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后去国企还是民企 超70 的毕业生,毕业后选择了它

其实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去国企或民企去工作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不建议年轻人去民企,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去国企或民企去工作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秋招#为什么国企给应届生的工资低但是对应届生的吸引力还是完爆民企
  2.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去国企或民企去工作
  3. 为什么说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深圳却不再适合年轻人工作
  4. 为什么有人宁可选择低收入的银行,也不去高薪水的民营企业上班

#秋招#为什么国企给应届生的工资低但是对应届生的吸引力还是完爆民企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国企,什么事民企。

国企:国有企业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民企: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

他们主要的区别不仅仅是由不同人投资那么简单,国企在中国市场的低位和作用远高于民企。

为什么国企给应届生的工资低但是对应届生的吸引力还是完爆民企?

我将从不同角度给大家分析为何应届生都希望进入国企。

1.地位

我国特殊的经济状况,使得1978年改革开放前,乃至到20世纪末,国有企业一直是政府支持和扶植的对象。国有企业毕竟是政府主导,在发展上有诸多政策扶持。而民企从法律和政策规定上看,民营企业的地位仍然较之于国有企业要低,私营经济的地位也比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要低。国企并不是为了盈利为单一目的,有调控市场经济的作用。所以在低位上比民企要高。首先在在中国人眼里吃“公家饭”的就是给人感觉低位要高一点。所以人都愿意去。

2.稳定

国企由于特殊的经济地位和政策扶持,发展明显比民企稳定。国企由于体量大,政策保护等原因,所以岗位变化少。员工流动率低。自然静态稳定性高了。如十年出纳,十年会计,十年主管,然后待退休。但国企也会开除人,开除要给补偿金,而且有限制的,所以国企工作相对稳定。但民企首要目的是盈利,人员流动大。大的企业对人才更看重,竞争激烈,机会会更多,但企业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去调动人员。例如在全球金融风暴期间,几乎各家世界有名的民企都会大规模裁员。而国企可以根据政策调控去改变企业收支结构,所以国企更稳定。

3.工作压力小

国企并不是工作不累,基层岗位还是会累,但是作为毕业生,有一定知识和技术,肯定会往管理类和技术类的方向发展,所以类似于大部分公务员的工作时间。而民企大部分商业管理部门都是又考核和绩效要求的,内部竞争有,压力明显高于国企。有的人就是希望稳定,这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

4.待遇差别

国企初期给实习生的工资确实偏低,但国企福利多,并且收入不完全来自于工资。节假日补贴,政策福利,完备的保险,这些都是福利。有的民企是不具备的,其实这些都要算在钱里面,相比于工作压力稍大,需要竞争多的民企,大部分国企的待遇相比之下也是可以接受的。

5.较规范的制度

国企在工作时长、福利制度、政策扶持这方面会更加规范。民企要分情况看,但毕竟民企是以盈利为目的,人力成本会考虑,国企比大部分的民企制度管理都要好。

总结:国企能给人安稳的生活,较小的工作压力,更多的福利保障,民企不能保证。民企发展空间更大,个人能力能更好地展现。但大部分还是追求稳定的生活,所以国企吸引力高。

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去国企或民企去工作

外企的用人机制。外企一般不存在通过关系进入外企。

外企基本上不存在复杂的人事关系。

外企一般严格执行国际公约和法则。

外企一般严格执行国际法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比如:有的外企给客户送礼品,礼品的价值不能超过500元。对重要客户,可以邀请到公司总部(在外国)或者分公司(在外国)参观,名为参观,实为旅游。给重要客户支付旅游费用(持飞机票发票、住宿发票、旅游景点门票、就餐发票、租车及打车票据),全额报销。

外企更注重企业文化。注重员工福利待遇。外企不允许搞小团体,注重团队精神。外企会定期搞团建活动。每个员工过生日,公司给买生日蛋糕或者发购物卡。

外企的企业管理制度公开透明。

外企有良好的员工晋升机制。比如:公司员工工作一定年限,没有部门经理级别,但是可以享受部门经理待遇。

外企很注重岗位培训。比如:员工为提升本职工作专业水平,可以付费业余学习,结业后,学费或者培训费,公司报销费用。

外企严格杜绝裙带关系,比如:不允许员工直系亲属在同一公司工作,夫妻结婚,在同一个公司工作的,其中夫妻双方必须有一个离职。

外企不允许任何员工透露工资待遇。

外企员工,真正实现八小时工作以外的时间是个人可支配的时间,如果需要加班,严格按照加班工资规定的工资倍数付薪。

比如:我在一家世界五百强公司工作期间,有一次,我和公司的大中华区域经理要到大连拜见重要客户,需要中国地区公司北京总部的技术总监(是丹麦籍)参与,和客户约定星期六(公休日)见面,星期五晚上就得到大连,中华地区经理和北京总部的技术总监商量,让他星期五晚上到大连会合,因为大中华区经理平时和技术总监关系不错,所以技术总监才星期五晚上到了大连,但是,会合时技术总监很不高兴,因为占用了他的八小时之外的个人时间及公休时间。第二天和客户会面时,客户老板赠送给大中华区经理一个玉石刻的印章,大中华区经理把礼物转赠给了技术总监。这时,技术总监脸上露出了笑容。

外企员工,主要经历放在工作上,放在专研业务上,不用费时间搞人事关系。

对于大型跨过公司的分公司年终财务审计,是通过“第三方”,国际有资质的知名会计公司审计。不像国内有些公司的审计,是通过本公司审计部门审计或者国家行政审计部门审计。

财务审计必须是第三方,不具有官方色彩。

外企对于不同级别的员工年终评价,是通过全球总部人力资源部门,通过电脑发送评价表格,列出题目,只打?号和?号。无记名方式进行。填好表格,发回总部人力资源部门。

这里讲的是正规外企,尤其是北欧外企,公司管理最具有人性化。

有些日资、韩资等不具备上述外企管理特点。

所以,对于有一定专业水平,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在择业方面,外企是优先选项“之一”,“之一”就不是绝对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收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很强,外企是他们的优先选项不足为怪。

但是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意去国企或者民企去工作,有点“夸大其词”。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型国企、大型民企待遇也不菲,何须在外企“排队”就业。

“排队”就是等待。难道不进入外企就不找工作了。

应该说,很多年轻人到外企应聘,可能是优先选项。不可能是“排队”等候。

每个人学历、社会实践能力,适应工作的能力不同。

所以只能说部分年轻人而不是很多年轻人都会为了就业,在外企门前排队等待就业。

为什么说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深圳却不再适合年轻人工作

如果深圳都不适合年轻人工作了,那堂堂中国也没城市适合年轻人奋斗拼搏了。说房价高,难道北京、上海、广州的房价不高吗?深圳只是近几年房价上涨快,深圳全市房价均价为58902元/平方米。

而且说深圳房价高的,根本没有考虑过深圳的人口密度有多大。深圳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398人,房价不高点,势必更多人涌入。我这不是为深圳房地产背书,我也是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我也希望房子便宜,各种生活物品便宜点。

所以,提问之前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如果是堕落消极不上进的人,到哪都是一样。如果是由于本身没文化,没能力,又耐不了寂寞吃不了苦,所以在深圳受了挫折打击,就认为深圳不适合年轻人,那真的无FUCK可说。

题主说挤地铁去上班,让人身心俱疲。拜托,你去上海、广州、北京上班,难道不也是挤地铁吗?北京的地铁是你肯定没见过,深圳的还是轻的了。深圳地铁都受不了,北京地铁会让你哭出来。

题主说,关内高房价租不起,只能租关外,拜托,如果关内房价低,都谁不愿意住关外啊,我立马退房搬到关内,深圳人口密度这么高,关内有那么多房子给你租?那关外都不要人发展了是不是?那关外的消费谁去带动?

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你是看新闻太少了吧?那些在北京上班的才惨,在中关村上班,住四环五环之外,甚至住到天津唐山去,然后每天五点钟起床,坐高铁转地铁去上班,每天四五个小时花费在上班路上,不是更惨吗?

还有,现在上海也是超级都市了,很多人住在嘉善,去上海市区上班,每个月都要花5000元。深圳还没有这样的事情吧?

住龙岗,去罗湖一个小时之内,去福田上班一个半小时之内;住宝安,去南山上班,也是一个小时内。

所以,在交通成本和交通拥堵上,深圳并不是最高和最严重的城市。但的确在生活成本上,是很高的城市,但生活成本高,和适不适合年轻人工作,真的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中国前十的城市,生活成本都高。

从各方面的数据来看,深圳仍然是中国内地最适合年轻人工作的城市之一。

我们就拿一个最基本的数字来看,比如人口净流入数据,人口净流入是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吸引年轻人就业的重要依据。

一、人口净流入

深圳2015年人口净流入是59.98万人,2016年人口净流入同样也有50万+。基本保持每年稳步增长,也就是讲,深圳对于全国年轻人而言,仍是就业最佳选择城市,同时深圳的人口密度会进一步加大。

二、每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值

深圳每平方的经济产出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宝座,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值达到9.76亿元,处于全国领先位置。

这说明了深圳经济质量和活力都很高。

三、平均工资高

我们可以看2016年,全国各地城市平均工资的数据,然后比较一下。

深圳排在第四位,已经被后起之秀杭州超越,但差距不大。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阵营是北京和上海,比第三、第四的深杭高出一千多。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句,如果真的厌倦了深圳的高生活成本,可以考虑其他等城市,建设内地去。

而且,深圳的工资的确已经跟不上物价和房价的上涨,这才是制约深圳发展的一个问题。以深圳的经济总量和经济产出值,按理来说,平均工资,应该与上海在同一阵营的。而至于什么挤地铁,根本不足为道。

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

虽然深圳的工资涨得慢,但深圳的发展前景还是巨大的。且不说深圳有着全国最好的创业氛围和孵化器,也是全国科技行业的中心。又正逢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提出,深圳在未来5~10年,仍有一个爆发期。所以仍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和年轻人,尤其适合理工科的就业。

说点题外话:

至于想来深圳从事廉价劳动力的人,我想对你们说,烦请你们也告知你们的朋友亲戚,还是别来了。今非昔比,深圳不适合进厂打工了。深圳在进行经济转型,事实上,包括整个珠三角,都是进行产业升级,真的别来了。

我不是歧视,我只是衷心的劝告。比如深圳富士康,都有机器人取代了5~6万工人了,现在你也很少听到富士康有人跳楼自杀的新闻了。

去内地那些需要廉价劳动力的城市吧。

不要怪深圳,也别怪政府,怪自己,不好好多学点知识,不学技能,不多读书。在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被时代抛弃的人。有些年轻人,别想着进厂工作,了此残生,趁年轻,赶紧多学点。否则,会后悔的。也请你们,对你们的子女,严格一点,给他们提供一个好的条件。一定要让他们好好学习。因为中国的阶级即将固化,你们翻不了身,你的子女也很难翻身。

为什么有人宁可选择低收入的银行,也不去高薪水的民营企业上班

银行工作和民营企业工作相比,收入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颠倒,大多数人选择银行,无非就是看中了银行工作的环境比较舒适,更多的还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心理作祟,现实中不懂行的亲朋好友盘问起来,都会觉得银行工作更优越,更有保障了。另外民营企业的工作更有技术含量,不是每一个人想去就能拿高薪的。

银行和民营企业的收入之比

不要以为银行的收入月薪过万,普通员工平均年薪二三十万,那是过去式,现在也有高薪一族的银行员工,更多的现实中存在月薪两三千的员工,在我周围甚至还有月薪一千多块钱的银行员工。能够在银行坚持下去的员工家里非富即贵,要么就是未婚一族,经济压力不大,再有可能就是个银行管理阶层的人员,否则一个有家有业、经济困难的员工,拿着月薪一千块的工资,还不知道发愁,简直就是白痴作风。

在民营企业的员工收入高是有历史原因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初处处宣扬的是公有制企业、国企,哪怕银行也一样,到现在很多人有钱还不敢存民营银行,国有银行存款利率再低也是信任。民营企业起步晚、动荡大、发展未知数太多,为了稳定员工情绪、鼓励员工为单位做贡献,必须在收入上面拔高,起码比同行业国企高,才能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经营效益好的企业员工月薪过万根本不是问题,银行员工过万是被平均上去的数据。

银行和民营企业的技术含量之比

银行员工的工作更多的是程序化、步骤化的东西,柜员经办业务,各项业务在系统都有代码,输入同样的代码,业务按照既定操作步骤一步步地进行下去就是了;贷款人员也是通过掌握贷款步骤,实地考察、让客户提供资料,报给上级批准即可。可以说一线员工的工作没有任何的难度和技术含量,看似银行招入一批批的研究生、本科生,实际上初中毕业生就能干得了。

民营企业是要吃技术这口饭的,没有一技之长的人不适合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靠技术不断完善、服务不断强化、创新不断涌现来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够去民营企业拿高薪的都是一些懂技术的高级技工,不是随随便便一个文秘、法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能去坐享其成拿高薪的,没有本领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在银行呆着吧。

银行和民营企业的工作量之比

个人觉得民营企业的工作量更多是体力活,特别一些一线车间的工人,每天忙忙碌碌、累死累活,虽然薪水高,但是损害身体更可怕。一旦有了急货订单,没日没夜地赶制,不能延误交货,真是不容易啊!而银行工作同样很忙,但是多为脑力劳动,耗费的精力比较大,和民营企业相比,银行工作还是相比之下轻松一些的。

选择高薪民营企业的人员,不如低薪银行多,一个是打肿脸充胖子,爱面子,就觉得传统观念里,银行比民企优越;再一个就是自身能力不够,民营企业是靠本事技术吃饭的,又不是坐等高薪的,自知之明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关于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外企排队,也不愿去国企或民企去工作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企高管 收入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国企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四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