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垣师团最终怎么样了

投稿 不建议 2023-08-21 16:19:31 -
日军中号称钢军的板垣师团,为何最终击败他的是一支杂牌军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板垣师团最终怎么样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入阁符号怎么弄好看图片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板垣师团最终怎么样了
  2.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板垣师团最终怎么样了

板垣师团这个名字不太准确,他们应该叫“广岛师团”。

板垣师团就是当年板垣征四郎率领的“第五师团”,由步兵第11、第21、第41、第42联队、野炮兵第5联队等组成。

这支部队源自1873年设置的“广岛镇台”,所以后来又称“广岛师团”,参与了从甲午战争到侵华战争的多起征战。

1937年7·7事变爆发后,广岛市团在7月27日被分配到中国驻屯军下属,对华北进军。

8月14到27日,该师团参与了察哈尔作战并分出了一个联队参加了对京汉线的作战,在8月底的时候华北日军重新整编,他们成为日军设立的“北支那方面军直辖师团”,并参与了太原之战。

也就是这个时候,广岛师团被称为“板垣师团”。

板垣征四郎在1937年时本要回国入阁当内定的陆军大臣,但因为与梅津美治郎有矛盾,他被“发配”出来担任了第五师团的师团长,并在7月7日率军从朝鲜杀到了天津,继而率全师团投入到了侵华战争之中。

其实在板垣征四郎之前,还有寺内寿一、小矶国昭等我们熟知的“名鬼子”都担任过第五师团的师团长,这支部队是不折不扣的日军精锐。

在山西的征战中,板垣征四郎对上了自己的同学阎锡山,打得扣扣索索的阎老西疲于应付。

忻口一役,板垣征四郎率广岛师团正面突击有20万中国军队守卫的忻口防线,战死第九军军长郝梦龄,让中国军队遭遇了惨痛的牺牲,最后还破围而出,撵着晋绥军暴打,并攻陷了太原。

那段时间还发生了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八路军9月24日在平型关伏击了广岛师团第21联队第3大队,全歼了这股辎重任务为主的鬼子。

1938年3月30日,广岛师团编入了第2军,参加徐州会战。同年9月19日又被编入第21军,转而进入华南参与在广东的作战。11月29日回到华北,进入第12军隶属,随即参加了昆仑关之战。

也就是这年的6月,因为对华战争陷入胶着和陆海军激烈斗争,陆相杉山元和次官梅津美治郎辞职,板垣征四郎被召回国内担任早就内定好的陆相。

所以,从这时候起,广岛师团就不能再叫“板垣师团”了,接替板垣征四郎的是安藤利吉中将,他在1938年5月25日赴任,1938年11月9日卸任。

安藤利吉后面的师团长是比较有名的今村均,他带着部队进入12军隶属,从11月9日干到了1940年的3月9日。

昆仑关之战中的第五师团的第21联队再次撞到霉头,被包围胖揍了一顿。此后第五师团在1939年10月16日又被转到了华南,进入了第21军管辖。

1940年2月9日,第21军被废止,日军新建了一个22军,然后将之在9月份派往东南亚对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进行“警备作业”。10月12日时,作为精锐的第五师团变成了“大本营直辖”。

今村均中将在1940年3月9日卸任,新换上了中村明人中将,但他并没有干多长时间,在同年10月15日就卸任了(大本营直辖前),换上了松井太久郎中将。松井干的时间较长,一直到1942年5月11日才卸任。

1940年11月30日,有感于战争的变革,日军开始给第五师团换装,将其马匹大量减少,增加了汽车、装甲车等自动化装备的编制。

同年12月6日,为了准备在马来地区作战,第五师团开始进行“热带登陆作战训练”,松井太久郎在位期间基本都在捣鼓这种换代和训练的事情。

1941年11月6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第五师团与第五飞行集团一起在九州岛参加了大规模的登陆演习,然后被编入了寺内寿一的“南方军”。

在“南方军”中,第五师团隶属于“马来之虎”山下奉文麾下的第25军。

1941年12月7日,南云忠一率领的航母舰队偷袭了美国珍珠港,日军遂同步发动了马来战役和菲律宾战役,在山下奉文和本间雅晴的率领下狂攻英美荷的殖民地军队。

第25军自12月4日就已经从三亚港出发,它们在12月7日夜抵达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哥打巴鲁和泰国的宋卡,控制了沿岸要地和克拉地峡。

第5师团是攻占新加坡的主力,他们的登陆地点是泰国宋卡府的辛格拉,其42联队则组成了“安腾支队”,从12月15日开始突破泰马边境,进入了英属殖民地。

1942年1月22日,第五师团为山下奉文打通了前往新加坡的道路,并于2月展开对英军的连续进攻,直到新加坡投降。

因为伤亡惨重元气大伤,新加坡战役之后,第五师团第9旅团司令部与步兵第41联队的骨干组成了河村支队(指挥官河村参郎少将,兵力4160人)与其它部队组成了“东支队”,参与在菲律宾、马来和新加坡的大扫荡。

河村支队于1942年4月16~18日登陆了巴奈岛,打败了美军。之后河村支队于1942年5月3日登陆明达瑙岛,再次打败了美军,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占领了岛屿。

河村参郎后来成为印度驻扎军参谋长,在1944年驻扎军被改编为第38军后继续担任参谋长。45年晋升中将,并成为陆军兵器总厂的厂副,然后又在战争结束前的7月就任224师团的师团长,部队还没编完战争就结束了。

1947年,河村参郎在新加坡被判死刑。

步兵第41联队的残余被重组成为矢泽支队,被编入了百武晴吉的17军,部署在吕宋岛北岸的卡加亚。

矢泽支队1942年6月28日登陆棉兰老岛的达沃市,与步兵144联队,独立工兵15联队等组成了南海支队(指挥官堀井富太郎少将)。这些部队都是在关岛、马来、新加坡、拉包尔等地取得胜利的历战部队,训练水平和实战经验都非常高,士气也非常旺盛。

之后他们在1942年8月19日被投入了在新几内亚的战斗,当月21日开始了悲惨的科科达小径之战,并于9月6日-9日艰难地打通了到河口的通道,确保了24日增援的安全抵达。

之后战役溃败,矢泽支队的残部帮助144联队残部断后,结果在11月4日被澳大利亚军队击溃,仅剩900余人逃入密林。

这伙败兵在经历了惨痛的病饿之后,在11月28日抵达了脱离地点,企图通过登陆艇逃跑,但是遭遇了盟军的航空攻击,又损失了数百人。

他们不得已聚集了一些陆续汇合的败兵,又返回小径的河谷抵抗,还救回了190个残兵。

但是这时候美军已经加入了战场,这帮鬼子基本都没逃掉,在1943年因为撤退失败差点被打到全军覆没。

没剩多少人的41联队残部被调到平壤,加入了与其它残军组成的第30师团。这伙人在1944年再次从明达瑙岛增援莱特岛,一路上都死伤惨重,最后陷入绝境。

残军于明达瑙岛的的寒山麓“自生”,这伙人“自生”到了1945年6月份时,仅剩下100多号人,联队长末炭谷鹰义在6月17日战死,于是他们在7月发动了“玉碎突击”并成功玉碎,美军俘虏了15只鬼子。

第五师团的主力在1943年1月加入了第19军,但1945年2月28日19军解散,他们又加入到第2军,被今村均带去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了漫长的海岛驻守。

战争结束前,第五师团发生了一件大事,第11联队第1大队(大队长安川正清少佐)、第2大队(大队长横小路喜代美)、第42联队一个中队,再加上船员、军属等,在1945年8月3日通过医院船“橘丸号”悄悄从菲律宾海逃跑,被美军驱逐舰发现,结果50个军官,1562人全部被抓。(联队长佐佐木五三当时很狡猾,他先带着军旗坐飞机跑了,所以没有被抓到。)

这件事成为日军被整建制俘虏的最大事件,当时这些“精锐”们都穿着病号服装病人,完全无法抵抗,直接被美军一勺烩了,统统拖到马鲁古岛集中营的干活。

剩下的第五师团鬼子就这样困在了印尼马鲁古群岛的塞拉姆岛,当1945年8月15日“终战”的消息传来时,师团长山田清一中将切腹。

同时切腹的还有参谋长滨岛严郎大佐。

之后第这伙残军由小堀金城代理了师团长并进行了投降。

小堀金城活到80岁,与妻子小堀操子生了个孩子叫小堀治。

板垣征四郎在1948年12月22日被送上了绞刑架。

至战争结束前第五师团的建制编成是:

步兵第11联队(广岛):佐佐木五三大佐

步兵第21联队(浜田):佐佐木庆雄大佐

步兵第42联队(山口):吉川章大佐

野炮兵第5联队:中平峯吉大佐

搜索第5联队:藤村信吉大佐

工兵第5联队:后藤之敏中佐

辎重兵第5联队:上木隆之大佐

第5师团通信队:后藤好夫大尉

第5师团兵器工作队:守田晟大尉

第5师团卫生队:寺松芳松少佐

第5师团第2野战医院:吴羽新次军医少佐

第5师团第4野战医院:松下勋雄军医中佐

第5师团经理勤务队

“广岛师团”人都完蛋了,但他们在广岛市还留了个“陆军广岛镇台司令部”。

这个建筑本来是广岛城的“本丸御殿”,因失火焚毁后被重修并作为“第五师团司令本部”使用。

1945年8月6日,美军投下原子弹“小男孩”,位于广岛中心的第五师团司令本部“DUANG!”地一声就让冲击波给扬了,仅剩下石质的基座。

这就是军国主义法西斯禽兽最后的下场!只有把他们狠狠地痛打,他们才会在那些肮脏的残骸上举起“平和友好”的白旗。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内阁是明朝创设的机构,距离皇帝最近,与皇帝联系最多,对明朝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内阁制取代了前朝的宰相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下面我来简单聊一聊。

萌发期

洪武、建文时期,还没有内阁之名,但内阁的形态已经萌发。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太祖废中书省和罢丞相后,每天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事,于是当年九月设置了四辅官。所谓四辅官,是效法古代三公四辅的说法而设置的。

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四辅官废除,这一时期前后又对辅政形式做了新的尝试,除了设置“翰林院平驳诸司文章事”这一机构外,还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上图解缙,永乐时期的阁臣之一

创立期

永乐皇帝即位后,对洪武、建文时期的辅政形式稍事变通,创立了内阁制度。具体做法是,恢复洪武时翰林院的设置,继续用翰林官辅政,并使之制度化、固定化,辅政地点在文渊阁。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内廷,入直人员要在大内就餐,于是称为内阁。

此文渊阁指南京故宫的文渊阁。迁都北京后,北京宫廷中的文渊阁位置与南京相同。今日故宫的文渊阁,非明代文渊阁,为乾隆时所建。内阁最初也不是官署名,而是入直文渊阁的俗称,以后固定化、经常化,就成为文渊阁的代名词,并演变为官署名。

上图杨士奇,洪熙年间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发展期

洪熙、宣德和正统初年,这一时期内,内阁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仁、宣之后,以侍郎、尚书入阁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阁臣品秩大增高,内阁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正德年间。

鼎盛期

嘉靖、隆庆、万历初年,阁权向上下左右全方位渗透。内阁一般由五到七人组成,多时达九人,少时也有二三人,一人独在内阁的情况极为罕见。内阁多人,必有一人主持阁务,这就形成了首辅。一般说来,首辅以入阁先后,资历深浅,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来确定。内阁地位提高,首辅的地位自然更高。弘治、正德以后,只有首辅才能秉笔票拟,地位和名望与次辅、群辅有很大差别。嘉靖以后,更有一批首辅权力膨胀,成为权臣。

上图张居正

衰落期

万历中后期以及泰昌、天启、崇祯三朝,阁权从顶峰向下滑落。鼎盛期的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权力过重,给明朝高层权力运作带来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内阁权力必然要走向下坡路。

明初本来已经消弭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又有复张的兆头,《天府广记》引明朝人何良俊的话说:“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何良俊讲的“宰相”,就是指内阁首辅。杨廷和、张璁被迫去职。夏言竟然被杀于西市。严嵩罢官后被抄家。高拱被轰赶狼狈离朝。张居正死后被籍没。总之,前一阶段权力过大的首辅几乎下场都很凄惨。而且,内阁内部争夺首辅地位的明争暗斗日益突出,阁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

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中期开始的东林党议,与皇权和阁权的关系,以及阁权之争、阁部之争密切相关。从此,内阁的尊荣地位逐渐消失。到了天启年间,阁臣拜倒在权阉魏忠贤门下,蝇营蚊附,成为宦官的附庸。崇祯朝,阁臣身世沉浮变化莫测,17年间竟有50名阁臣先后在政坛上表演,多数阁臣成为皇权的牺牲品,内阁走到了下坡路的尽头。

关于板垣师团最终怎么样了,入阁符号怎么弄好看图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板垣师团的名字存续了一年多,为啥名气远远大于其他侵华日军的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