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惊讶了原来我以前懂这么多,回顾高中物理知识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以及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物理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10物理题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
  2.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原理
  3.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4. 为什么下雪时温度比下雪后温度高

10物理题为什么霜前冷雪后寒

霜前冷:霜是地面的空气中水蒸气在低温下凝华而形成的冰晶。要想使水蒸气从空气中凝华出来,温度必须是非常低的,即至少是低于0摄氏度,所以在霜结出之前,温度应该是很低的。还有原因是由于结霜的时间大概是凌晨1--4点,人体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低潮,人体前夜的食物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此时人体的产热机能比较低,比较惧怕寒冷,会让人感觉的更寒冷。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原理

这是物理学中物态变化中吸热放热的原理。

霜是凝华现象,即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不经液化成水而直接变成固体小冰粒的现象,由于凝华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所以下霜前要比下霜后要冷。而雪是空中的水滴凝固而成的,凝固过程放热,所以下雪时并不太冷。

霜前冷雪后寒的物理知识

霜前冷:霜是初冬季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到了夜晚遇强冷空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的,霜前的温度必须足够低(0℃以下)才能形成霜,故感到冷。

雪后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强冷凝华成小冰晶后下降到地面,下雪后,雪开始融化,融化是由固态转化成液态的过程,要吸收热量。因此,雪融化后,地面上方空气的温度降低,人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霜前冷,雪后寒”描述的是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物理现象,一般来说,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相应的物质分别称为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相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三态六变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固态→液态(吸热)

2、凝固:液态→固态(放热)

3、汽化:(分沸腾和蒸发):液态→气态(吸热)

4、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气态→液态(放热)

5、升华:固态→气态(吸热)

6、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为什么下雪时温度比下雪后温度高

下雪时,雪在高空形成,优于高空气压低于1个大气压,形成的雪的温度也必然低于0度。

所以从物理学上讲,降落下来的雪花是低于0度的,而化雪,却可以理解成0度。。。

从此数据上理解,是下雪比化雪冷,但这只是数据上的。

。。就此以下,说明下雪没化雪冷的原因。

所谓下雪没有化雪冷,其中的下雪,通常指第一场学。

雪在高空形成,其温度约为0度,

而大气温度虽高度不同而不同,当高空是形成雪的低温时,地面通常还有5-10度的气温,

虽然低于0度的雪飘到地面,是会导致气温下降,

但,从雪一落地就不见了,化成潮湿的水,化成水泥地上的一个小暗点,从而得出当时地面温度足以融化雪,足以说明当时温度超过0度,理性推测当时气温为5-10度。

化雪时,雪要化固然也要超过0度,而且高于0度的能量会被积雪吸收用于化雪。所以没有多余的能量提高过高的温度。理性推测,化雪时的气温是0-10度。

从推测是温度来看,并没有太明显的差距,为什么在人的感觉上有却有明显的差距呢?

下雪时,气温5-10度,空气湿度低。

(下雪前,地面空气湿度都低,这是自然现象,具体问问气象局吧)

化雪时,气温0-10度,空气湿度大,因为地面有很多液态水,湿度自然比平时大。

这就是下雪没有化雪冷的原因,

下雪时,是干冷,而且还有点温度。

化雪时,是已经下过大量学了,空气温度已经将到0度了。虽然化雪时有太阳,但高于0度的热量都被雪吸收用于融化了,所以气温是0度或略高于0度。而且,化雪嘛,难免地面潮湿,地面潮湿,自然空气湿度大。

湿冷,湿冷明显比干冷更容易被人类的神经感知。而且基本温度的确比下雪略低一点。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物理 知识点汇总,开学前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