨意去做。等到有人报告的时候,已经杀到常宁州了,朱元璋立马传旨,派人制止。
三是传说朱元璋当年在浏阳当乞丐,因为偷吃了别人的红薯,被人暴打,那时候的他发誓要杀光浏阳人,所以当上皇帝后血洗了浏阳。
四是传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各派系纷纷前往南京给他庆贺。朱元璋由于每天都要“应酬”,很累,所以下令各路人马要按顺序依次觐见。当他听到有路人马到长沙的时候,他下令“歇息三天”,想不到的是,“歇息”被误传为“血洗”。
说到这,我都不禁感慨,朱元璋的普通话是有多不纯正啊,大臣的耳朵是有多不好使啊,给老百姓留下那么不好的印象,编故事的时候都围绕着“误传”两个字转。
传说当然很大一部分都是假的。首先,来辟谣的是江西的朋友们,朱元璋曾经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陈友谅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如果要说朱元璋是因为陈友谅有人支持这件事而下令血洗的话,我觉得是江西人民难逃一劫,而并非湖南人民。况且,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后,的确是报复了江西人民,但是不是血洗江西,而是加征赋税,令江西人民苦不堪言,纷纷逃离,所以也就有了后来“江西填湖广”的民间熟语。
再者,来辟谣的是我。朱元璋虽然出了名的暴虐,但是也不至于因为这样血洗一个省吧,更何况,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到大受到的苦肯定不止这一点,就因为这一次挨打而血洗湖南,我觉得不太切合实际。
那么最后我们来谈论一下为什么会有朱元璋血洗湖南这一传说。
我觉得有两点原因:
一是“血洗湖南”和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胡蓝之狱”混在一起了。朱元璋借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而且湖南人不分,把“血洗胡蓝”误以为是“血洗湖南”,然后流传至今。
二是在文献资料欠缺的情况下,“江西填湖广”这件事找不到缘由,并且江西离湖南并不远,湖南人以江西移民后裔居多,所以就由民间传说填补了这一空白。渐渐地,大家也都接受了,是因为朱元璋血洗湖南,湖南人锐减,所以很多江西人都迁到了湖南去。
只是话说回来,这些编造的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完全无中生有,也是有一定依据的,朱元璋残虐暴政是事实,不然大家怎么会把“血洗湖南”的罪名安在他头上呢。
总而言之,朱元璋血洗湖南这件事太过于夸张,但是确实在浏阳、湘潭、常宁附近多多少少有过报复性的屠杀,只不过原因过程也并非上面所说的那样。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湖南为什么有“铁打的宝庆、银铸的益阳、纸糊的长沙”这一说法和湖南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