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不同剂型用法上有什么不同的问题,以及和不建议直接吞服的剂型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不同剂型用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在遇到一些常见病症,如感冒、发烧、腹泻、溃疡等疾病时,第一反应就是到药店选购药物。
相信大家都有到药店购买药品的经历,与医院药师窗口发药不同,越来越多的药店像超市一样,采取开架销售的方式。
自行到药店购药时,我们往往没有医生处方,因此更需要通过阅读说明书来对比选购,但是同一药品经常有胶囊、片剂、口服液多种剂型,这可难坏了“选择恐惧症”的小伙伴们,这么多种药物剂型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不同的剂型有什么特点?
那么到底该如何选择一款合适的药物呢?今天药师就来给您支一招!
什么是药物剂型?由于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所制得的各种药物一般是粉末状态、结晶状态,因此患者是无法直接使用的,在使用前需要制成适合于疾病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就是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栓剂等。
根据临床需要和用药目的不同,同一种药物可制成不同剂型。常用药物剂型有40余种,有多种分类方式,最常见的是将给药途径相同的剂型分为一类,具体可分为口服(经胃肠道给药)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等,及非口服(除经胃肠道口服给药以外的所有)如注射剂等。
今天药师就来为您介绍口服用药的常见剂型。
常见的口服剂型口服药物经口服用、进入胃肠道,在胃肠道经过吸收而发挥药效,给药方法简单,常用口服剂型有散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溶液剂、乳剂、混悬剂等。传统中药剂型还有茶剂、酒剂、露剂等。
我们可将常见口服剂型按照物质形态细分,可分为:
液体剂型:口服液、糖浆剂、口服乳、合剂等;
固体剂型:散剂、丸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
不同的剂型有什么区别?就同一药物而言,不同口服剂型制备工艺不用,所应用的辅料也不尽相同,因此吸收速度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体内吸收速度为: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固体制剂。除去缓控释制剂外,固体制剂吸收速度: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
具体特点见下表:
面对多种剂型应当如何选择?1、中成药
中成药以传统剂型为首选。
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的:煎膏剂、糖浆剂(合剂)、蜜丸剂等、茶剂等;
短期服药或急性发作的疾病:水丸、散剂等。
2、老人用药
老人用药首选适宜吞咽的剂型,有糖尿病的患者避免选择辅料含糖的剂型,可选择无糖的液体制剂、无糖颗粒等。
3、儿童用药
儿童用药应首选溶液剂或颗粒剂,尽量选择儿童专用药品规格,固体制剂首选泡腾片。
4、便于携带的药片
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分剂量方便、易于携带的剂型可用于旅行备药,但应注意在携带储存过程中避免受潮变质。
特别提示胶囊不要随意剥开服用!
在“毒胶囊事件”后,不少人服药时拒绝服用胶囊壳,但是将药粉倒出直接吞服的行为会有以下几种危险:
1、恶心呕吐;
2、大量药粉瞬间舌下直接吸收,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诱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3、严重时会导致食管、胃粘膜损伤,甚至胃穿孔等药源性食管炎和药源性胃病。
因此胶囊不要随意剥开服用!
最后,药师提示,任何药品在应用前应认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哦!
以上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王莉提供答案!
叶黄素是直接咽的还是嚼的
叶黄素可以直接咽,也可以嘴嚼。
通常情况下,叶黄素是吞服的,叶黄素咀嚼片才需要咀嚼服用,具体服用方式应根据药物剂型判断。
哪些药物不宜嚼碎
一般来说,大部分药物都是用水送服,直接吞下的,但有时遇到有吞咽困难的患者或者小儿等情况,大一些的片剂难以下咽时,是不是可以将药片掰开或嚼碎便于吞咽呢?
其实并不是所有药品都可以掰开的,很多药物嚼碎或掰开会影响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除非药品说明书明确注明,否则不建议随意这么干。
例如大部分的缓释、控释制剂,这类药物通过特殊的材料或结构,达到缓慢释放药物或恒速释放药物的效果,一旦掰开或嚼碎,破坏了药片中的特殊构造,不但失去缓、控释作用,还会使血药浓度急剧上升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反应。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制成的,须整粒服用;氯化钾控释片采用膜控法制成,也不可掰开服用。
肠溶片也不能掰开或嚼碎服用。一些药物在酸性的胃液中非常不稳定,可能会快速降解或失效,必须制成肠溶制剂(片或胶囊),至小肠内溶解再吸收,以避免胃酸的破坏作用,在服用时应以整片(粒)吞服,不得咀嚼和碾碎,并至少在餐前1小时服用。如兰索拉唑肠溶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等。
胶囊剂是将药物装在胶囊壳中,避免药物与空气、水分、光线接触,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还可掩盖某些药物的不良嗅味,让患者更易接受,如果制作成肠溶、缓释、控释胶囊可以达到定位释放、缓慢释放、恒速释放的作用,一旦脱掉胶囊壳服用,药物很可能不稳定,有些是味道让人难以接受,有些缓、控释胶囊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胶囊剂一般也不宜嚼碎服用。
另外,对口腔、咽喉、食道、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也不能嚼碎服用,如普罗帕酮片有局部麻醉作用,嚼碎后会引起患者口舌麻木、恶心、呕吐、便秘等不适症状,所以不宜嚼碎。再如比沙可啶对黏膜有很强的刺激性,为避免对胃黏膜的刺激,可服用肠溶片,不能咀嚼,且服药前2小时不能服用牛奶或抗酸药。
综上所述,药品的服用一定要严格遵医嘱,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服用,安全合理用药是健康生活的保障。
作者:苏州科技城医院张金珠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吃药含在嘴里慢慢融化真的比直接用水服用效果好吗
这种服药方法并不能说完全错误,因为的确有一些药物是可以通过含在嘴里慢慢融化吸收起效的,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服用,更加不提倡要求别人也要这样来服用,更何况是3岁的小孩子?临床上根据每种药物特性的不同,其实只有少部分药物需要采用含在嘴里的服用方法。肝脏的“首过效应”
要了解为何有些药物需要采用这样的给药方式,就首先要介绍一下肝脏的“首过效应”。人体的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许多药物口服吸收后在进入血液循环之前,都要被肝脏部分代谢,这就是肝脏的“首过效应”。不同的药物被肝脏代谢的多少不同,有些药物口服后几乎全部被肝脏代谢掉了,就会导致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微乎其微,药物就会失效,所以为了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这些药物就需要采用含在嘴里的服用方法。
含在嘴里服药方法的原理人体的口腔黏膜和舌下都有毛细血管,这种服药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将药物含服慢慢融化,然后通过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这样就能有效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
但其实这种服药方法也是有要求的,首先由于舌下的毛细血管丰富,吸收较快且充分,所以除了含片以外药物通常是含在舌下而不是像吃糖一样含在嘴里。另外药物的剂型要符合,药物的剂型有许多种,其中口服药就有普通片、肠溶片、缓控释片、胶囊、滴丸、颗粒剂以及含片等,一般来说普通片和含片是适合舌下含服的剂型,而其他剂型并不适合。
舌下含服药物并非都比直接用水送服效果好其实大部分的口服药物都是直接用水送服的,只有小部分药物需要舌下含服,比如缓解心绞痛发作的药物硝酸甘油片,由于口服后“首过效应”明显,且起效慢,所以用水送服不能发挥缓解心绞痛急性发作的作用。而通过舌下含服就不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吸收迅速完全,2-3分钟即可起效,5分钟达到最大效应,作用可持续20-30分钟,所以舌下含服是硝酸甘油片的首选给药方式。
但并非所有的药物都可以这样给药,有些药物本身非常的苦,口感极差,所以需要包成糖衣片,这种药物含在嘴里,当外层的糖衣溶化后药物释放,其苦味会让人难以承受,更别说3岁的小孩子了。而且也并不是所有药物舌下含服都比直接用水送服效果更好,打个比方肠溶片,需要在肠道的碱性环境中才溶解吸收,在口腔内并不会轻易溶解,可能药物含半天都没有起效,而直接用水送服却早已起效。
对于3岁小孩子来说,喂药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对药物的口感和剂型都有要求,最好是采用儿童的专用制剂。如果是咀嚼片,直接让小孩子放在嘴里嚼碎就行,而其他大多数药物或者颗粒剂,或者混悬剂,都最好直接用水送服,所以强制要求小孩都采用含在嘴里的给药方式是不正确的。
关于不同剂型用法上有什么不同,不建议直接吞服的剂型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