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水浒传》中,武松之兄武大郎被潘金莲毒害,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水浒传》中,武松之兄武大郎被潘金莲毒害,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以及武大郎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多少钱一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作为一个山东人,又非常喜欢读水浒,曾经的我也这么好奇过,所以查过一点资料,如下:
武大郎卖炊饼,虽然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小细节,但是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就有人好奇了:武大郎卖的炊饼到底是什么?多少钱一个?折合到现在大概又多少钱呢?
很多人认为“炊饼”便是“烧饼”,这个看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确切地讲,炊饼是馒头的一种,是实心馒头,至于价格,应该是八文钱左右。下面我便来详细说一下理由!
一、炊饼是什么?武松在“出差”之前,曾经交代武大郎,说让他少在外面,早点回家看着媳妇,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便行,这里的“扇笼”其实就是蒸笼,可见,炊饼是蒸出来的,而北宋的时候,圆形的馒头称为炊饼,锅里煮的面条称为汤饼或煮饼,因此可见,炊饼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实心馒头,不同的是,炊饼外表还会撒上一层芝麻,外部有些干焦,据说色呈琥珀,外酥内软,吃起来韧性十足,富有弹性,是宋朝人民喜爱的主食,据说宋徽宗便十分喜欢这种食品。
至于当时所说的“馒头”,都是有馅的,也就现在意义上的包子。母大虫孙二娘,便是开馒头酒店的,只不过她的馒头,是“人肉馒头”,有点血腥。有学者考证,北宋时期的馒头品种繁多,比如,有糖肉馒头、羊肉馒头、笋丝馒头、假肉馒头、笋肉馒头、糖馅馒头、辣馅馒头,甚至鱼肉馒头、蟹黄馒头,当真是应有尽有。
另外,炊饼,又叫蒸饼。在《水浒传》中不仅出现在了武大郎的故事中,在第七十三回中也提及过,那里用的便是“蒸饼”二字。当时,燕青和李逵让刘太公“煮下干肉,做下蒸饼,各把料袋装了,拴在身边,离了刘太公庄上”,此处的蒸饼便是炊饼,可见在《水浒》中好汉们吃喝,并不全是“切二斤牛肉,打上两角好酒”,还有相应的主食搭配。
蒸饼之所以后来不这么叫了,其实是因为宋仁宗。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封建时代,要避讳,所以蒸饼,便改名为炊饼了,这一叫法,迅速流行了起来。
因此,宋朝百姓,习惯上把无馅的叫“炊饼”,把有馅的叫做“馒头”。
据说宋仁宗出生那天,为了庆祝,皇宫中特意做了一些特别的“蒸饼”来款待大臣,结果大臣们咬开一看,里面居然是珍珠和黄金,大家才知道皇帝想用这种方法来赏赐他们,于是大家纷纷不吃,把这些特别的“蒸饼”放在袖子里,带回家了。
炊饼的叫法,直到元末明初在民间都十分流行,但是明朝以后,炊饼的叫法便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统称:馒头。
二、炊饼多少钱一个?宋朝由于都市的发达,很多地方的物价都是由地方自定的。最有名的例子之一,是北宋末年开封府尹宗汝霖的直接定价法。
宗汝霖在确定物价时,会根据实际调研结果,进行定价。比如以最常见的炊饼为例,他调查了和研究了制作一个炊饼的所有成本,包括原料、人工等,大概是六文钱,然后每个炊饼,增加两文钱的利润,所以一个炊饼的定价便是八文钱。
宗汝霖生活在北宋末年,小说《水浒传》的背景,在宋徽宗时期,在时间上相距很近,所以武大郎卖的炊饼,很有可能也是八文钱一个!
至于换算成现在的购买力,据说有人考证过,宋末的一文钱,相当于现在的一角三分钱,如果这个考证可靠,那么一个炊饼,大概一块钱左右,其实挺贵的,你说呢?
当然,这个考证只是从书上看来的,本人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准确性不知如何,希望有了解的大神,可以留言指教!
感谢大家阅读,我是@读书分享与推荐,欢迎点赞、关注,一起讨论更多内容!武大郎究竟是怎么死的
武大之死,至少和五个人脱不了干系。西门庆与潘金莲自然不必再去解释,然而还有三位虽然并不是直接杀死武大的元凶,但正是这三个人让西门庆与潘金莲下足了狠心。
第一个,王婆。
《水浒传》中的王婆是千夫所指的坏女人,她精明圓滑、唯利是图。在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做“淫媒”获取钱财;并且唆使潘金莲毒杀人灭口毒死武大郎,是个遭人恨的文学人物形象。
王婆之所以“坏”必有她的深层次原因,我觉得就是四个字---穷则思变。
其实王婆是个很可怜的人,一大把年纪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唯一的儿子“跟一个客人淮上去,至今不归,又不知死活”。为了维持生计在紫石街开了一个茶肆。据记载,宋朝是我国餐饮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然而,术业有专攻,从她的名字就能映射出王婆的特长。武大、潘金莲夫妇都称王婆为干娘,并不是说王婆是他们的“干妈”。一个“干”字,就足以道出当时背后的身份——王婆以茶肆为幌子,私底下有时还兼做着拉皮条的生意。所以“叉杆美人”潘金莲的“惊鸿一瞥”让西门庆魂不守舍的时候,职业的敏感让王婆嗅到了“商机”。
男欢女爱本是自由,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潘金莲也算是勇敢追逐自己爱情的范例。王婆贪财本也无可厚非,但贪财到害命的程度,不免千夫所指。有了小潘这样的媳妇,任谁戴绿帽的几率都是90%以上了。摊上王婆这样的邻居,可就是脑袋能不能戴稳的问题了。
第二个,乔郓哥。
乔郓哥并非《水浒传》中十分醒目的人物,但却是西门庆潘金莲奸情案转向杀人案的关键一环,是引诱西门庆潘金莲杀人、导致武大郎惨死,并最终将武松逼上梁山的重要人物。乔郓哥以其极渺小卑微的小角色形象,发挥着改变大事件进程的巨大作用,是典型的小人物引发大事件的代表。
西门庆和潘金莲的事情,整个紫石街都知道,武大会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但他谨记兄弟武松的话,在武松没回来前,不想与任何人有争执。
但如果有人跟武大直接讲了这个事儿,武大还会再忍吗?
我想是个男人都忍不了,除非是贪财的,然而武大不是贪财的人。那么是谁告诉武大的?乔郓哥!
乔郓哥告诉武大后,又顺便“敲诈”了武大一笔,简直是如今流浪市井的小混混鼻祖了。
如果说王婆是唆使西门大官人和小潘的幕后推手,那么乔郓哥便是唆使武大捉奸送命的元凶。如果说乔郓哥是为了主持正义,替武大郎出头才将西门庆潘金莲的奸情捅破,我们无可厚非乔郓哥的行为,甚至应该大张旗鼓的颂扬乔郓哥这种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精神。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乔郓哥是在被王婆打骂,财路受阻的情况下,为了报复王婆,不顾与西门庆的情谊,也不考虑武大郎的安危,为一已之私而做出的借刀杀人之举,是赤裸裸的小人行径。
第三个人,武大。
整个事件中,甚至是整个被戴绿帽子的历史,武大都是扮演着受害人的角色。
不过,如果从情商的角度来讲,武大最终让自己送命,也是不冤。
因为对美色的贪婪,让他足以送命,这也足够警示如今的世人。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自己配不得的东西,就不要去获取,不然最终都会是祸害。最早那位大户将小潘给他时,他就该拒绝。当知道小潘和西门大官人有一腿的时候,他就该放手。
然而,结果是武大至死都偏偏不放,这就显得相当愚蠢了。
如果他有杨雄的资本,那么他可以去捉奸,然后杀掉那对儿狗男女。然而作为水浒第一“高人”的宋江,面对小妾出轨自己的下属,很淡然的一纸休书,这边是情商高与低的直观对比。武大一次又一次的以武松来警示潘金莲,无疑让西门庆和潘金莲更加下定决心,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水浒传》中,武松之兄武大郎被潘金莲毒害,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
谢邀。《水浒传》中,潘金莲和西门庆合伙谋害了武松的哥哥。这件事在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但有趣的是,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他们三人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书中情节在书中,武松之兄武大郎长得又丑又矮,平日以卖炊饼为生,一手将武松带大。而潘金莲原本是大户人家的婢女,因为得罪了主家,所以被罚嫁给了武大郎。而武大郎的身高长相令潘金莲很是嫌弃,再加上潘金莲自身的不安分,所以她经常有招蜂引蝶之举。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潘金莲认识了乡里的浪荡公子西门庆。二人勾搭成奸,私下里背着武大郎行苟且之事。日子久了,二人就嫌武大郎碍事,便合谋下药,毒杀了武大郎。而后来便也有了武松替兄长报仇的故事。那么,书中情节多是通过道听途说、乡间杂谈改编而来,那么真相如何我们还是要探究一下历史记录。
历史考据据河北省清河县县志记载,武大郎姓武名植,曾经在山东阳谷县做县令。有一回,他的一个发小王某,因生活败落来投奔他。希望武大郎能资助他一把。武大郎本就是乐善好施之人,对投奔自己的兄弟自然是关照有加。但是这中间却出了个误会,因为武大郎暗中在王某老家给他建房屋,王某一直都不知情,这日子一久了,也没拿到资助,就觉得武大郎不仗义,然后愤然离去。这人走了还不算,他忘恩负义地到处中伤诋毁武大郎。而曾被武大郎整治过的乡中恶少西门庆也借机跳出来一同抹黑武大郎。由此,武大郎在民间的清官形象被毁于一旦。
非但如此,就连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也遭受污蔑抹黑,被四处编排种种不堪之言,导致潘金莲的故居清河县潘家庄都改名为黄金庄。由此可见,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谣言的威力之大,祸害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其实,潘金莲曾是远近闻名交口称赞的大家闺秀。根本不是书中那样不守妇德,毒杀亲夫的形象。而武大郎早年家贫,在潘家染坊打工,后因品行优良、表现突出被潘老爷提拔资助,从而走上仕途,还把女儿也嫁给了他。
由于《水浒》一书的人物故事多借鉴取材于民间传说,所以武大郎和潘金莲在书中反而变成了丑角。实则,二人真的是冤枉,纯属被他人中伤所误。
武大郎叫什么名字
武植
水浒武大郎真名武植,身材高大,相貌不俗,自幼父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曾高中状元,任山东阳谷县令。武大郎的祖籍是山西晋阳郡,元代由山西迁至河北清河武家那村。他的妻子潘金莲和小说中大不一样,真实潘金莲是一个非常贤惠的温柔女子,夫妻二人分非常恩爱,一生共养育了4个孩子。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