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老舍的养花的来由,以及关于老舍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有哪些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三、题旨鲜明。
反帝反封建本是"五四"以来整个新文学的基本主题。但除了特定时期(比如五卅运动期间,"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战争时期)以外,在一般作家的创作中,反帝的主题和内容不多。老舍的作品则常有明显表现。他的第一篇习作《小铃儿》,通过小学生带有稚气的行动,表达了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民族意识。茅盾从老舍最早的作品中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在这以后,老舍写了不少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作品,还有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的作品。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又名《义和团》),再现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后期作品强烈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自立自强于世界的喜悦和自豪。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使他的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达到新的思想高度。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是老舍的高贵品格,也是他作品中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语言通俗。
"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家,废弃了封建士大夫笔下的文言,也没有采用话本小说、戏曲说白中的近代白话,而是从现代口语中创造便于反映现代生活、表达现代人心理活动的现代白话,作为新的文学语言——老舍对此作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北京人,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和提炼文学语言。注意汲取,避免了生造硬凑合过于欧化的学生腔的毛病;讲究提炼,能够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克服照搬滥用方言土语的弱点。他所使用的是一种真正艺术化了的活的语言。老舍的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琅琅上口,话剧的对白,更是活泼传神;作品中许多人物的语言,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他很好地解决了语文脱节的问题。在语言的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和艺术性方面,在创造新的文学语言方面,他在现代作家中,是十分突出的。老舍认为作家的风格首先体现在语言上,他的语言的确成为表现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连他的理论文章的语言都是很有个性特征的。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还超出了文学创作的范围。早在30年代,就有人主张以他的作品作为"宣传纯正国语的教本"(《老舍致赵家璧信》),他的文字一直是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经常引用的范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因此较早地突破了新文学只在学生和知识青年中间流传的狭小圈子,为广泛的读者所喜爱。后来又以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再加上规范的现代汉语,而受到国外的重视。这些,都扩大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他取材于北京胡同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娴熟地运用"京味"十足的文学语言等特点,受到一些后起者的仿效。
济南的春天 老舍赏析
老舍《济南的秋天》
《济南的秋天》是老舍《一些印象》这组散文中的一篇。1924年老舍到英国任伦敦东方学院华语教员,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创作。1930年回国,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副教授,业余时间又继续写作。《一些印象》便是记述他回国后在济南的一些印象。《济南的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看去似乎是客观写景,没有思想寄托,其实它包孕着作家对祖国的热爱。一个漂泊在异乡他国六、七年之久的知识分子,当他重新回到祖国,从内心迸发出这种爱国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这种真情实感通过爱祖国的一山一水来表露,就更觉亲切、自然、深沉。
作者描写济南的秋天,是以作家独特的眼光,抓住秋的特征,用比喻、拟人等各种手法,写出山、水、风、叶的各种特殊之处,写出秋之美丽、秋之迷人。他笔下的秋天是具有无比的诗意,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的。
文章开首第一句就写道:“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这是全文的主旨。接着通过“幻想”,具体写出这想象中的中古老城:睡着了的大城楼、狭窄的古石路、宽厚的石城墙、环城的清溪、蹲着的小妞儿。这幻想犹如一幅画,一首诗,给人的印象是古朴、安静、秀美的城市。作者虽是说幻想中的,但给人的印象又是实实在在的,千真万确的。
紧接着作者由虚到实,开始抒写济南秋天之好,秋色使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到静美的诗境。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它是与众不同的,是任何地方都不能再有的。点出济南的秋天的独特性,并用春天西湖的湖光潋艳和夏天瑞士的艳丽美色来和济南的秋天作比,反衬出济南秋天之美;用上帝馈赠秋冬两季,衬托出济南之好。
再接着便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济南秋季山、水等具体景象的描摹。那山是从颜色、方向、高低的不同来写。那水也从量、从质、从形式上来描写。这一部分笔墨精细、具体入微;静中求动,形态活泼。
先看写山。“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是不同的。”这是从总体上说一句。然后写怎么个不同法。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山脚像是镶着黄、灰、绿、藕荷色等各色绦子;山顶上的色儿也随阳光的转移不同而不同。山腰的颜色,由于秋天阳光的变化,“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作者的观察可谓仔细入微,而其描摹又极精微神妙,诗意盎然。
再看写水。以量、质和形式说,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的水。这是一句总写。然后说泉、河、湖水的清、甜。怎么个清法呢?作者不直接写水而用绿藻的绿来说明水的清澄。因为绿藻的“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这还不够,作者进一步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道:“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里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又有“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叶儿一两下”,呵,原来在济南的水里,绿藻还有这等幸运,难怪这要“羡慕死诗人呀!”这种巧妙的拟人手法不只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水清,而且逗引得读者心向往之。
由水再回写到整个济南城: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中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水虚幻的吻着,古城带着秋声秋色。这便“是济南,是诗”。结尾仍紧扣住诗境,自然有力。作者这里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济南秋天景物的特征是诗意的,也即文章中用的“清明”二字。这真是传神之笔。这清明的景象,不但突出了整个秋天的景物特征,而且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溶合了作者主观的想象和客观景物的变化。全文着力于写景,但又不仅仅是描摹景物,而是在描绘景物中渗透了丰富的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在引导人们领略济南秋天的山水时,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怎样做走近老舍的手抄报
走近老舍嘛,自然是介绍老舍的生平,作品,成就等等一些知识,还可以介绍一些老舍的轶事趣闻,以及与他同时期的如巴金、矛盾等人的作品比较。手抄报呢,当然可以添加一些漫画等内容,以吸引读者。
老舍的养花的来由
老舍先生认为养花的乐趣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老舍说: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先生觉得养花是一种乐趣,他从中体会到的乐趣有可以从养花中学到知识,而且老舍先生有腿病,养花可以是老舍先生进行适量的活动。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