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

匿名 不建议 2023-08-20 20:34:44 -
黄庭坚10件手札精品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的知识,包括为什么不建议学黄庭坚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黄庭坚有些字看起来像败笔,但是现在有部分人在学他,好在哪里
  2. 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
  3. 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
  4. 米芾和黄庭坚哪个适合学

黄庭坚有些字看起来像败笔,但是现在有部分人在学他,好在哪里

黄庭坚的书法取法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学习他的书法,应师其所师,研究学习他曾经学过哪些名碑名帖,是如何取法的?提取了哪些风格因子?还有他的审美倾向,文学素养。这些因素都与形成黄庭坚的个人书法风格相关。

比如他的名作《松风阁诗帖》,主要取法对象是《瘗鹤铭》,在外形结构和用笔都较相似。(见下图。)以此碑字的骨架为基调,作了更为夸张恣肆的创作,把主笔写得更长,小的字写得更小,将圆笔起笔改为方笔起笔居多。取其篆法中锋用笔,圆润雄健。这也是《松风阁诗帖》线条用笔细劲,粗细变化不大的原因,取高古幽远,凝重生涩意趣。郭沫若对此大字摩崖石刻评价:"从字体上看,既有真书的形,又保留了楷书的基本笔法,反映了隶书向真书过渡的痕迹。″黄庭坚评:"《瘗鹤铭》结密无间,大字无过《瘗鹤铭》。″

(瘗鹤铭拓本)

黄庭坚的紧结茂密,欹侧取势的结字法也是取法《瘗鹤铭》摩崖刻石。

黄庭坚学习过颜真卿书法,有的用笔之法出自于颜。比如在《松风阁诗帖》中的长斜钩、长捺、长竖。借鉴了《争座位帖》中的积点成线,沉雄凝重。在提按起伏摆动中行笔,像山路一样崎岖有阻。而不是一扫而过的平动式用笔。像高速公路哪么平坦顺畅。在《松风阁诗帖》中,有的捺画和颜体雁尾捺很相似。有的巧含隶意。

(颜真卿争座位帖)

《麓山寺碑》为李邕所书,也是黄庭坚学书的取法对象,他取其结构刚健多变,落笔坚实,取其奇崛之意趣。他取其骨法用笔,铁骨铮铮,气势纵横,有神圣不可侵犯之势。黄庭坚评:"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务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

(李邕麓山寺碑)

《松风阁诗帖》单字结构分析:

"前″字线条粗细变化不大,但细看下部的三笔竖画还是有一定的粗细对比,从左竖起,一笔比一笔要略粗一些。因为下一个"钓″字横向较为伸展,撇画较长,所以"前″字为了不喧宾夺主,本该伸展夸张的中横作了收敛处理。"前″取纵势,"钓″取横势。"钓″字右部撇画出头部分较高,这也是他结构安排的特征之一。

"台″字为了不使字显太瘦,所以中部宝盖头横伸较宽展。上部和中部的横画都较斜,下部的横画较平。

"惊″字左松右紧,上开下合。左低右高,重心偏右。

"昼″字上重下轻,上部右斜。有险峻之态,有动态感,但重心稳定。"眠″字左部上提。折画棱角突起。"怡″字左部宽舒,右部上提,形成左低右高之势。

以下为笔者临的《松风阁诗帖》局部及单字。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是个性鲜明,中宫敛结,长笔四展,欹侧变化,不受羁束,结构奇特,字如其人,在中国书法史上,黄庭坚是非常特别的书法家,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达到"超逸绝世”的境界!之所以学习他书法的人少,是因为黄体极不易学,很容易步入流俗。

为什么黄庭坚的诗词很少被选入语文课本

谢友邀。

黄庭坚入选语文课本的诗词少这不足为怪,本人认为其原因,一是当今课本入选的诗词量很有限,而中国古代诗词杰作如云,流传至今更有影响力的作品太多了。二是黄庭坚的诗词传下来的作品近二千三佰首,数量也不为少,可脍炙人口的诗词并不很多。而诗词的分量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和被广泛接受的影响力。

黄庭坚是北宋文坛影响力很大的诗人和书法家,在当代名气就很高,诗为江西派的开派宗师,苏门四学士之一,书法的成就尤高。其对诗的理论也有很深研究,讲究诗的炼字,要求每字都有出处,讲求句法和章法严谨,在当时追随者很多,门徒广大。

也正因如此,本人看来黄诗匠气过重,有许多作品并未尚简而恰恰很委曲难懂。本人手里有其诗全卷是2002年出版宋人任渊校注本,常常把字缝都读完了也没看明白,当然终归是水平太低。

米芾和黄庭坚哪个适合学

米芾和黄庭坚的书法比较,当然是米芾的书法适合学。尤其是米芾的行书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最经典之一。如他的蜀素帖和苕溪诗卷更为后人推崇。而黄庭坚虽也是一代大家,但他的书法尤其是草书长撇大捺,很容易让人临习时误入歧途。

为什么很少人学黄庭坚书法和为什么不建议学黄庭坚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赣 不该被遗忘的江西